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膜形成临床分析

来源 :国际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各类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膜形成的机制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62例(170眼)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膜形成进行观察,Ⅰ级膜70眼采用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联合散瞳治疗,Ⅱ级膜60眼采用5-FU联合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及散瞳,Ⅲ~Ⅳ级膜40眼,采用Nd:YAG激光治疗。结果:随访3~12mo,所有病例瞳孔膜完全吸收,无1例复发。结论:瞳孔纤维膜的形成可能与血—房水屏障的破坏和免疫反应有关,人工晶状体前膜尽早发现,适宜治疗,预后良好。
其他文献
我们对30眼难治性青光眼采用可调缝线联合丝裂霉素治疗,经观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成功率达93.3%,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角膜缘干细胞是角膜上皮更新的源泉,维持角膜完整性.细胞表型是细胞外在的表现,包括细胞形态结构,分子、原子水平,新陈代谢,细胞行为等方面.角膜缘干细胞的体外培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