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只有通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本文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和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出发,论证培养高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要途径:转换角色,优化课堂;利用校本资源;情感关怀;倡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开展研究性学习,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课程标准 自主学习 角色转换
校本资源 情感关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由此可知,“主动”既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其目标之一。那么,什么是主动呢?主动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等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做任何事情,积极主动都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也不例外。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在此,作者结合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转换教师角色,优化课堂教学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尽量优化课堂教学。美国课程理论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首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如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次,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明确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导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要包括做人的价值。最后,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以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四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为例。作者在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良好的开端、重大的挫折、伟大的转折、完善发展。先从宏观上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明白“曲折”的内涵。第一阶段引导学生从中共“八大”的背景、成就、影响去理解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开端;第二阶段请学生讲述自己家人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来体会“文化大革命”给民主政治建设造成的破坏;第三阶段着重分析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的表现及其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三次巨变以及走在时代前列的三位巨人”,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后一个阶段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具体法律文件”,感受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完善。之后,作者请学生思考:“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你能为祖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怎样的贡献?”
整节课中,作者用心观察学生的表现,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倾听学生的交流,用语言、动作、表情来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反响也很好。这样的课堂,学生感觉有兴趣、有激情,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主动性也随之加强。
二、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本资源
高中新课程倡导结合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实现学科教学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密切结合。可是,素材从哪里来呢?作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地的特色资源。闽东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有丰富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都是重要的历史人文资源。
新学期开始,作者就结合学生家乡的特色,有针对性地推荐不同的人文景观。如秦屿镇的学生可参观、访问员当,了解当地革命先烈的故事,或者可搜集无产阶级革命家黄丹岩爱国爱家乡的感人事迹;福鼎城关的学生可参观革命烈士陵园;前岐镇的学生可探访70余年来一直被传诵着的“八英姐妹花”传奇故事的两位健在主人公。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经过集体探究分析,不仅品尝到了自主探究问题的乐趣,也学会了应该如何看待、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实现了由“获取知识的结果”向“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转变。
另外,作者上课时也充分、有效地利用有关的特色课程资源。如在讲授“红军长征”时,请同学们合唱《十送红军》;在讲授“台湾人民保卫台湾的战争”时,请同学们朗诵爱国诗人丘逢甲的有关诗篇《春愁》;在讲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各方面的变化,并思考这些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实地调查、信息搜集、情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三、传播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呢?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还具有科学性和工具性等特点。科学的学习方法既包括对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包括学习的通法和各科的学习方法等内容。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作者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通常作者在接手新班级的时候,总会在第一节课就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比如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专心听讲、做好笔记,课后温习巩固三个环节。同时,历史学科还讲究多看、多写、多记。“多看”指多看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电影、电视、视频等。“多写”指对知识点要时常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多记”指应用各种方法去记牢一些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比如《南京条约》可记为: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五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协定。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会如虎添翼,学习效率会提高,学习自主性也会大大增强。 四、用真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情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需要相互映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之,在师生“心理需要相抵触,心理交流多梗阻”的情况下实施教育,会引起学生的对抗。教师的真情投入是很重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例如,每次月考后,作者都会要求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做一个总结,也可写下最想对教师说的话,字数不做要求,只要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对学生的总结,作者每次都认真阅读并进行适当的点评。如有的学生会对过去做一番反省,并勾画以后的学习蓝图,作者就写上“心动不如行动哦”;有的学生写道:“老师,你上课总是那么富有激情,令学生非常佩服。”作者就在旁边写上“愿我的激情能带动你的激情”;有的学生会对某一节内容感到不理解,作者就在课后帮她理顺;有的学生也会写一些心理上的困惑,作者就会尽量走近他、了解他、开导他。
另外,作者认为应该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因此,上课时作者总是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作者经常对学生说:“不怕你回答错,就怕你不回答,因为在你回答的过程中,你已经启动了大脑,大脑有了思维才能越变越聪明。”作者设计了一张表格,对于上课大胆发言的同学,请每组的组长把该生的名字记下来,记的次数多,就对其综合评价成绩给予加分。对于发言较少的同学,作者会找他谈心,鼓励他、启发他。学生是感性的,他们通过学习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到教师的真情,会感激教师、爱戴教师,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总之,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每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的主要动力。但学生的主动性是需要教师去开发、去培养的。因此,伴随着课改的脚步,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发展思维、拓宽渠道、勇于实践,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进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谢登斌.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J].广西高教研究,2001(5).
[3]刘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的心理辅导理念[J].天津教育,2006(7).
关键词:课程标准 自主学习 角色转换
校本资源 情感关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由此可知,“主动”既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其目标之一。那么,什么是主动呢?主动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等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做任何事情,积极主动都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也不例外。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在此,作者结合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转换教师角色,优化课堂教学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尽量优化课堂教学。美国课程理论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首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如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次,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明确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导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要包括做人的价值。最后,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以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四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为例。作者在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良好的开端、重大的挫折、伟大的转折、完善发展。先从宏观上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明白“曲折”的内涵。第一阶段引导学生从中共“八大”的背景、成就、影响去理解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开端;第二阶段请学生讲述自己家人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来体会“文化大革命”给民主政治建设造成的破坏;第三阶段着重分析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的表现及其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三次巨变以及走在时代前列的三位巨人”,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后一个阶段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具体法律文件”,感受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完善。之后,作者请学生思考:“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你能为祖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怎样的贡献?”
整节课中,作者用心观察学生的表现,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倾听学生的交流,用语言、动作、表情来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反响也很好。这样的课堂,学生感觉有兴趣、有激情,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主动性也随之加强。
二、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本资源
高中新课程倡导结合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实现学科教学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密切结合。可是,素材从哪里来呢?作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地的特色资源。闽东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有丰富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都是重要的历史人文资源。
新学期开始,作者就结合学生家乡的特色,有针对性地推荐不同的人文景观。如秦屿镇的学生可参观、访问员当,了解当地革命先烈的故事,或者可搜集无产阶级革命家黄丹岩爱国爱家乡的感人事迹;福鼎城关的学生可参观革命烈士陵园;前岐镇的学生可探访70余年来一直被传诵着的“八英姐妹花”传奇故事的两位健在主人公。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经过集体探究分析,不仅品尝到了自主探究问题的乐趣,也学会了应该如何看待、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实现了由“获取知识的结果”向“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转变。
另外,作者上课时也充分、有效地利用有关的特色课程资源。如在讲授“红军长征”时,请同学们合唱《十送红军》;在讲授“台湾人民保卫台湾的战争”时,请同学们朗诵爱国诗人丘逢甲的有关诗篇《春愁》;在讲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各方面的变化,并思考这些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实地调查、信息搜集、情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三、传播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呢?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还具有科学性和工具性等特点。科学的学习方法既包括对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包括学习的通法和各科的学习方法等内容。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作者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通常作者在接手新班级的时候,总会在第一节课就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比如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专心听讲、做好笔记,课后温习巩固三个环节。同时,历史学科还讲究多看、多写、多记。“多看”指多看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电影、电视、视频等。“多写”指对知识点要时常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多记”指应用各种方法去记牢一些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比如《南京条约》可记为: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五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协定。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会如虎添翼,学习效率会提高,学习自主性也会大大增强。 四、用真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情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需要相互映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之,在师生“心理需要相抵触,心理交流多梗阻”的情况下实施教育,会引起学生的对抗。教师的真情投入是很重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例如,每次月考后,作者都会要求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做一个总结,也可写下最想对教师说的话,字数不做要求,只要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对学生的总结,作者每次都认真阅读并进行适当的点评。如有的学生会对过去做一番反省,并勾画以后的学习蓝图,作者就写上“心动不如行动哦”;有的学生写道:“老师,你上课总是那么富有激情,令学生非常佩服。”作者就在旁边写上“愿我的激情能带动你的激情”;有的学生会对某一节内容感到不理解,作者就在课后帮她理顺;有的学生也会写一些心理上的困惑,作者就会尽量走近他、了解他、开导他。
另外,作者认为应该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因此,上课时作者总是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作者经常对学生说:“不怕你回答错,就怕你不回答,因为在你回答的过程中,你已经启动了大脑,大脑有了思维才能越变越聪明。”作者设计了一张表格,对于上课大胆发言的同学,请每组的组长把该生的名字记下来,记的次数多,就对其综合评价成绩给予加分。对于发言较少的同学,作者会找他谈心,鼓励他、启发他。学生是感性的,他们通过学习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到教师的真情,会感激教师、爱戴教师,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总之,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每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的主要动力。但学生的主动性是需要教师去开发、去培养的。因此,伴随着课改的脚步,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发展思维、拓宽渠道、勇于实践,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进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谢登斌.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J].广西高教研究,2001(5).
[3]刘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的心理辅导理念[J].天津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