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后世无法拍出《2001:漫游太空》这样的作品了?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5月12日,一部独特的电影在英国开始上映。
  最初一批观众看完电影后,彻底懵了——据说美国演员洛克·哈德森随着241位懵圈的观众一起走出剧院,大喊着:“你们谁能告诉我这电影到底在讲啥?”很多影评人也纷纷对此片给出差评!甚至一向意见相左的两位著名女影评人宝琳·凯尔和朱迪斯·克里斯特都一致加以讽刺……
  这部电影,就是库布里克执导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2001:太空漫游》。
  到今天,这部电影和库导都已被封神。甚至可以说,《2001:太空漫游》将科幻电影提升到了这一类型电影的天花板!让这一从怪兽电影、恐怖片、B级片中发展出来的类型电影具有了艺术的、文化的、哲学的、形式的新高度。成为无数电影评选榜单中名列前茅的伟大作品,代表着电影的丰富多样性,以及人类想象与思索的极限。
  已经有无数文章分析过导演库布里克,还有《2001:太空漫游》的特效、技巧,或者对影片(特别是其中的黑色方碑)进行详细读解。在影片上映50周年的今天,我试着从“为何后世再也难以拍出这样的作品”的角度,来聊聊这部不世出的科幻电影杰作!

宏大叙事


  尽管出身“低贱”(脱胎于怪兽恐怖片),但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科幻电影中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对宏大叙事的渴望。像《登陆月球》 (1950)、《地球停转之日》 (1951)、《世界之战》(1953)、《宇宙访客》(1953)、《飞碟征空》(1955)、《天外魔花》(1956)、《海滨》(1959)、《奇幻核子战》(1964)、《人猿星球》(1968)、《星际迷航》(包括1966年的电视剧版和1979年的电影版)乃至《星球大战》(1977)、《第三类接触》(1977)等无不如此。这里所谓的宏大叙事,是指这些科幻电影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表达了对冷战背景下核毁灭末日的恐惧、对宇宙的探索热情梦想、对人类本质以及未来的终极思考等等。这些电影和《2001:太空漫游》一样,都试图从一种普遍的、终极的叙述思路出发,去阐释对世界的认识,甚或找到人类的出路。
  这种趋势的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二战后科技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核能时代和计算机时代。1969年美国成功登月,更标志着人类拥有了行星际航行甚至宇航探险的能力!这些技术力量如此深入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的日常与整个人类的存亡发展联系起来。有国外的研究者指出:“对各种太空中事物的迷恋与客厅和厨房中使用的新技术带来的惊叹结合起来……(50年代的)美国人已经准备好相信,借由科学和技术,任何事都有可能。”1979年的电影版《星际迷航》开头,用了15分钟来描绘“企业号”起飞的过程!
  此外,冷战的背景,特别是60、70年代的文化思潮:包括思想解放、去中心、反体制、追求极度的个性自由、反战等等,也是《2001:太空漫游》可以去探讨如此阔大深邃的主题的原因。
  最有趣的一点是:正是这些吸大麻、反越战、听摇滚的叛逆青年,挽救了刚开画就票房惨淡的《2001:太空漫游》!这些人想在影院中体验服用LSD之后进入幻境的那种感觉,于是反复去观看影片中穿越星际之门的段落。结果就是这部花费了1200万美元高成本制作的电影,最終票房居然达到了5600万美元!《2001:太空漫游》的观众群,显然不是后来的科幻电影粉丝们,不是后来《星球大战》培养起来的那些人。这也反过来证明,本片在当时被看作是文艺的、哲学的、迷幻的、前卫的……
  反观今日的科幻电影,尽管始终有导演会怀抱着宏大叙事的野心(例如卡梅隆),但整体上的潮流早已从宏大叙事演变成为更多元化的叙事,特别是私人化的叙事角度——这显然是一股世界性的波及各个艺术领域的潮流演变,就像《中国艺术学大系》序言中说的:“今天的艺术理论研究越来越反对宏大叙述,试图以一种理论解释全部艺术世界各种复杂现象的努力,被无数个例外击碎了。”且不说《她》《龙虾》《月球》《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类独立小成本科幻电影,即便是《地心引力》《星际穿越》《阿凡达》这样的大制作,也往往都没有了《2001:太空漫游》以及同时期科幻电影那种“天问” 式的对整个人类命运思考的主题。就以阿方索·卡隆导演的《人类之子》来说,影片有着宏大的背景(整个人类面临着无法生育最终灭绝的命运),但故事的视角却是相当狭小和个人化的。影片主要的故事线及最终落脚点,都集中在了“这一个”角色身上,大大削弱了影片思考与追问的深度。《地心引力》集中于一个女性的求生;《星际穿越》结尾于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父女情;《盗梦空间》中男主角的终极动力是拯救爱人并回归家庭……都是把一个宏大的主题附着到具体而微的情感因素上,这与60、70年代科幻电影动不动就概括化、抽象化的全景式描绘截然不同。
  《2001:太空漫游》中既有对科技精准表现乃至赞叹,同时也展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疑虑与反思。既有对科学精神和实证理性的认可(包括对宏伟宇宙的积极探索精神),也有对神秘主义及宗教概念的表达。这种复杂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悖反力量!也成就了影片的独特魅力。编剧及同名科幻小说作者克拉克就说过:“如果你觉得完全理解了《2001:太空漫游》,那我们就失败了。我们想提出一个远远超过我们能够回答的范畴的问题。”在今天,由于对科技、对人类自身(例如对同性恋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形成了很多所谓“政治正确”的态度——比如现在更少有把科技完全作为一种正面力量的科幻电影——这种宏大叙事的矛盾中产生的力量感反而被削弱了。

他者视角


  《2001:太空漫游》没有按照一般科幻类型片的方式去塑造角色。你甚至可以说,影片里的真正主角不是大卫,而是整个人类!再夸张点儿说,也可以看作是整个宇宙!你完全看不到“这个人为什么做这件事?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等等人物内心和动机。   《星际穿越》中诺兰为男主角做了比较充分的设定,比如他是前宇航员,比如地球已经无法生存,比如他和女儿从小建立的深厚关系等等,这样在后面大家才能理解男主角为何做出如此选择,他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
  如今的电影体系更加工业化,商业大片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和市场评估打造出来的。好莱坞商业模式日趋固定,大投资大制作的冒险之举变得过于奢侈和危险。一部《异星战场》就让影视大鳄迪士尼公司都面临危机,制片部门老大因此被玩下了岗。像索尼公司那样肯给《银翼杀手2049》投资1.5亿美元让导演维伦纽瓦玩风格、玩个性,如今实在罕见之极。
  《2001:太空漫游》当然远远不止这三点可以概括,但宏大叙事的消散、他者视角的缺失以及创作自由受到市场钳制和挤压,确实是今日难以产生如此经典的痛处。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会仰望星空——王尔德的这句话,不仅说的是库布里克和《2001:太空漫游》,也应该包括我们,包括所有将电影视为梦想、视为观照生活及宇宙的方式的人。
  【责任编辑:刘维佳】
其他文献
一  那是2279年4月6日的早晨,我和往常一样把吃剩下的鸡蛋壳倒进向地垃圾输送器时,飘浮船顶的全息屏幕突然嘀嘀作响,显示出一行工整的小字:  “你好!可以认识你吗?”  屏幕右下方的坐标显示她与我的水平距离为二十五米,垂直距离为一百一十一米。  “又是一个平流层的……”我用手指把粘在桌上的食物残渣挑走,凭着职业敏感,对着屏幕寒暄了一句:  “你好,为什么不直接说话呢?”  那行小字隐去了,过了大
科技与文明的出路,就在此地。  ——星际疗养院  星云舰停在了一片茫茫沙漠里。  舰长苏天静静地坐在驾驶舱里,若有所思地望着脚下的星球。他看了看自己左手边的地球日历,这趟航行花了足足六十五年时间啊。熬过孤独而漫长的星际航行,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星际疗养院(不过对于这一点,苏天并不敢确信)。这片沙漠实在像极了地球的撒哈拉,放眼望去,同样的黄沙漫漫,根本看不见尽头。四周一片死寂,让人有些心神不宁。
每当别人问我中国最棒的中篇科幻小说是哪篇,我总是推荐何夕的《六道众生》。  同很多读者朋友一样,我从中学开始阅读《科幻世界》,几年时间里囫囵看了许多科幻杂志和长篇科幻小说,随后因为高考复习全部放下了,上大学也没拾起来,直到多年后对科幻的兴趣重新萌发,我才开始继续读科幻、尝试写科幻。因为时间久远,当年读过的小说都印象模糊了,有的只记得题目,有的记得一两个角色,有的勉强记得某个画面或情节。但唯有《六道
《医疗箱诡事》是一篇靠语言风格和时代背景取胜的作品。徐怀义和段衍对戏的场面写得尤其精彩。易水寒同学在此展现了超出其年龄的从容笔触。  在邮件往来中,我得知易水寒同学的阅读兴趣很广泛,阅读量也惊人,并且曾给多种刊物投过稿。记得有位前辈作者在谈及初学写作的要点时,曾简略地总结为四个字:“多读,多练。”易水寒同学正体现了这种缓慢积累的优势,这种积累对一个希望长期写作的人是很重要的。  本文的点子不算新奇
云和中学潘榕榕、海亮实验中学姜志超、桐庐中学郑杰、宁波中学乐双乐等老师“pick”了——“诗仙”李白  乐双乐老师说: 因为曾经手抄过李白的诗歌集,从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那种自由奔放、飘逸洒脱、无拘无束、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总是被这种强大而自由的精神所吸引。  东阳中学陈益林、天台中学陈优、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鲁春燕、德清縣第一中学张春梅、桐庐中学金炜、平湖中学王蓓、温州中学金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习近平: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加缪: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奉献给现在。   爱因斯坦: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有人讽刺国人辩论犹如争吵,我认为其言有理。辩论讲究事实和逻辑,需要以理服人,而非依靠声势与排场。?  经常在辩论场上看到某些选手声如惊雷、言语刻薄,不明所以的人容易被他们震慑而屈服。但仔细推敲他们所言,实则空洞无物,这样的辩论,与争吵何异?就像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两名候选人似乎遗忘了辩论的精髓,他们互相攻击,言语不堪,致使整个美国笼罩在低落压抑的气氛下。同样,国人如此辩论,其实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早期设计:类人外星人  1964年4月,库布里克和《2001:太空漫游》的作者阿瑟·克拉克第一次会面。同年年末,导演成立制作团队,埋头于茫茫数百张图纸,摸索外星人的形态。1965年年末,安东尼·弗雷温加入团队,他主要通过研究德国艺术家马克斯·恩斯特的现代雕塑、油画,以及各种现代艺术,来寻找设计外星人的灵感。  在《2001:太空漫游》DVD的花絮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部分外星景观。下图比较了设计图
新年好,《科幻世界》的读者们!这是《不存在日报》第一次在这里露面。《不存在日报》是未来事务管理局唯一指定官方媒体,我们将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艺术、历史、未来等多维度去探讨并创造未来的无数种可能性。现在不存在的,将来未必不存在;这个宇宙不存在的,总有一个宇宙会存在。从本期开始,日报每个月将在《科幻世界》推出一篇不存在畅想,由著名科幻/科普作家带领大家进入新的宇宙。作为新年礼物,我们在这一期隆重
一  这里其实并不像一个诊所。  房间很大。涂成浅黄色的四面墙壁上,挂着几幅色彩艳丽的油画。两个依墙而立的青瓷插瓶中,缀满五色芬芳的花束。巨大而明亮的落地窗旁,竖立着满架图书的立柜。而在书柜之前,一张古朴的木质写字台后面,刘医师面带微笑,看着自己面前的顾客。  “那么,你们想要做这种测试?”刘医师轻声问道。  他的顾客穿着时尚的对色情侣装,坐在房间中心的一对皮沙发上,含情脉脉地相互对视。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