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元代荷叶盖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15106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荷叶盖罐是元代瓷器的典型器形,至今仍具有极高的观赏与收藏价值。元代的制瓷业规模较大,生产出较多大型瓷器。受蒙古游牧文化影响,瓷器风格具有异域雄伟之美,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荷叶盖罐则是代表器形之一。文章主要对荷叶盖罐的含义进行阐述,进一步论述元代荷叶盖罐的造型与风格,并对荷叶盖罐的装饰创新进行论述,最后探讨了元代荷叶盖罐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关键词:荷叶盖罐;元代;陶瓷;文化传播
  荷叶盖罐的出现影响意义较为深远,不仅在当时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现今对荷叶盖罐进行研究也能够了解元朝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发展。荷叶盖罐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将元朝的时代发展与民族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1荷叶盖罐综述与造型风格阐述
  1.1荷叶盖罐综述
  荷叶盖罐主要是指一种盛东西的容器,大小不一,有的荷叶盖罐有把手,有的则没有。荷叶盖罐的雏形是盖罐,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例如,在甘肃省就曾出土过一种盖罐,盖罐形状类似于倒扣的碗口。但是由于朝代不同,文化发展有所区别,瓷器形状有所区别,花纹与装饰也不相同。荷叶盖罐属于盖罐的一种,主要形态特征为盖面高高耸起,盖沿呈荷叶状,具有一定起伏与弧度,在盖面中心则是用釉料绘出放射状的纹理。“荷叶盖罐”这一名称便源自于盖沿形状。
  1.2荷叶盖罐的造型与风格
  荷叶盖罐是元代瓷器的典型器形,其造型与装饰受北宋龙泉窑影响,腹部略鼓,底部较为厚重,瓷器整体呈现出矮小、厚重之感。元代的瓷器受蒙古游牧文化的影响,瓷器造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呈现出形状较大、较为厚重的特点,腹部较之前相比更加鼓大,罐体呈下沉状态。元代荷叶盖罐整体气势较为宏伟,民族特征较为浓郁。荷叶盖罐的形态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口径较大,甚至与足径大小相等,整体造型呈现出肥大、矮小之态,盖钮低且小,较为精致,荷叶边盖沿弧度较小,起伏较为平缓,荷叶盖罐底部没有釉料,而是采用原胎色,我国北方荷叶盖罐的色彩主要是以黑白为主;另一种荷叶盖罐,其足径大于口径,呈现出浑圆之态,瓷器整体较为高大,瓷器内部采用原胎色,盖面高高隆起,盖沿荷叶边弧度起伏较大,类似于蒙古时期战士的帽檐,盖钮造型别致多样。三门峡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元钧釉荷叶盖罐,高25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8.8厘米,腹部直径22.6厘米。造型大方,釉质温润、凝厚,腹部有一部分紫红色斑点,该斑点是在烧制过程中窑变所导致的。
  2元代荷叶盖罐装饰分析
  元代荷叶盖罐在前人装饰方法、纹理、上釉色彩等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元代荷叶罐的装饰手法主要包括刻、画、堆、加彩、印、贴、镂、绘等,前四种手法为宋代及以前的方法,而后四種方法是元人的创新,其中主要的装饰手法是印花、贴花、加彩等。印花工艺包括戳记印花和模子印花两种。戳记印花大多应用于盖子及罐体上,勾画的形象为美化的折枝花、小动物等,纹路时而明晰,时而暗淡,变化多样。模子印花虽然也有纹路变化多样的特点,但其样式相较于戳记印花更为复杂,且通常以大范围的分布为主,主要的花纹内容包括神话传说人物、昆虫、鸟类、花朵等。贴花工艺包括露胎贴花和施釉贴花两种。其中露胎贴花作为元人全新创造的瓷器贴花工艺,具有可根据罐体造型进行不同风格装饰的优点,这种贴花工艺的纹路造型多样,花纹内容包括自然现象、花朵、动物等,具有立体感强、造型逼真、形象表现力强等特点。加彩技法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元代瓷器充分利用了加彩技法,在传统装饰技巧之上对加彩技巧进行改革与创新,研究出铜红装饰。由于铜红烧制难度较大,故具有铜红装饰的陶器数量较少。除此之外,元代还流行将多种装饰技法相结合的工艺,使瓷器装饰更加多元化,推动了瓷器的发展。荷叶盖罐的装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不仅有传统的装饰内容,更融入了一些道教与佛教思想,题材丰富。
  3元代荷叶盖罐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元代荷叶盖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更多的人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元朝在建立初期,蒙古游牧民族为更好巩固统治,接受了当时封建制度与汉人文化,并颁布各项制度。元朝疆域极大,往来通商繁荣,海外贸易发展较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瓷器的生产与发展,故在元代出现了德化窑、钧窑等窑厂,瓷器生产量也逐渐增加。这些瓷厂多为民营,且瓷厂间经常会进行一定交流,相互传授制瓷技术,不断研发出新品种。瓷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瓷、烧瓷技术也日益精湛,我国制瓷业空前繁荣。这不仅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还使得我国瓷器远销国外,加速文化传播。荷叶盖罐由于样式精美,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远销到东南亚等地区,在菲律宾就曾经出土过一件样式精美的荷叶盖罐,样式在国内极少见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元代的瓷厂会根据国外审美进行瓷器生产。
  荷叶盖罐是元代盛产的一种瓷器,由于样式精美远销海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元朝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将中华文化扩散到周边地区,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当时的文化交流与文化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岳西县出土的元代青白釉瓷枕特点的分析,反映出元代瓷枕趋向于精雕细镂,尤其是景德镇青白釉镂雕瓷枕造型独特、技艺精湛。  关键词:岳西;元代;青白釉;瓷枕;赏析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最初烧制于隋代,唐、宋、元年间广为流行。唐代的瓷枕形制简朴,以三彩枕及绞胎枕居多。宋代的瓷枕品种繁多,造型丰富,有人物形枕、兽形枕、几何形枕、建筑形枕等,其中以磁州窑烧制的最多
期刊
摘 要:中国的扇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出现。其功能从早期帝王和官吏出行时遮阳、挡风、蔽尘的仪驾装饰物逐渐演变为引风纳凉及文人追风逐雅、托物言志、把玩寄兴的佳品。随着团扇、折扇在中国的流行和广泛使用,扇面书画得以繁荣和发展。文章通过对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部分扇面进行赏析,以向观者展示扇面书画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扇子;扇面书画;折扇;团扇;馆藏  中国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加强展览领域合作既是最大化地拓展博物馆展览的展示空间及内涵,也是博物馆获得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博物馆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博物馆的展览交流,举办了很多的合作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透视广西博物馆这些成功的合作展览,对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帮扶地方博物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团队协作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联合办展 ;展览类型;文化内涵  广西博物馆是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
期刊
摘 要:2016年,陕西省郑国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作为集水利遗产、在用工程、旅游景点为一体的珍贵资源,探讨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对于郑国渠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郑国渠技术成就及歷史演变的基础上,结合郑国渠的保护现状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绿色发展、文化引领、分层管理等保护策略,以期为古代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郑国渠;水利工程;水文化;遗址保护 
期刊
摘要:铜镜作为以青铜为原料制造而成的照面饰容工具,是将日常实用性与艺术创新性进行结合的产物。我国唐朝的经济与社会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我国铜镜铸造业得以全面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铜镜的起源与发展进程,并选取了三件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进行赏析。  关键词:盛唐文化;唐代铜镜;工艺;三门峡市博物馆  唐代铜镜是唐代文化繁荣、经济鼎盛的体现。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对我国后来铜镜的工艺风格具有深
期刊
摘 要: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依托遗址而建的专题博物馆,随着免费开放政策的落地,其在引进临时展览工作中对展览策划及宣教工作开展有益的尝试,合理地利用展厅面积,设计出独具个性的展览及配套的社教活动。同时,结合新媒体及文创工作的灵活运用,积极提升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策划;宣教工作  据《中国博物馆行业转型升级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前瞻》显示,2008年初,全国博物馆免
期刊
摘 要:博兴县北朝时隶属古青州。博兴县博物馆馆藏佛教石刻造像中既有青州本地造像的风格特点,也发现有明显的河北元素,如双身像像座与神王像座。博兴县博物馆馆藏太子像与上海博物馆馆藏太子像具有极高的相似度,纵观山东各地出土的太子像,是青州造像对河北定、邺地区思惟像的吸纳、融会与本土化改造的产物。博兴县博物馆馆藏龙华寺遗址出土北朝菩萨立像,据分析该像的身和座应属于不同的造像,不宜组合在一起展陈。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历史的缩影,也是数千年来文化的积淀。流动博物馆工作是将历史文化带到了寻常百姓家,把厚重的历史文化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朴实的语言传达给基层群众,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对各族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让他们在深刻认识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的同时,也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流动博物馆;巡展;教育形式  发挥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教育职
期刊
摘 要:河南新乡处于中原腹地,历史上一直处于战略要地,为中土之名区。新乡一带虽然不在“丝绸之路”沿线上,但从本地区出土以及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来看,无论从物化形态的造型艺术还是装饰纹样,都深受丝路文化的浸润与影响,显示了开放包容、交融并济的文化面貌。  关键词:丝绸之路;新乡;文物;文化  公元前2世纪晚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从此打通。“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自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
期刊
古文字学研究员王长丰博士所著的《殷周金文族徽研究》[1]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之三十二,由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作序并题写书名。王长丰博士长期从事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研究工作,功底扎实、视野开阔、成果丰硕。《殷周金文族徽研究》是其所著的第六部学术成果①,也是其数十载潜心研究殷周金文族徽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为上、下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