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新课程环境下实践"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将从实践的角度,讲述本人在初中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 课程改革
〖HJ1.0mm〗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创造性地阐明了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重温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重要性还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它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它试图让教师知道运用一些中介便能帮助学生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为此,维果斯基将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如下三类:(1)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2)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3)介于两者之间,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教学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从而填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们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
基于维果茨基的理论,回顾我以前的化学教学工作,本人提出几点粗浅的体会。
1.重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要充分估计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基础、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老师设计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例如,在讲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这一实验,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就是因为产生一种具有酸性的物质,从而可以顺利地引出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这一事实。
2.切实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在维果茨基看来,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学习依赖于发展,但是发展并不依赖于学习。有效的教学远远地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老师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那么如何在一堂课中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特别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其最近发展区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要求全班学生齐步走,仿佛是老师一声令下,全班学生整齐划一的发展进步,这一点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课堂中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来下功夫。
2.1 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
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所以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得到足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精神。当学生得到自由表达的机会的同时,老师也就得到在课堂上准确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机会。
2.2 把"问"的权力留给学生
由于长期的传统教学只注重"学",而不注重"问",因此即使学生提问,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浅层次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水平的质量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教师应发掘学生好问的天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堂上留出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学生思维的空间,应允许学生随时插话,关注学生课上自发生成的问题。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 一节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有关水有哪些可探究的化学问题?"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天然淡水(地表水、地下水)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用途?不同地区的淡水性质有哪些异同(颜色、浑浊度、pH、硬度、水生物、矿物质、有机物、微量元素等)?自然界中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各种饮用水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它们是怎样制备的?生活用水的水质标准是什么?净化水的方法都有哪些?怎样检测水中的物质?
3.重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其最近发展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的存在也使我们教学中不可能象工厂那样一次性生产出规格统一的产品。在重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切实地组织分层教学。下面是我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分组、分层教学的一些教改措施:
3.1 学生主体层次化
分层次教学是以班组教学为主,小组群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编组。一般将学生分为三个组:A组是学习有困难的,B组是成绩中等的,C组是成绩拔尖的。但所分的层次不是永恒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根据学生的思维程度或理解能力的变化,再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达到A组逐步解体,B、C组不断壮大的目的。
3.2 课堂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层次后,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A组学生完成低级目标,B组学生完成中级目标,C组学生完成高级目标。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实际力量选择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尤其是A组学生,教师要积极启发、适时引导,鼓励其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3.3 作业布置层次化
除了课堂训练外,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上也分层次。A组是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组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难度、综合性的题目各半,还适当布置一二题弹性题供尖子生思考。学生在达到自己应达到的要求后,再向高一级题目靠近,逐步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学生智能素质。
通过上阶段教学实践说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将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校《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将继续运用这一理论,从而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298
[2] 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中小学教育》,2001.1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 课程改革
〖HJ1.0mm〗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创造性地阐明了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重温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重要性还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它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它试图让教师知道运用一些中介便能帮助学生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为此,维果斯基将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如下三类:(1)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2)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3)介于两者之间,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教学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从而填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们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
基于维果茨基的理论,回顾我以前的化学教学工作,本人提出几点粗浅的体会。
1.重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要充分估计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基础、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老师设计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例如,在讲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这一实验,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就是因为产生一种具有酸性的物质,从而可以顺利地引出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这一事实。
2.切实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在维果茨基看来,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学习依赖于发展,但是发展并不依赖于学习。有效的教学远远地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老师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那么如何在一堂课中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特别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其最近发展区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要求全班学生齐步走,仿佛是老师一声令下,全班学生整齐划一的发展进步,这一点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课堂中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来下功夫。
2.1 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
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所以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得到足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精神。当学生得到自由表达的机会的同时,老师也就得到在课堂上准确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机会。
2.2 把"问"的权力留给学生
由于长期的传统教学只注重"学",而不注重"问",因此即使学生提问,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浅层次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水平的质量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教师应发掘学生好问的天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堂上留出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学生思维的空间,应允许学生随时插话,关注学生课上自发生成的问题。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 一节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有关水有哪些可探究的化学问题?"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天然淡水(地表水、地下水)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用途?不同地区的淡水性质有哪些异同(颜色、浑浊度、pH、硬度、水生物、矿物质、有机物、微量元素等)?自然界中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各种饮用水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它们是怎样制备的?生活用水的水质标准是什么?净化水的方法都有哪些?怎样检测水中的物质?
3.重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其最近发展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的存在也使我们教学中不可能象工厂那样一次性生产出规格统一的产品。在重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切实地组织分层教学。下面是我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分组、分层教学的一些教改措施:
3.1 学生主体层次化
分层次教学是以班组教学为主,小组群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编组。一般将学生分为三个组:A组是学习有困难的,B组是成绩中等的,C组是成绩拔尖的。但所分的层次不是永恒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根据学生的思维程度或理解能力的变化,再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达到A组逐步解体,B、C组不断壮大的目的。
3.2 课堂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层次后,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A组学生完成低级目标,B组学生完成中级目标,C组学生完成高级目标。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实际力量选择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尤其是A组学生,教师要积极启发、适时引导,鼓励其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3.3 作业布置层次化
除了课堂训练外,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上也分层次。A组是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组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难度、综合性的题目各半,还适当布置一二题弹性题供尖子生思考。学生在达到自己应达到的要求后,再向高一级题目靠近,逐步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学生智能素质。
通过上阶段教学实践说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将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校《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将继续运用这一理论,从而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298
[2] 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中小学教育》,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