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新课改下的主动探究活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不仅要求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理论把学生内部的思维活动看作是消极的条件反射,学生以“接受知识”、“掌据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反复的讲解和学生重复的操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亨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亨、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减少课堂讲授时间,该让学生做的事,教师决不插手,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实话实说”,在“误”中“悟”,在“错”中“磋”,的“探”中“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逐步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轨道。
  那么要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充满生气,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以具有活动性的数学问题为主线
  具有活动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或预先所设计的、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活动的可能性和活动的价值的问题,如果一个问题的提出不具备活动的可能性和活动的价值,那么,这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不可能参与活动的,或者是学生参与的活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一)在问题的导入处设问。针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如果在教学中能注重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以及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的意义,学生便能较深刻地理解它的内涵及外延,加深对它的理解。
  (二)在问题的疑难处设问。初中数学中如函数、圆的一些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如果纯粹地由教师讲解,学生可能得难理解或只是一知半解。
  二、以实践操作作为活动教学的核心
  突出数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教学的技术性和工具性很强,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数学应用题走进了中学教学的教材,给中数学活动课提供了活动的内容。
  (一)在知识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许多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学生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形成。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活动教学的延伸
  丰富的活动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对数学活动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数学活动课的实施中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依靠教师积极创造传授新知识的条件与情境以及具体形象的教学,寓教与乐,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活动课趣味性。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活动教学的保障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在数学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更高的责任感和专业素质。因为活动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协同展开探索的活动,共同发现问题,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活动教学认识过程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因此,在实施活动教学时,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既包括外在的实践活动,更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造。
  (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教学一般是先让学生亲自参与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关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师生间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活动教学中,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帮助,更不是代替。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时,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去动手、动脑、动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融入一体。某些活动方案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并鼓励学生设计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案。
  (三)引导学一在活动中互动。活动教学过程不只是预设计划的执行过程,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有物过程。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刻的意识到:必须尽可能将所学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充满生气,才能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由于数学课堂活动教学中引入了主动探究活动教学的策略,学生活动的内容更为丰富,学生的个性得到突现,各层次的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校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加强。培养、健全了个性。从而发展特长,培养个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生动。主动探究活动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太度,树立了信心,发展了思维,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用数学活动替代了“题海战术”,学生在“真实活动”中主动探究。使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个学一发展个性的舞台。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语言以严谨清晰、精炼准确而著称。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他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所以,学习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好了数学语言才真正地学好了数学。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说话的完整性、准确性、简洁性往往不够。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完整
【摘 要】在高中阶段引入研究型学习是符合新课改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项有益研究课题。“研究”以兴趣为基点,以解决为最终的依归。在学生中可以激发起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型学习 课堂研究 问题研究  进入到高中阶段,学生对于一些主要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意识,因此在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
【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高中数学有效情境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包括:利用实物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强化知识的感受性;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数学中领悟知识的乐趣;关注知识迁移创设情境,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新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数学新课标的逐步完善,人们日益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有力推动了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发
【摘 要】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是创设有趣的课堂氛围、创设丰富教学环境、创设符合实际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进行的教学。营造的数学课堂情景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 实例 方法 效果  数学课堂情境是知识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数学课堂情境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数学课堂情境是为了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氛围。数学课堂情境是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