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2年,殖民青岛的德国人在拆除一座“有碍观瞻”的古庙——天后宫时,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抵触。在本土华商看来,天后宫的留存与香火信仰有关,曾经护佑青岛口“百物鳞集,千艘云屯”,老青岛人“每届新正,群集天后庙,焚香祝祷,年复一年,代代如此”。
即墨人胡存约拍案而起,黄县人傅炳昭义愤填膺,他们集合青岛各商帮,开会研究对策,一场带有民族觉醒意味的商人运动骤然兴起。商人们的齐心协力让德国总督不得不让步,拆庙行动不了了之,这就是后世史家所说的天后宫事件:“德人议移天后宫,存约与傅炳昭等力争之乃止。以此为众所倚重,有事悉就商焉。”
古庙的最终留存,给予了商人们在政治上莫大的信心:这是民族的胜利,如同保住了祖宗牌位。在这场斗争之后,青岛华商开始谋求政治上的发声。于是,青岛第一家近代商会组织——商务公局在这一年成立,传统在青商帮——即墨帮、黄县帮、掖县帮与近代商会相结合,一批具有超前意识的近代企业家们以同乡为纽带,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传奇。
这其中,最值得书写的便是闯关东、下青岛,人才辈出,足迹遍布五湖四海的掖县帮。
莱州府的没落与重振
掖县,也就是如今的莱州。“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夜邑万户”。这里的“夜”通“掖”。据说“夜”字来源于“东莱有日夜出”——夜里有太阳出现,至今在莱州还流传着这个美丽吉祥的“传说”。
其实据考证,这个传说不过是齐地一位口才极好的人,为了忽悠周宣王而杜撰的胜境。
无论如何,掖县长久以来一直就是上级行政区间的治所所在,不管莱州郡或是莱州府——隋朝时,有了莱州这个名字,明代洪武元年升莱州为府,莱州府是当时山东六府之一,统管着整个山东十分之一的地盘。
莱州自古以来,便是文教昌盛之地。明清两朝,全国每个县的进士不足30人,而莱州一地就有97人考取进士,在全国遥遥领先,堪称一奇。
历史常常是轮回的,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很多辉煌过的人、事、地都会有衰落的一天。
元泰定二年(1325年),工程量最大的会通河竣工,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成为中国内地最繁忙的运输线。同时,运河带动了沿岸经济的发展,山东西部地区凭借运河快速发展起来。
明代,山东下属有六个府,位于胶东半岛的青州、莱州、登州俗称“东三府”。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山东经济发展呈现出“东贫西富”的格局,作为都承担过山东乃至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莱州府和登州府首当其冲地被挤垮了。
这种状况直到烟台、青岛开埠以后才得到改变。传承已久的文教气质与近代商业相碰撞,让这个海滨小城涌现出一大批名垂青史的企业家:从近代的宋雨亭、刘子山到当代的张瑞敏,他们代表了莱州府传承千年的商业精神。
宋雨亭、刘子山的慈善版图
过去,烟台地区曾流传这样一句话:黄县的嘴子,蓬莱的腿子,掖县的鬼子,这种略带贬义的评价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莱州人的经商智慧。
掖县人经商,大多在青岛发展。青岛开埠之后,从府治所在地掖县来青岛经营工商业的人很多,他们注重乡谊之情,形成了掖县帮,与来自登州府的黄县帮共同主导着青岛工商业的发展。
掖县帮的领袖人物当算宋雨亭,他是掖县珍珠村人士,耕耘青岛多年,是彼时青岛政商界的巨擘。1931年民国《商会法》公布,宋雨亭任商会主席委员,并在1935年改选中连任。
宋雨亭四届连任,主持商会12年,可谓青岛商会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也正是在宋雨亭时期,青岛商会开始真正成为一部工商业的发动机。其实,在今天能够搜索到的关于宋雨亭事略的资料中,除了这个商会领袖的智慧、眼界、组织和联络才能,我们还可以看见他更加人性化的一面,看见他的仁慈和善良。
1931年5月,宋兼任青岛市救济院院长,设育婴所、济良所等8个单位,其经费除部分由政府拨付外,其余概由他捐赠和募集。1934年1月,宋筹资成立的普利股份公司曾以高价收购滞销的花生米,缓解了农民和土产商的燃眉之急。1935年兼任青岛红十字分会会长后,宋雨亭在每年的端午至中秋期间,皆在青岛各主要路口、街亭设饮水供水点,备行人和运输工人饮用。而人们对宋雨亭善举的记忆还包括,在很长时间里,他每年都调查登记市民中无力购买棉被、棉衣者,于农历十月分发。
1938年1月青岛沦陷后,日军将宋雨亭的财产全部查封,并派人游说,让其出任青岛维持会会长,他坚决拒绝。当日军派军队胁迫其就范时,他逃往上海做小买卖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终留一身清白。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以病为由,拒绝了国民党的一切委任。1950年去世。
另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掖县帮代表人物是刘子山。他是彼时的青岛首富,其家族是民国青岛四大家族之首。
1918年2月1日,刘子山与黄县人成兰圃、吕月塘共同出资200万元,以无限公司形式组建了东莱银行,随即,东莱银行在济南、天津、大连等地设立了分行,在上海设立了汇兑所。
东莱银行开业以后,刘子山还独资创办了东莱贸易行,从事进出口贸易;创办了永利汽车行,经销美国产汽车;创办了烟潍汽车运输公司,经营客货运输。
1926年,他以东莱银行为依托,与吴蔚如等人成立了安平保险公司,从事水火保险业务。此外,他在青岛华新纱厂、青岛电业公司、博山煤矿等企业均有投资,并担任董事等职务。他开的炼瓦厂规模超过傅炳昭,为青岛最大,直到今天很多老房子的牛舍瓦上还清楚地留着“刘子山”三个字。
刘子山还将巨额资金投入房地产业,曾一度拥有青岛天津路、肥城路、武定路、甘肃路、无棣二路等整条街道的房产,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无出其右者,故此,人称“刘半城”。 他捐款兴办济南孤儿院,捐款20万元疏浚小清河,出资50万元修筑烟潍公路,捐款20万元兴办东莱中学,把莱阳路楼房及对面空地捐赠给青岛女中,出资创办私立青岛大学……凡此种种,亦无人能及。
因为刘子山财大气粗,曾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甚至想把日本人作价4000千万元的胶济铁路,让他私人收回,改为商办。张宗昌曾想任命他做省财政厅长,他坚辞不就。好事者曾统计,鼎富之时,刘子山每秒净赚利息白银一两。
因长兄曾被绑票,所以晚年刘子山最怕绑票。从1927年起他就不长住青岛,而是往来于青沪之间,行迹飘忽。抗战爆发后,丁敬臣等商界巨头留下来,跟日本人合作赚钱,青岛光复后被送上汉奸法庭。而刘子山避居上海做寓公,深居简出,直到1948年突发心脏病去世。
小掖县哈尔滨
除去青岛,掖县帮的商业足迹在北方地区也多有分布。
明清以来,到北京从政的掖县人越来越多(明朝时有半个朝廷都是掖县人的说法),到北京做生意的掖县人也越来越多。掖商主要从事饮食、制帽、五金加工、钱庄等。在北京老字号当中,3个是由掖县人创办的:一是盛锡福帽庄,二是天福号酱肉,三是正阳楼饭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商会会长长期为掖商所把持。
更多的省外掖县帮分布在东三省。清朝“闯关东”的山东人,以“东三府”居多,不过,黄县人大多到辽宁沈阳一带就停了下来,掖县人则继续往北走到了哈尔滨一带。
俄罗斯的海参崴、江东六十四屯等地,黑龙江的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地一时以掖县人为主。仅哈尔滨就有38万掖县人,当时哈尔滨有小掖县之说。掖县人到东北主要从商,代表人物就是张廷阁。其次是从军,代表人物有张宗昌、汤玉麟等。
张廷阁字凤亭,掖县石柱栏村人。青年时期在海参崴一家茶庄学生意,很快熟悉了业务,并通晓俄语,颇得同乡“双合盛”杂货店老板赏识,委以货店执事 (副经理)掌管业务。清光绪末年,他利用日俄战争和帝俄两次增税机会,大发其财。后在海参崴租地建房,扩大经营范围,在莫斯科等地派驻专人开拓业务,“双合盛”遂成资金充足的大型百货商店。
张廷阁是一位富有正义感、民族感并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家。
1914年,他被推举为海参崴中华总商会会长,竭力维护华商的各种权益。1918年当选为哈尔滨市公议会议员。1923年任哈尔滨总商会会长。1925年捐赠现款和面粉救济“五卅运动”中的上海工人。
1926年他带头同帝俄在中国的残余势力作斗争,维护国家主权。他曾为民请命,要求改组俄人把持下的公议会,收回哈尔滨市政权。他的行动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1926年11月1日,中国政府取消了公议会,成立了哈尔滨市自治会,张被选为会长。哈尔滨市自治会的成立,结束了帝俄及其残余势力长期把持哈尔滨市政权的局面。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当局仍允许张廷阁任哈尔滨商会会长,先后为他加了许多头衔。他虽任伪职,却善于应付,不失国人身份。紧要关头,尽可能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做些有益于民族的事。1946年4月,苏军撤离哈尔滨后,张廷阁同各界知名人士联名呈请民主联军“迅速进驻市内,以维治安,而慰民望,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1954年双合盛制粉厂失火之后,张廷阁在哈尔滨病逝。终年79岁。
即墨人胡存约拍案而起,黄县人傅炳昭义愤填膺,他们集合青岛各商帮,开会研究对策,一场带有民族觉醒意味的商人运动骤然兴起。商人们的齐心协力让德国总督不得不让步,拆庙行动不了了之,这就是后世史家所说的天后宫事件:“德人议移天后宫,存约与傅炳昭等力争之乃止。以此为众所倚重,有事悉就商焉。”
古庙的最终留存,给予了商人们在政治上莫大的信心:这是民族的胜利,如同保住了祖宗牌位。在这场斗争之后,青岛华商开始谋求政治上的发声。于是,青岛第一家近代商会组织——商务公局在这一年成立,传统在青商帮——即墨帮、黄县帮、掖县帮与近代商会相结合,一批具有超前意识的近代企业家们以同乡为纽带,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传奇。
这其中,最值得书写的便是闯关东、下青岛,人才辈出,足迹遍布五湖四海的掖县帮。
莱州府的没落与重振
掖县,也就是如今的莱州。“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夜邑万户”。这里的“夜”通“掖”。据说“夜”字来源于“东莱有日夜出”——夜里有太阳出现,至今在莱州还流传着这个美丽吉祥的“传说”。
其实据考证,这个传说不过是齐地一位口才极好的人,为了忽悠周宣王而杜撰的胜境。
无论如何,掖县长久以来一直就是上级行政区间的治所所在,不管莱州郡或是莱州府——隋朝时,有了莱州这个名字,明代洪武元年升莱州为府,莱州府是当时山东六府之一,统管着整个山东十分之一的地盘。
莱州自古以来,便是文教昌盛之地。明清两朝,全国每个县的进士不足30人,而莱州一地就有97人考取进士,在全国遥遥领先,堪称一奇。
历史常常是轮回的,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很多辉煌过的人、事、地都会有衰落的一天。
元泰定二年(1325年),工程量最大的会通河竣工,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成为中国内地最繁忙的运输线。同时,运河带动了沿岸经济的发展,山东西部地区凭借运河快速发展起来。
明代,山东下属有六个府,位于胶东半岛的青州、莱州、登州俗称“东三府”。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山东经济发展呈现出“东贫西富”的格局,作为都承担过山东乃至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莱州府和登州府首当其冲地被挤垮了。
这种状况直到烟台、青岛开埠以后才得到改变。传承已久的文教气质与近代商业相碰撞,让这个海滨小城涌现出一大批名垂青史的企业家:从近代的宋雨亭、刘子山到当代的张瑞敏,他们代表了莱州府传承千年的商业精神。
宋雨亭、刘子山的慈善版图
过去,烟台地区曾流传这样一句话:黄县的嘴子,蓬莱的腿子,掖县的鬼子,这种略带贬义的评价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莱州人的经商智慧。
掖县人经商,大多在青岛发展。青岛开埠之后,从府治所在地掖县来青岛经营工商业的人很多,他们注重乡谊之情,形成了掖县帮,与来自登州府的黄县帮共同主导着青岛工商业的发展。
掖县帮的领袖人物当算宋雨亭,他是掖县珍珠村人士,耕耘青岛多年,是彼时青岛政商界的巨擘。1931年民国《商会法》公布,宋雨亭任商会主席委员,并在1935年改选中连任。
宋雨亭四届连任,主持商会12年,可谓青岛商会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也正是在宋雨亭时期,青岛商会开始真正成为一部工商业的发动机。其实,在今天能够搜索到的关于宋雨亭事略的资料中,除了这个商会领袖的智慧、眼界、组织和联络才能,我们还可以看见他更加人性化的一面,看见他的仁慈和善良。
1931年5月,宋兼任青岛市救济院院长,设育婴所、济良所等8个单位,其经费除部分由政府拨付外,其余概由他捐赠和募集。1934年1月,宋筹资成立的普利股份公司曾以高价收购滞销的花生米,缓解了农民和土产商的燃眉之急。1935年兼任青岛红十字分会会长后,宋雨亭在每年的端午至中秋期间,皆在青岛各主要路口、街亭设饮水供水点,备行人和运输工人饮用。而人们对宋雨亭善举的记忆还包括,在很长时间里,他每年都调查登记市民中无力购买棉被、棉衣者,于农历十月分发。
1938年1月青岛沦陷后,日军将宋雨亭的财产全部查封,并派人游说,让其出任青岛维持会会长,他坚决拒绝。当日军派军队胁迫其就范时,他逃往上海做小买卖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终留一身清白。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以病为由,拒绝了国民党的一切委任。1950年去世。
另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掖县帮代表人物是刘子山。他是彼时的青岛首富,其家族是民国青岛四大家族之首。
1918年2月1日,刘子山与黄县人成兰圃、吕月塘共同出资200万元,以无限公司形式组建了东莱银行,随即,东莱银行在济南、天津、大连等地设立了分行,在上海设立了汇兑所。
东莱银行开业以后,刘子山还独资创办了东莱贸易行,从事进出口贸易;创办了永利汽车行,经销美国产汽车;创办了烟潍汽车运输公司,经营客货运输。
1926年,他以东莱银行为依托,与吴蔚如等人成立了安平保险公司,从事水火保险业务。此外,他在青岛华新纱厂、青岛电业公司、博山煤矿等企业均有投资,并担任董事等职务。他开的炼瓦厂规模超过傅炳昭,为青岛最大,直到今天很多老房子的牛舍瓦上还清楚地留着“刘子山”三个字。
刘子山还将巨额资金投入房地产业,曾一度拥有青岛天津路、肥城路、武定路、甘肃路、无棣二路等整条街道的房产,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无出其右者,故此,人称“刘半城”。 他捐款兴办济南孤儿院,捐款20万元疏浚小清河,出资50万元修筑烟潍公路,捐款20万元兴办东莱中学,把莱阳路楼房及对面空地捐赠给青岛女中,出资创办私立青岛大学……凡此种种,亦无人能及。
因为刘子山财大气粗,曾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甚至想把日本人作价4000千万元的胶济铁路,让他私人收回,改为商办。张宗昌曾想任命他做省财政厅长,他坚辞不就。好事者曾统计,鼎富之时,刘子山每秒净赚利息白银一两。
因长兄曾被绑票,所以晚年刘子山最怕绑票。从1927年起他就不长住青岛,而是往来于青沪之间,行迹飘忽。抗战爆发后,丁敬臣等商界巨头留下来,跟日本人合作赚钱,青岛光复后被送上汉奸法庭。而刘子山避居上海做寓公,深居简出,直到1948年突发心脏病去世。
小掖县哈尔滨
除去青岛,掖县帮的商业足迹在北方地区也多有分布。
明清以来,到北京从政的掖县人越来越多(明朝时有半个朝廷都是掖县人的说法),到北京做生意的掖县人也越来越多。掖商主要从事饮食、制帽、五金加工、钱庄等。在北京老字号当中,3个是由掖县人创办的:一是盛锡福帽庄,二是天福号酱肉,三是正阳楼饭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商会会长长期为掖商所把持。
更多的省外掖县帮分布在东三省。清朝“闯关东”的山东人,以“东三府”居多,不过,黄县人大多到辽宁沈阳一带就停了下来,掖县人则继续往北走到了哈尔滨一带。
俄罗斯的海参崴、江东六十四屯等地,黑龙江的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地一时以掖县人为主。仅哈尔滨就有38万掖县人,当时哈尔滨有小掖县之说。掖县人到东北主要从商,代表人物就是张廷阁。其次是从军,代表人物有张宗昌、汤玉麟等。
张廷阁字凤亭,掖县石柱栏村人。青年时期在海参崴一家茶庄学生意,很快熟悉了业务,并通晓俄语,颇得同乡“双合盛”杂货店老板赏识,委以货店执事 (副经理)掌管业务。清光绪末年,他利用日俄战争和帝俄两次增税机会,大发其财。后在海参崴租地建房,扩大经营范围,在莫斯科等地派驻专人开拓业务,“双合盛”遂成资金充足的大型百货商店。
张廷阁是一位富有正义感、民族感并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家。
1914年,他被推举为海参崴中华总商会会长,竭力维护华商的各种权益。1918年当选为哈尔滨市公议会议员。1923年任哈尔滨总商会会长。1925年捐赠现款和面粉救济“五卅运动”中的上海工人。
1926年他带头同帝俄在中国的残余势力作斗争,维护国家主权。他曾为民请命,要求改组俄人把持下的公议会,收回哈尔滨市政权。他的行动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1926年11月1日,中国政府取消了公议会,成立了哈尔滨市自治会,张被选为会长。哈尔滨市自治会的成立,结束了帝俄及其残余势力长期把持哈尔滨市政权的局面。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当局仍允许张廷阁任哈尔滨商会会长,先后为他加了许多头衔。他虽任伪职,却善于应付,不失国人身份。紧要关头,尽可能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做些有益于民族的事。1946年4月,苏军撤离哈尔滨后,张廷阁同各界知名人士联名呈请民主联军“迅速进驻市内,以维治安,而慰民望,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1954年双合盛制粉厂失火之后,张廷阁在哈尔滨病逝。终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