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些年,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热度一直不减。本文从伦理视角,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五点看法。通过这些主张,明确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意义及实践意义,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伦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意义
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百姓,热度一直不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及社会各界党政机关、政治群体、社会单位等都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地进行集体学习。
一、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各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但是对于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研究是相对滞后的,也并不是当前学者研究的主流。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有许多教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寻找民族的灵魂之所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核与实质,也是凝心聚力的根本之所在。
(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和思想动力,对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力量的源泉是人民,人民力量的凝聚需要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坚定的信念,而深入研究经过实践检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深化和凝聚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另一方面,“软实力”是当前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取决于其文化的魅力、国内政治和社会价值观的吸引力,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助于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的多元化思潮威胁,解决国内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抵制外来不良价值观尤其是西方“普世价值”的冲击,坚定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看法
(一)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传统文化精髓。
就国家层面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就社会层面而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就个人层面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该表述站在专家和学者的角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剖析得非常全面,但却忽视了普通百姓的认知能力,普及面并不广,如果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还需继续凝练,才能深入人心,并且在真正意义上指导广大人民的生活与实践。
每个民族都有其固有的传统价值观。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特定标记包含了稳定的道德思想、行为规范和思想信仰,是当前社会核心价值建设的文化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重要的软性资源。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方面,应充分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利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的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能隔离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同时,还应借鉴西方先进的价值文化理念。一些西方国家在构建符合本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稳固的思想基础,其中,有许多先进文化理念和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观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中西方价值融合的过程中,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观成为被世界各国所追求和认可的普世价值。
(二)以家庭为细胞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以人伦责任为核心的家族主义的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孔子“仁”的学说体系中。“仁”是指人的道德品性及践行这一道德品性的责任和行为规范,其本质是对他人的爱。一个人只有拥有了一颗爱人之心,才能真正践行他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首先,强调家庭亲情之爱和责任的基础和根本地位。理想的关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次,由家庭亲情之爱推及到君臣、朋友之间,以及个人对职业、国家的爱和责任,即“忠、信”。最后,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大爱。如果一个人做到“孝悌忠信”,在此基础上,由己推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可以实现天下为公的大爱。这是仁爱的更高层次。在这个层面上推己及彼,有了“小家”的和谐,才能有“大家”的和谐。重视家庭的“仁爱”教育,可以增强我们每个社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整个社会、国家的建设奠定基础,无形中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了实用主义。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基于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也应以家庭为主线,将这个“细胞”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由家庭的凝聚力上升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凝聚力;或者将家庭建设的层面加入其中,即在整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完善成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
(三)赋予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含义,但我们今天只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关键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既然是从个人层面来谈,必然应该是以人为本,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我认为将“友善”放在第一的位置会更妥当。“善”首先是个体最重要的道德修养。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孔子在后世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对整个东方文化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如果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儒家之于中国,孔子则为圣贤。他的各种品质的塑造,与其自身对于“善”的培养分不开。正是在“善”的基础上,促进了他自我人格的其他方面得以不断完善。我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友善”置于最后,是因为它是一切价值观的出发点和基础。在实际践行过程中,则应该反过来看,即从友善出发,进而为诚信,以此为基本原则,本分行事,即为“敬业”。做到敬业,其实就是在为国家作贡献,即是爱国。这四点,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每一个个体做好了这几点,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就很容易达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目标,那么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实现了。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道德体系的建设紧密相连。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积极吸收人类的优秀道德文化成果。与此相映成趣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奋斗理想,同样都讲究爱国,并在改革浪潮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核心凝聚力。还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覆盖了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其道德层次的划分上,把无私为己,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了首位,核心价值体系同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如此看来,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还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构,需要把他们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共同起作用。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突出人的主体作用。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重构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育公民良好的品德。社会价值观是靠人们的道德实践来体现的,从公民的实际道德水平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提出不同的要求。近年来,每年都会评选一些道德模范出来,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榜样,同时也彰显了正能量。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是以简单的说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以行动的力量彰显正义、维护公平、促进和谐、重塑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用最先进的知识武装人的头脑,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大力发展教育,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从另一个方面看,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坚持新时期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形成全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认同。
总的来说,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主张政治文明,发展和谐文化,继续发展、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视人及人本身的价值,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融合,这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广泛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罗国杰.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6.
[3]刘文德.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及演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伦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意义
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百姓,热度一直不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及社会各界党政机关、政治群体、社会单位等都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地进行集体学习。
一、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各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但是对于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研究是相对滞后的,也并不是当前学者研究的主流。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有许多教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寻找民族的灵魂之所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核与实质,也是凝心聚力的根本之所在。
(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和思想动力,对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力量的源泉是人民,人民力量的凝聚需要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坚定的信念,而深入研究经过实践检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深化和凝聚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另一方面,“软实力”是当前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取决于其文化的魅力、国内政治和社会价值观的吸引力,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助于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的多元化思潮威胁,解决国内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抵制外来不良价值观尤其是西方“普世价值”的冲击,坚定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看法
(一)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传统文化精髓。
就国家层面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就社会层面而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就个人层面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该表述站在专家和学者的角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剖析得非常全面,但却忽视了普通百姓的认知能力,普及面并不广,如果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还需继续凝练,才能深入人心,并且在真正意义上指导广大人民的生活与实践。
每个民族都有其固有的传统价值观。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特定标记包含了稳定的道德思想、行为规范和思想信仰,是当前社会核心价值建设的文化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重要的软性资源。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方面,应充分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利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的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能隔离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同时,还应借鉴西方先进的价值文化理念。一些西方国家在构建符合本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稳固的思想基础,其中,有许多先进文化理念和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观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中西方价值融合的过程中,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观成为被世界各国所追求和认可的普世价值。
(二)以家庭为细胞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以人伦责任为核心的家族主义的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孔子“仁”的学说体系中。“仁”是指人的道德品性及践行这一道德品性的责任和行为规范,其本质是对他人的爱。一个人只有拥有了一颗爱人之心,才能真正践行他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首先,强调家庭亲情之爱和责任的基础和根本地位。理想的关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次,由家庭亲情之爱推及到君臣、朋友之间,以及个人对职业、国家的爱和责任,即“忠、信”。最后,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大爱。如果一个人做到“孝悌忠信”,在此基础上,由己推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可以实现天下为公的大爱。这是仁爱的更高层次。在这个层面上推己及彼,有了“小家”的和谐,才能有“大家”的和谐。重视家庭的“仁爱”教育,可以增强我们每个社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整个社会、国家的建设奠定基础,无形中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了实用主义。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基于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也应以家庭为主线,将这个“细胞”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由家庭的凝聚力上升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凝聚力;或者将家庭建设的层面加入其中,即在整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完善成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
(三)赋予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含义,但我们今天只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关键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既然是从个人层面来谈,必然应该是以人为本,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我认为将“友善”放在第一的位置会更妥当。“善”首先是个体最重要的道德修养。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孔子在后世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对整个东方文化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如果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儒家之于中国,孔子则为圣贤。他的各种品质的塑造,与其自身对于“善”的培养分不开。正是在“善”的基础上,促进了他自我人格的其他方面得以不断完善。我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友善”置于最后,是因为它是一切价值观的出发点和基础。在实际践行过程中,则应该反过来看,即从友善出发,进而为诚信,以此为基本原则,本分行事,即为“敬业”。做到敬业,其实就是在为国家作贡献,即是爱国。这四点,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每一个个体做好了这几点,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就很容易达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目标,那么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实现了。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道德体系的建设紧密相连。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积极吸收人类的优秀道德文化成果。与此相映成趣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奋斗理想,同样都讲究爱国,并在改革浪潮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核心凝聚力。还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覆盖了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其道德层次的划分上,把无私为己,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了首位,核心价值体系同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如此看来,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还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构,需要把他们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共同起作用。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突出人的主体作用。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重构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育公民良好的品德。社会价值观是靠人们的道德实践来体现的,从公民的实际道德水平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提出不同的要求。近年来,每年都会评选一些道德模范出来,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榜样,同时也彰显了正能量。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是以简单的说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以行动的力量彰显正义、维护公平、促进和谐、重塑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用最先进的知识武装人的头脑,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大力发展教育,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从另一个方面看,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坚持新时期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形成全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认同。
总的来说,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主张政治文明,发展和谐文化,继续发展、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视人及人本身的价值,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融合,这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广泛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罗国杰.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6.
[3]刘文德.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及演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