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成了21世纪国民最重要的能力。
创新,就是走前人未走的道路,干前人未干的事业。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一层面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复过去”为己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以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取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要多关注,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鼓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
我们要摒弃“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地理解。”该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要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接着请一位学生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树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思考,还可以从反面设想。例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抢救小麻雀的记敘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引导,不仅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进行大胆的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进行大胆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强创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游览的情景。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长城》第三段写“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但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的呢?课文没有叙述,教师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深切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修筑长城的艰辛。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課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有些课文是科学小品文,蕴含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和良机,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好课文,蕴含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和良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特色,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具有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他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阐述自己的设想,作出验证。
五、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因此,为给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的条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语文活动课到大自然中观察,在小实验、小制作中自己动手,在现实社会中思索,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展开“五个一”系列活动,即:每天一条好新闻;每周一个好故事;每月一个小制作;每学期一个小创意;每年一个小发明,并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活动课上,联系课本所学内容,使其成为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例如在学了《狼和小羊》、《美丽的公鸡》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课上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想象,任意发挥,自由表演,对参加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表演独特、新颖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通过此项活动,充分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接受锻炼,提高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当然创新教育的实现需要改革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等诸因素都将影响创新教育的实现。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可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
创新,就是走前人未走的道路,干前人未干的事业。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一层面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复过去”为己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以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取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要多关注,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鼓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
我们要摒弃“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地理解。”该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要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接着请一位学生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树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思考,还可以从反面设想。例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抢救小麻雀的记敘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引导,不仅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进行大胆的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进行大胆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强创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游览的情景。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长城》第三段写“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但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的呢?课文没有叙述,教师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深切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修筑长城的艰辛。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課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有些课文是科学小品文,蕴含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和良机,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好课文,蕴含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和良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特色,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具有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他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阐述自己的设想,作出验证。
五、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因此,为给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的条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语文活动课到大自然中观察,在小实验、小制作中自己动手,在现实社会中思索,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展开“五个一”系列活动,即:每天一条好新闻;每周一个好故事;每月一个小制作;每学期一个小创意;每年一个小发明,并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活动课上,联系课本所学内容,使其成为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例如在学了《狼和小羊》、《美丽的公鸡》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课上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想象,任意发挥,自由表演,对参加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表演独特、新颖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通过此项活动,充分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接受锻炼,提高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当然创新教育的实现需要改革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等诸因素都将影响创新教育的实现。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可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