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个多世纪前,东北民主联军的一位长官,在警卫簇拥下逛街,经过桥头茶馆、水陆货栈、车马皮货铺、牛羊杂碎老汤馆。在棺材铺前停下。长官招呼:“老板,生意兴隆?”开棺材铺的小老板,脸吓白了!上游镇的棺材铺掌柜遇见一伙兵。问他买卖可好,掌柜的谄笑道:“托长官的福,挺好!”掌柜的被一枪打死,尸体扔进河里,一直漂到下游,是小老板花钱求人把他打捞上来埋了的。
长官望着小老板。哈哈笑道:“老板,你这是积德嘛。”小老板抹去满脸冷汗。长官问:“这里有一个寺庙书院?”小老板说:“严先生是院长。”长官说:“老板,领个路。”小老板弓着身,一路小跑,带长官来到后镇,古槐林环绕,僻静幽雅,严先生走出来。长官拱手,自我介绍道:“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陶铸,慕名而来,听听先生的课。”
陶铸圆脸,胡子拉碴,相貌粗犷却掩不住书卷气。他坐在最后一排,把军帽除去,端正地摆在课桌上,双手撑膝,腰身挺直。严先生登上讲台。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讲蒙古族的曹雪芹——尹湛纳希的巨著《泣红亭》;讲蒙古族的百科全书《青史演义》;讲尹湛纳希的家乡。辽西瑞应寺内,设四大学部:哲学学部、时轮学部、秘咒学部、药王学部。时轮学部编撰历书,托布丹宁布是清末著名的天文历法学家。清廷钦天部门计算时间,委托瑞应寺计算。药王学部研究蒙医。寺内有各种医疗器械、模型,各种族人类的骷髅、骨骼。学生每天都要摸骨头,将人身上的206块骨骼,一块块反复摸,仔细观察,直到闭上眼睛,把任何一块骨头的碎片放在手里,能立即辨别出它是人体哪个部位的。蒙医大多是喇嘛出身,喇嘛经过15年以上学习,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药士学位。蒙古族人管喇嘛和蒙医叫“玛玛”,意思是不管你岁数多大,辈分多高,他都比你大一辈,备受尊敬……
镇外传来隆隆炮声,老梁上的尘土簌簌飞落,这里是国、共两军拉锯地带。学识渊博的共产党首领陶铸先生,一动不动。枪声渐渐密集,吉普车开来了,警卫连长急得团团转,几次扒窗户向里张望,想闯进教室,忍住了。直到严先生宣布:“下课。”学子们“刷”地站起,目送客人先走。严先生陪陶政委走出教室,枪弹在头顶啾啾叫,弹痕缭乱了水汪汪的蓝天,“啪”,一朵彩花爆炸,光芒耀眼。陶铸眯起眼睛,问:“你是蒙古族?”严先生答:“汉族。”
陶铸怔了怔:“先生的年龄?”
“22岁。”
书院里,战马昂首嘶鸣,吉普车轰鸣抖颤,陶铸打绑腿的双腿“噗”地磕拢,收腹挺胸,向先生致了个军礼,钻进汽车……
棺材铺的小老板。现今82岁了。他告诉笔者,为保卫寺庙学府,陶将军的许多士兵牺牲了,都是他亲手安葬的。至于严先生,死于“文革”。严先生从学校的四楼跳下去后,脸摔成一只肉饼子,还四肢撑地,向前爬了一段……半个世纪过去了,再向前,就是21世纪了。
·寇子评点·
翻过历史的残页
我特别欣赏此文的结尾,棺材铺的小老板已经是82岁的老人,他讲的这个故事,具有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严先生死于“文革”,死于那一场对于文化的空前浩劫;而学识渊博的陶铸先生的命运更是众所周知,他的鼎鼎大名曾经与刘少奇、邓小平两个伟人并列,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同样在“文革”中备受摧残并付出了生命。“半个世纪过去了,再向前,就是21世纪了。”戛然而止,却令人久久难以释怀。这个结尾与开头“半个多世纪前……”遥相呼应,使这篇作品具有了历史的穿透力和难以言说的沧桑感。
这篇作品篇幅不长,仅千余字,内涵却如此丰厚,得益于它的极大的语言涵盖量。开头是以讲故事的叙述方法切入的,叙事节奏很快,近于镜头闪回,寥寥数语,就把半个多世纪前东北小镇的风物人情特点告诉了我们,还穿插着棺材铺发生的小故事——当然,让我们明白了两种军队的截然不同。共产党的高级将领陶铸,一出场就自然不同凡响,镜头紧紧地对准他,对于陶铸的描写可谓精练传神:“陶铸圆脸,胡子拉碴,相貌粗犷却掩不住书卷气。”而对严先生讲课的描写却不惜笔墨,以蒙医为主,兼及蒙古族古老文化。这段描写看似闲笔,却也非同等闲,因为文学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让读者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得到更多各方面的知识。这也让我们懂得了在汉族文化体系之外,还有一个博大精深的蒙古族文化体系,从而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共产党军队舍生忘死保卫书院)埋下了伏笔。
我读过不少关于陶铸的文章,包括他的女儿陶斯亮的回忆文字。但《残页》讲的这个故事,如此生动传神,应是陶铸非凡一生的亮点之一。在紧张的战争空隙,身为重要将领的陶铸仍不忘在民间寻访文人高士,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仍徜徉在民族文化之中,古今儒将也不过如此了。“残页”已翻了过去,“残页”中闪烁的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魅力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选自《寇子评点鉴赏》
长官望着小老板。哈哈笑道:“老板,你这是积德嘛。”小老板抹去满脸冷汗。长官问:“这里有一个寺庙书院?”小老板说:“严先生是院长。”长官说:“老板,领个路。”小老板弓着身,一路小跑,带长官来到后镇,古槐林环绕,僻静幽雅,严先生走出来。长官拱手,自我介绍道:“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陶铸,慕名而来,听听先生的课。”
陶铸圆脸,胡子拉碴,相貌粗犷却掩不住书卷气。他坐在最后一排,把军帽除去,端正地摆在课桌上,双手撑膝,腰身挺直。严先生登上讲台。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讲蒙古族的曹雪芹——尹湛纳希的巨著《泣红亭》;讲蒙古族的百科全书《青史演义》;讲尹湛纳希的家乡。辽西瑞应寺内,设四大学部:哲学学部、时轮学部、秘咒学部、药王学部。时轮学部编撰历书,托布丹宁布是清末著名的天文历法学家。清廷钦天部门计算时间,委托瑞应寺计算。药王学部研究蒙医。寺内有各种医疗器械、模型,各种族人类的骷髅、骨骼。学生每天都要摸骨头,将人身上的206块骨骼,一块块反复摸,仔细观察,直到闭上眼睛,把任何一块骨头的碎片放在手里,能立即辨别出它是人体哪个部位的。蒙医大多是喇嘛出身,喇嘛经过15年以上学习,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药士学位。蒙古族人管喇嘛和蒙医叫“玛玛”,意思是不管你岁数多大,辈分多高,他都比你大一辈,备受尊敬……
镇外传来隆隆炮声,老梁上的尘土簌簌飞落,这里是国、共两军拉锯地带。学识渊博的共产党首领陶铸先生,一动不动。枪声渐渐密集,吉普车开来了,警卫连长急得团团转,几次扒窗户向里张望,想闯进教室,忍住了。直到严先生宣布:“下课。”学子们“刷”地站起,目送客人先走。严先生陪陶政委走出教室,枪弹在头顶啾啾叫,弹痕缭乱了水汪汪的蓝天,“啪”,一朵彩花爆炸,光芒耀眼。陶铸眯起眼睛,问:“你是蒙古族?”严先生答:“汉族。”
陶铸怔了怔:“先生的年龄?”
“22岁。”
书院里,战马昂首嘶鸣,吉普车轰鸣抖颤,陶铸打绑腿的双腿“噗”地磕拢,收腹挺胸,向先生致了个军礼,钻进汽车……
棺材铺的小老板。现今82岁了。他告诉笔者,为保卫寺庙学府,陶将军的许多士兵牺牲了,都是他亲手安葬的。至于严先生,死于“文革”。严先生从学校的四楼跳下去后,脸摔成一只肉饼子,还四肢撑地,向前爬了一段……半个世纪过去了,再向前,就是21世纪了。
·寇子评点·
翻过历史的残页
我特别欣赏此文的结尾,棺材铺的小老板已经是82岁的老人,他讲的这个故事,具有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严先生死于“文革”,死于那一场对于文化的空前浩劫;而学识渊博的陶铸先生的命运更是众所周知,他的鼎鼎大名曾经与刘少奇、邓小平两个伟人并列,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同样在“文革”中备受摧残并付出了生命。“半个世纪过去了,再向前,就是21世纪了。”戛然而止,却令人久久难以释怀。这个结尾与开头“半个多世纪前……”遥相呼应,使这篇作品具有了历史的穿透力和难以言说的沧桑感。
这篇作品篇幅不长,仅千余字,内涵却如此丰厚,得益于它的极大的语言涵盖量。开头是以讲故事的叙述方法切入的,叙事节奏很快,近于镜头闪回,寥寥数语,就把半个多世纪前东北小镇的风物人情特点告诉了我们,还穿插着棺材铺发生的小故事——当然,让我们明白了两种军队的截然不同。共产党的高级将领陶铸,一出场就自然不同凡响,镜头紧紧地对准他,对于陶铸的描写可谓精练传神:“陶铸圆脸,胡子拉碴,相貌粗犷却掩不住书卷气。”而对严先生讲课的描写却不惜笔墨,以蒙医为主,兼及蒙古族古老文化。这段描写看似闲笔,却也非同等闲,因为文学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让读者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得到更多各方面的知识。这也让我们懂得了在汉族文化体系之外,还有一个博大精深的蒙古族文化体系,从而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共产党军队舍生忘死保卫书院)埋下了伏笔。
我读过不少关于陶铸的文章,包括他的女儿陶斯亮的回忆文字。但《残页》讲的这个故事,如此生动传神,应是陶铸非凡一生的亮点之一。在紧张的战争空隙,身为重要将领的陶铸仍不忘在民间寻访文人高士,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仍徜徉在民族文化之中,古今儒将也不过如此了。“残页”已翻了过去,“残页”中闪烁的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魅力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选自《寇子评点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