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抓住时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灵感,催生他们的感悟,引导他们梳理情感,抒发对生活的感受,提高对生活的认知,能富有条理地写出自己的经历,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作文。
【关键词】高中作文训练;写作能力;生活经历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作文是高中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将生活经历融入作文中,既是作文本身的要求,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1]。
就当前高中生作文的普遍状况来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结合生活经历的情况不容乐观,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无法提升的重要原因。优秀的作文必然需要具备真情实感,但如果作文无法与生活经历建立联系,其中的内容必然显得脱离生活,容易出现“假大空”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对高中生来说,高考的压力始终悬在学生的心头,一切为高考让路,一切服务于高考。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学生的生活普遍比较单调乏味,生活的轨迹往往都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甚至高考让本来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也变得沉闷。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本身就是失去了生活,何谈生活经历?再加上我国虽然近年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依然还是以学习为主,远离甚至脱离生活本身,根本谈不上丰富多彩。所以生活的单调是造成学生写作资源匮乏的原因之一。
其次,学生缺乏写作动力。较强的写作能力是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观察体验而逐渐形成的,是通过教师的不断指导、学生的不断尝试训练出来的。所以如果对写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开阔眼界,并将这种感受融入作文中。然而学生对写作普遍缺乏足够的兴趣,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非情感表达的需要,这一心态也使得学生缺乏联系实际生活的驱动力。因为在他们的内心,生活和作文是割裂的两部分,是没有联系的,那么就不可能在作文中融入生活经历,抒发对生活的感悟。
再次,学生写作个性化不足。不得不说,在高考指挥棒下,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自己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基于考试的固定思维,进而使作业普遍存在一种模式化现象,缺乏独立思考,缺乏个性特征。大量的作文教学是按照固定模式的机械训练,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对作文的思考模式脱离了生活本身,脱离了自然和人生。所以生活经历也就无法被纳入作文的思维中,更不能转化成为作文能力。
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在将生活经历提炼运用于作文中存在上述诸多障碍。因此,如何将学生的生活经历转化为写作能力,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2]。
2020年前后的疫情经历正是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绝佳时机。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大灾大难面前,国人的凝聚力陡增,表现出浓浓的情谊。像这样轰轰烈烈的举国上下与病毒抗争的场面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的历史中十分罕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并肩作战,抗击疫情,各行各业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这些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事迹人们或耳闻,或目睹,大家口口相传,交相称赞。
此刻,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震撼。尤其是学生,他们内心受到的震撼不亚于成年人。他们经历着,观察着,耳闻着,目睹着,思考着,年轻的心不仅感受到病毒的威力,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体会到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贵,更强烈感受到健康对每个人的重要性,感受到自己平日生活的美好。他们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到幸运。疫情使他们对生活、对人生有所认识,有所感悟。他们深受感动的同时,一方面赞美英雄,崇拜英雄,一方面想以英雄人物为楷模调整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做人原则。这段经历将变为他们永生的记忆。但随着各地各级学校的陆续开学,广大学生又回到了学校,他们不仅要继续防疫,而且要开始新一轮的学习。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紧张的学习会使他们逐渐淡忘这段历史,忽略自己与全国人民在团结一心、共战疫情的峥嵘岁月里的点滴感受。怎樣将感性的所见所闻转化为一种内在的价值观、人生观,怎样将人生阅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素质,转化为书面写作的能力,进而内化为一种精神品质,这既是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与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作文训练殊途同归,何乐而不为?这是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那么高中作文训练中如何将学生的疫情经历转化为写作能力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要完成遗忘与牢记、感性与理性、生活与写作、习惯与素质的转换,不妨从以下几个阶段入手。
第一阶段:搜集整理,发现英雄。留出一定时间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疫情防控期间的英雄事迹(报纸、视频材料均可),集中时间相互交流。比如,在早自习时间或下午自习时间或晚自习时间,同桌相互交流,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事迹,由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在全班朗读,大家一起感受,一起学习。
第二阶段:观看视频,感同身受。观看视频和纸质阅读的本质不同在于更形象,更直观。与英雄面对面进行心灵的交流,更具震撼力,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在特定的情境中,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学生更能加深认识,身临其境发现英雄身上的闪光点,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
第三阶段:讨论交流,加深印象。教师可组织学生或全班讨论,或分组讨论,阐述自己对英雄人物思想行为的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做出重大抉择时的思想基础、处事原则、人格境界等,逐一分析英雄身上的可贵之处,指出其行为的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通过交流,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英雄的认识会更深刻,写起作文来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深刻,富有见地。 第四阶段:关注身边,积累素材。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善于从身边小事入手,以小见大,发现小人物、小事件背后的大题材、大作为、大手笔和大意义,发现普通人身上的崇高美、朴素美。比如,通过一件小事反映抗击疫情的重大事件;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行为体现人性的善良,人在险恶环境下的勇敢顽强;通过普通人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举动表现中国人面对艰难时的手足相助、团结一心,等等。要求他们一定要善于挖掘真人真事,描写自己眼中的世界,书写自己真实的感受,为写作积累素材,积蓄情感。
第五阶段:尝试写作,定时练笔。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又有了深层的情感体验,动笔写作水到渠成。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练笔,先出示作文题目和要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于事先做过大量的准备,学生已有表达个人思想的冲动,动笔写作不再艰难,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第六阶段:深层内化,转化升华。通过搜集、了解、讨论、写作,学生对抗击疫情中涌现的大人物、大事件了如指掌,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已深入灵魂,根深蒂固,并逐步内化升华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響他们的一生。这也就从根本上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既需要阅历和生活的经验,也需要广泛的知识支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青少年学生年龄小,阅历少,生活经验欠缺,知识水平有限,要写出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形象饱满、结构严谨、富有创新的作文来,实在是不易的事。但是,如果教师能巧施办法,科学引导,勤加督促,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的。当然,这一切更源于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
多年来,高考作文题型的渐变和作文材料的与时俱进,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时刻关注高考动向,掌握最新题型,抓住重大题材,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方可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2020年春节前后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本年度不可回避的重大事件,除了其中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每个国民而言,其中的人文情怀、精神影响也不可忽视。从长远看,将对国家的未来、民众的心理及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就近期看,将会直接影响今年的高考命题。所以笔者认为,研究高中作文训练中如何将疫情经历转化为写作能力实属必要,也非常重要,最起码的是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体现,是勇于担当的表现。
语文教学山高水长,任重道远;作文教学海阔天高,前景广阔。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首先应当提高其作文水平;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抓住时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灵感,催生他们的感悟,引导他们梳理情感,抒发对生活的感受,提高对生活的认知,能富有条理地写出自己的经历,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就一定会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尤其是今年的疫情经历转化成为一篇篇生动鲜活的作文。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没有白白来过,也不虚此行。果真如此,这场新冠疫情对所有师生的人生都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王凤.生活化视角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探讨[J].才智,2020(10):95.
郭书新.拾取生活谷粒,播种作文田园——高中语文写作训练中的一点做法[J].知识窗(教师版),2013(08):51-54.
【关键词】高中作文训练;写作能力;生活经历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作文是高中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将生活经历融入作文中,既是作文本身的要求,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1]。
就当前高中生作文的普遍状况来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结合生活经历的情况不容乐观,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无法提升的重要原因。优秀的作文必然需要具备真情实感,但如果作文无法与生活经历建立联系,其中的内容必然显得脱离生活,容易出现“假大空”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对高中生来说,高考的压力始终悬在学生的心头,一切为高考让路,一切服务于高考。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学生的生活普遍比较单调乏味,生活的轨迹往往都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甚至高考让本来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也变得沉闷。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本身就是失去了生活,何谈生活经历?再加上我国虽然近年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依然还是以学习为主,远离甚至脱离生活本身,根本谈不上丰富多彩。所以生活的单调是造成学生写作资源匮乏的原因之一。
其次,学生缺乏写作动力。较强的写作能力是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观察体验而逐渐形成的,是通过教师的不断指导、学生的不断尝试训练出来的。所以如果对写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开阔眼界,并将这种感受融入作文中。然而学生对写作普遍缺乏足够的兴趣,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非情感表达的需要,这一心态也使得学生缺乏联系实际生活的驱动力。因为在他们的内心,生活和作文是割裂的两部分,是没有联系的,那么就不可能在作文中融入生活经历,抒发对生活的感悟。
再次,学生写作个性化不足。不得不说,在高考指挥棒下,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自己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基于考试的固定思维,进而使作业普遍存在一种模式化现象,缺乏独立思考,缺乏个性特征。大量的作文教学是按照固定模式的机械训练,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对作文的思考模式脱离了生活本身,脱离了自然和人生。所以生活经历也就无法被纳入作文的思维中,更不能转化成为作文能力。
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在将生活经历提炼运用于作文中存在上述诸多障碍。因此,如何将学生的生活经历转化为写作能力,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2]。
2020年前后的疫情经历正是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绝佳时机。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大灾大难面前,国人的凝聚力陡增,表现出浓浓的情谊。像这样轰轰烈烈的举国上下与病毒抗争的场面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的历史中十分罕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并肩作战,抗击疫情,各行各业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这些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事迹人们或耳闻,或目睹,大家口口相传,交相称赞。
此刻,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震撼。尤其是学生,他们内心受到的震撼不亚于成年人。他们经历着,观察着,耳闻着,目睹着,思考着,年轻的心不仅感受到病毒的威力,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体会到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贵,更强烈感受到健康对每个人的重要性,感受到自己平日生活的美好。他们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到幸运。疫情使他们对生活、对人生有所认识,有所感悟。他们深受感动的同时,一方面赞美英雄,崇拜英雄,一方面想以英雄人物为楷模调整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做人原则。这段经历将变为他们永生的记忆。但随着各地各级学校的陆续开学,广大学生又回到了学校,他们不仅要继续防疫,而且要开始新一轮的学习。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紧张的学习会使他们逐渐淡忘这段历史,忽略自己与全国人民在团结一心、共战疫情的峥嵘岁月里的点滴感受。怎樣将感性的所见所闻转化为一种内在的价值观、人生观,怎样将人生阅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素质,转化为书面写作的能力,进而内化为一种精神品质,这既是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与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作文训练殊途同归,何乐而不为?这是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那么高中作文训练中如何将学生的疫情经历转化为写作能力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要完成遗忘与牢记、感性与理性、生活与写作、习惯与素质的转换,不妨从以下几个阶段入手。
第一阶段:搜集整理,发现英雄。留出一定时间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疫情防控期间的英雄事迹(报纸、视频材料均可),集中时间相互交流。比如,在早自习时间或下午自习时间或晚自习时间,同桌相互交流,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事迹,由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在全班朗读,大家一起感受,一起学习。
第二阶段:观看视频,感同身受。观看视频和纸质阅读的本质不同在于更形象,更直观。与英雄面对面进行心灵的交流,更具震撼力,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在特定的情境中,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学生更能加深认识,身临其境发现英雄身上的闪光点,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
第三阶段:讨论交流,加深印象。教师可组织学生或全班讨论,或分组讨论,阐述自己对英雄人物思想行为的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做出重大抉择时的思想基础、处事原则、人格境界等,逐一分析英雄身上的可贵之处,指出其行为的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通过交流,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英雄的认识会更深刻,写起作文来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深刻,富有见地。 第四阶段:关注身边,积累素材。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善于从身边小事入手,以小见大,发现小人物、小事件背后的大题材、大作为、大手笔和大意义,发现普通人身上的崇高美、朴素美。比如,通过一件小事反映抗击疫情的重大事件;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行为体现人性的善良,人在险恶环境下的勇敢顽强;通过普通人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举动表现中国人面对艰难时的手足相助、团结一心,等等。要求他们一定要善于挖掘真人真事,描写自己眼中的世界,书写自己真实的感受,为写作积累素材,积蓄情感。
第五阶段:尝试写作,定时练笔。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又有了深层的情感体验,动笔写作水到渠成。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练笔,先出示作文题目和要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于事先做过大量的准备,学生已有表达个人思想的冲动,动笔写作不再艰难,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第六阶段:深层内化,转化升华。通过搜集、了解、讨论、写作,学生对抗击疫情中涌现的大人物、大事件了如指掌,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已深入灵魂,根深蒂固,并逐步内化升华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響他们的一生。这也就从根本上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既需要阅历和生活的经验,也需要广泛的知识支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青少年学生年龄小,阅历少,生活经验欠缺,知识水平有限,要写出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形象饱满、结构严谨、富有创新的作文来,实在是不易的事。但是,如果教师能巧施办法,科学引导,勤加督促,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的。当然,这一切更源于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
多年来,高考作文题型的渐变和作文材料的与时俱进,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时刻关注高考动向,掌握最新题型,抓住重大题材,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方可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2020年春节前后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本年度不可回避的重大事件,除了其中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每个国民而言,其中的人文情怀、精神影响也不可忽视。从长远看,将对国家的未来、民众的心理及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就近期看,将会直接影响今年的高考命题。所以笔者认为,研究高中作文训练中如何将疫情经历转化为写作能力实属必要,也非常重要,最起码的是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体现,是勇于担当的表现。
语文教学山高水长,任重道远;作文教学海阔天高,前景广阔。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首先应当提高其作文水平;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抓住时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灵感,催生他们的感悟,引导他们梳理情感,抒发对生活的感受,提高对生活的认知,能富有条理地写出自己的经历,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就一定会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尤其是今年的疫情经历转化成为一篇篇生动鲜活的作文。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没有白白来过,也不虚此行。果真如此,这场新冠疫情对所有师生的人生都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王凤.生活化视角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探讨[J].才智,2020(10):95.
郭书新.拾取生活谷粒,播种作文田园——高中语文写作训练中的一点做法[J].知识窗(教师版),2013(08):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