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分子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儿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z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是一种在儿童疾病中较为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CD3+ T细胞受体α/β+CD4-CD8-T细胞比例升高,慢性非恶性的淋巴结病、肝脾肿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现在认为主要是由于编码CD95、CD95配体、半胱氨酸蛋白酶-10和8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的。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靶向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hEST2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从Genebank中钓取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hEST2的mRNA序列,通过计算机模建二级结构辅助设计并合成硫化修饰反义寡核苷酸(癌泰得).采用人肝癌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HCM-Y89).实验分为生理盐水组,5-FU 10 mg/kg组,癌泰得50 mg/kg组、75 mg/kg组,癌泰得75 mg/kg联合
氧化应激主要是通过自由基对体内的DNA、蛋白质和脂肪的氧化修饰导致组织损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尿病引起的氧化应激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深入研究糖尿病中的氧化应激产生机制,研究和开发新的抗氧化药物,将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途径。
青藏铁路通行使高原旅行的人数大增,也使得对于处理高原病的知识需要随之增加.急性高原病是人体对急性缺氧习服的失败,包括:高山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急性高原病的特征是发病率极高却又可以有效预防;严重时可以致命但及早发现却可有效治疗.本文总结人体在急性缺氧情况下病生理反应的研究进展和预防处理急性高原病的最新知识。
目的 分析肠道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5月至2006年10月开展的10例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糖尿病并发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死亡的原因.结果3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死亡,其中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缺血坏死性胰腺炎.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风险较大,肺部感染、缺血坏死性胰腺炎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与铜代谢相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ATP7B基因发生突变所致.ATP7B基因的突变种类繁多,但基因型与表型表达之间的关联甚微,目前推测这种差异系某些因子(如抗氧化蛋白1、铜代谢蛋白、X连锁凋亡抑制剂、载脂蛋白E及FK506结合蛋白52等)参与体内铜代谢调控的结果,亦即肝豆状核变性在发病学上可能存在着某些分子调控机制.该文就近期对此类分子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对X线胸片正常的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意义.方法 分析20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X线胸片、CT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及病理学结果.结果 X线胸片示正常的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多表现为干咳、胸闷、气喘、痰中带血等,易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等,经支气管镜检查并给予活检、刷检可得到病理学和(或)病原学依据而确诊.其中活检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