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比天气预报更准

来源 :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23456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呱呱”叫的雨天预报员




  路过池塘边,如果你听到一曲激昂的“呱呱”交响乐,那就很有可能遇上雨。雨天可是青蛙们最喜欢的天气。雨后,地面上的水坑数量会增多,池塘的面积也会变大。这对于在淡水交配、产卵的青蛙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它们可以有更多的地点来交配,不用挤在一方小小的池塘里。雄蛙们会通过皮肤感受空气湿度,如果湿度变大,就表明它们交配的机会来了,于是它们会发出比平常更大的呱叫声来吸引配偶。

鸟儿低飞是大警报




  一群原本高飞的鸟儿们突然降落在房屋上朝你鸣叫,你也许会不以为然。然而,没过一会儿,夹杂着大风的雨就会把你淋成落汤鸡。你恍然大悟,原来鸟儿低飞不是偶然。
  科学家发现,大多数鸟类都有一种特殊的中耳感受器——“维塔利器官”,它能帮鸟类感受极小的气压变化。在风暴即将来临的地区,大气压急剧下降会使鸟儿们的中耳感受器产生巨大疼痛。为了减轻不适感,鸟儿们会越飞越低,寻找庇护所。当风暴过后,气压恢复稳定,鸟儿们又会再次高飞。

热站冷趴的动物




  动物们的站立和躺下可不像人类那样因为疲劳或懒惰。像牛和狗这类动物,它们的毛发过于浓密,汗腺也不够发达,为了 更好地散热,它们通常喜欢站着,张开嘴巴伸出舌头;如果天氣凉爽,它们会趴下或躺下。因此出门前,倘若你看到狗狗正惬意地躺在地上一动不动,那么今天应该是凉爽的一天。

雨前闻到浓郁花香




  除了春分时期的百花盛开,平日里的花香浓郁可不是毫无缘故的。事实上,下雨前的花香是最强烈的。因为在平时干燥的环境下,花香分子是漂浮在空气中的,但是在下雨前,空气中的水分会越来越多,而花香分子会与水蒸气结合附着在鼻膜上,所以香味变得更加浓烈。
  而且,若是细心的话,你会发现每次下雨前,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奇异的味道,它们是大自然的产物——臭氧的味道。在雷雨天气,高空中高能量的闪电会将空气中的氧气变成臭氧,而下雨前的风会将这些臭氧从高空带到地面,如果你处于空旷的地区,就会闻到这些异香。

蚂蚁搬家要下雨




  要知道,蚂蚁可不会轻易挪窝,只有在天气变差时,它们才会倾巢而出。在暴雨来临之前,空气中的气压会降低,水蒸气也会不断增加,这不仅会让沉积在泥土中的气体溢出,还会使蚂蚁窝变得潮湿。这时,为了保护生存环境,红蚂蚁会忙忙碌碌地搬家,而黑蚂蚁则会疯狂地移动土粒,在洞口周围垒砌小土墙,以防洞穴被大雨淹没。

能预见灾难的动物




  一天,在印度,动物们突然行为异常起来,大象尖叫着跑向更高的地方,火烈鸟放弃了低洼的繁殖地,就连动物园里的动物们也冲进庇护所。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动物异常的十多天后,一场伴随着海啸的大地震席卷了印度,许多人因此而丧生,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原来动物们早已预见了这场灾难,避难去了。
  科学家猜测,敏锐的感官可能是动物能预见灾难的原因之一,因为发生地震和海啸时往往有次声波产生,而许多动物都能听到这种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除此之外,鱼和鸟等动物还能探测到磁场的变化,虽然地震时地壳张力引起的磁场变化很微弱,但这些变化有可能被鸟类捕捉到了。

雾散预兆好天气




  清晨,你一觉醒来,面对的是一片雾茫茫的世界,但是如果当你收拾好准备出门时,却发现雾散了,那么,你就准备好迎接晴天吧。
  雾散是由于太阳光使温度升高,雾里的小水珠被加热成了气体,所以雾散之后,这一天会十分晴朗温暖。不过,如果雾一直不散,那么这一天就可能是阴雨天了,你就赶快准备好雨伞吧。

老人腿痛非偶然




  “哎哟,腿又开始疼了!”爷爷抱怨道,接着就让你出门记得带伞,结果天还真的下雨了!
  人体内的体液会与周围的空气压力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在下雨前,气压会下降,使体液的压力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以保持内外压力平衡,这可能会让关节组织肿胀起来。一些老人患有关节炎,对于他们而言,这会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与此同时,空气湿度也会增高,这将加速人体内热传导,使人觉得阴冷,进一步加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

雏菊闭花要下雨




  雏菊算是植物界中最好的天气预报员,因为它花瓣的开、闭都会与周围的环境有关。高温时,雏菊植物上端的生长速度快于下端,因此雏菊会在温暖的天气内打开全部的花瓣。然而,一旦要下雨,因为花瓣能预先感应到温度的下降,所以植物下端会长得快一些,雏菊花瓣就会自动关闭。不过,雏菊预测天气的能力一到夜晚就不起作用了,因为它与其他花一样,到了晚上,自然而然就会合上花苞。

能预测天气的彩霞




  俗话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霞是在日出、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时,被空气中的各种粒子散射而来的,空气中的杂质或水汽越多,霞的颜色就越丰富。
  一般情况下,在夏季的早上,低空的空气环境稳定,尘埃较少。这时,如果朝霞出现,则意味着低空含有许多水汽。随着太阳升高,水汽逐渐爬升,气流间的对流加快,很容易形成降雨。但是,在傍晚,经过太阳一天的照射,低空中的水汽不会很多,如果此时晚霞出现了,则说明干燥的空气中尘埃等杂质较多,第二天也会是一个好天气。
其他文献
恐怖分子入侵了一家大使馆,封锁了所有出入口。他们穷凶极恶地威胁警察,官员和平民随时可能命丧枪口之下。这是游戏《彩虹六号:围攻》中的场景,相比其他的射击类游戏,这款游戏的亮点就在于,各个反恐探员都拥有不同的酷炫高科技战斗装备。你可以选择成为不同的探员,利用不同的装备突破难关。霰射炸药  当你无法进入房间时,霰(xiàn)射炸药就派上了用场。它有一个坚固的合金钻头和四个可以钉在墙面上的支脚,爆炸时,冲
期刊
弱肉强食、物竞天择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然而,这个法则有时却并不适用,一些动物居然变得越来越小,有缺陷的越来越多。这是怎么一回事?小鱼胜大鱼  大多数肉食动物都会选择更小、更容易捕捉的猎物,人类却反其道而行之。1980年,大西洋中的鳕(xuě)鱼身长大约为49.6厘米,但过了十几年,它们竟然缩小到了36.8厘米,这是因为鱼群频繁遭到渔民捕捞,只有体型较小的鱼有机会钻过渔网的网眼,或被渔民放生。  另
期刊
实验步骤  1将10克琼脂粉溶于330毫升的水中,再放入微波炉,用高热档加热4分钟。  2取出溶液,让它冷却3分钟,然后倒入培养皿中,可以多倒几个,方便进行后续的对比实验。将培养皿都盖上,放置一个小时,琼脂溶液会凝固成果冻状。琼脂在此作为细菌生长的营养品。  3用干净的棉签在手机、马桶垫、门把手等常接触的物体上反复刷几下,取得细菌样本,然后“画”在培养皿的琼脂表面。你甚至可以直接在琼脂表面按个手印
期刊
2020年初的一个清晨,一位肯尼亚农民正准备下田农作。突然,天昏地暗,一群沙漠蝗从农田上密密麻麻地呼啸而过,当农民冲向农田时,农作物已经一片狼藉,他只能在原地嚎啕大哭。蝗虫为什么能集结如此之多,并且如此高效地“收割”庄稼呢?  单独行动的沙漠蝗体色大多为绿色或棕色,攻击能力小,食量也较小,然而,一旦它与其他的沙漠蝗聚集在一起,在触觉、视觉和嗅觉的刺激下,体内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血清素就会增加,使它变得
期刊
秋雨叹三首(其二) 杜甫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互不相容的河水  唐代天宝十三年,农民们迎来了连续60多天的秋雨。大雨不仅让庄稼歉收、粮食匮乏,还毁坏了许多百姓的房屋,大地上一片哀嚎。然而,此时,奸臣杨国忠权势滔天,许多人为了利益,选择与他一起,对皇帝唐玄宗欺瞒灾情。看着
期刊
金鱼——睁眼型  美丽的金鱼总是睁着一双大眼睛,在水中徜徉。鱼和人不同,它们没有眼睑,睡觉的时候不能够闭上眼睛,所以它们是睁着眼睛睡觉的。为了保持呼吸,鱼类在睡觉的时候,鳃盖仍会缓慢而有节奏地扇动,它们偶尔也会动一下鱼鳍,来保证身体的平衡。蝙蝠——倒挂型  蝙蝠有一双有力的翼肢,但它的后肢非常短小,无法支撑身体行走、活动,又因为它在地上无法完全伸展翅膀,而腿的弹跳力很弱,不能像小鸟一样蹬地起飞,它
期刊
小城市里造飞机阎良凤凰广场上的战斗机模型堵在马路上的样机  阎良位于西安东北部,面积仅有244平方千米,还不到北京市2%的大小。这里没有繁华的都会,名胜古迹也比较少,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当你走上阎良的街头,很快就会发现它可一点都不简单。每隔一阵子,就会有卡车拖着未组装的飞机,从城中车道上缓缓驶过;抬起头来,还有机会看到飞机像鸟儿般掠过低空,留下引擎的轰鸣。原来,阎良是中国设计、制造、试飞飞机的中心。
期刊
灵活的毛球——灰林鸮  灰林鸮(xiāo)是一种猫头鹰,与其他猫头鹰相比,它没有长长的耳朵毛簇(cù),“乖巧”的蹲姿和宽大的翅膀使它看起来像一个圆圆的毛球,可以很好地藏在树洞中。  灰林鸮的眼珠其实不是球体,从侧面看是喇叭一样的形状,这能让灰林鸮在黑暗中将光线“尽收眼底”,成为优秀的夜间猎手。不过,这对眼睛是固定在头骨内的,所以灰林鸮无法转动眼珠,只能直勾勾地看着前方。为弥补这个缺陷,它们进化出
期刊
用力过猛  你一定见过建筑工地上的巨型塔吊,那些长50米、重达5吨的黄色吊臂移动货物时,总是动作缓慢,从来不会快速转动,为的就是防止转动时产生巨大惯性而将塔身撕裂。  人类的一条手臂约占身体总重的10%,假如机甲猎人按此计算,它的一条胳膊至少重达190吨,这可比一台塔吊重得多了。如果机甲猎人迅速地挥舞手臂,手臂关节就得承受巨大的惯性力。而它还要做出行走、奔跑、跳跃等动作,全身上下的零件随时都有可能
期刊
血液不是单向流动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  16世纪,古希腊医学家盖伦的血液流动理论盛行了1500多年,这一理论认为,血液流出心脏后就永远不会流回心脏。但是,英国医生威廉·哈维却发现,按照这个理论计算,心脏每小时大约有245千克的血液流出,远远超过了一个正常人的体重,如果不回流,这些血液去哪了?  为了解开谜题,哈维花费了九年的时间做实验。在实验中,哈维剖开兔子和蛇,并找到它们还在跳动的动脉血管,用镊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