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习成绩与心理卫生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中外健康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所不同的类型的中学,以青少年自评行为量表(YSR)为主要研究工具,按照学习成绩将入组学生分为4个组.结果4组学生YSR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之间进行比较,均表现出显著差异.3类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YSR量表总分及部分因子分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发生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危险性的学生一般集中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因子分析显示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同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卫生问题,表现为情绪问题发生率较高.结论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卫生状况与学习成绩具有密切关系.
其他文献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更有其讨论的价值.在科学得到普遍认同和作为常识条目的现代社会,宗教即使被弱化却依然没有消亡.即使
本文以社会排斥理论为依托,对“蚁族”的生存状况进行了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交往排斥三方面的分析.从结构性因素和功能性因素简要分析了“蚁族”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调整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04
在古代,发达的汉文化,被日本民族吸收接受,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主体.其中,以佛教的影响最大.在长达6个世纪的时间里,佛教与日本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相互融合,它不断适应日本的
抑制控制是指抑制与当前目标无关的突显心理加工或行为的能力.抑制控制在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对幼儿抑制控制的发展和训练做了简要的介绍,并
日本电影《告白》引发了社会无限思考.本文用儒家思想浅析了《告白》悲剧发生的原因:仁爱的缺失、法律制度的瑕疵、尺度的错位.
“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是中国古代逻辑史上的经典记忆,历来被人误读为诡辩论的实例,本文试图从该命题的逻辑连结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进行解读,特别是从论辩中内涵和外延的
心性论在中国古代儒家“内圣”发展中一直是讨论的重点,是追求“内圣”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以儒家内圣的传承为线索对内圣传承人物的心性论分别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总结
后苍博通诸经,是汉代经学特别是《诗》、《礼》发展传承中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以阴阳风候、五行、干支、天人感应来诠释《诗》中的政治意蕴,注重发挥《诗》的讽喻教化作用,提出
作为当下人类精神状况的棱面之一,虚无主义集中表征为情感维度的效用化、精神维度的物性化以及价值维度的祛魅化。日趋膨胀的现代“自我”为其症结,这受到了近代历史进步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