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研究生规模、就业形势、教育资源及教育理念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对策及途径,为我校的研究生教育稳定、健康地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研究生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01-02
一、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和由其引发的经济革命重塑全球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高层次人才日益成为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发生很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膨胀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约30%的速度增长,从1995年的年招生规模5.1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33万人,增长6.4倍,2006年至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每年也保持在6%左右的增长。当前,在校研究生数量已突破百万大关。最近几年,不仅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大幅度扩大,博士生教育规模也有了大的增长。一般来说,博士生规模增长应滞后于硕士生规模增长,国际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的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比例一般为1∶10,而我国已达到1∶6左右,这一超常增长值得深思。在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和教育资源条件下,博士生教育还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简单模仿西方学位制度,批量制造博士学位,最终并不能真正培养出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学术精英。目前一些重点院校主动减少规模,把重点放在质量上,应予提倡。
2.研究生就业形式趋紧
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吸收的过程主要体现为,社会接收由培养机构培养并输出的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即是社会需求的关键指标的体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造成毕业研究生的数量激增,研究生涌入就业市场,已形成买方市场,这在社会上形成了人才高消费的非正常现象。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挑选余地变大,由一味强调学历和学校变为强调实力。他们更关注的是应聘者有无工作经验,能否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短期内即为企业创造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出现相对教育过度的问题。就高等教育而言,所谓“教育过度”,一般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劳动力从事低学历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在人才招聘会上不难发现,招聘单位岗位,基本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度扩大以来,不少高等学校不系统考虑市场需求、学科结构的调整,只考虑本校已有的学科、专业基础,盲目扩招。这就必然导致大量高学历的毕业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学非所用,不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导致就业困难,出现相对教育过剩的现象。二是研究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
虽然我国硕士研究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但能明显地感觉到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增大。在研究生学历人才市场整体供求良好的情况下,出现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在于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投入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将研究生招生数量放在发展目标首位以及部分专业人才供给超出市场需求。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扩展的情况下,研究生人才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逐渐正视自身的需求,不再像原来那样一味地秉承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谢绝专科生的招聘原则。因此,虽然研究生规模扩展从总体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如果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真的如社会所说“硕士不硕,博士不博”的话,那足以说明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发展的弊端。
3.研究生教育资源不配套
(1)教育经费方面。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经费主要包括教育事业费和科研经费两部分,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投入保持了较快增长,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但目前面临的情况是,教育事业费和科研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不能与研究生规模的增长速度相适应,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直接影响,为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造成一些障碍。
(2)研究生教育硬件方面。扩招后,在校研究生数量较以前明显增多,各专业招生人数已由以前几人或十几人变成现在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面对研究生人数上的变化,扩招前用于研究生教学的小型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已不能满足扩招后研究生的需要,特别是某些科研实验仪器,需要排队一个月甚至半年才能进行试验,无意中挫伤了研究生的积极性,因此急需整合校内教学硬件资源。
(3)师资力量不足。研究生导师的数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进程,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生师比已成为高校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队伍规模与在校研究生规模不相适应,研究生规模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矛盾尤为突出,能够胜任研究生指导任务,并具有科研条件和课题经费的教师队伍更是严重不足,一个导师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致使导师精力分散,很难抽出时间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下降。
4.研究生教育理念日益多元化
目前,我国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40多万人,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同时,随着我
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的需求,有更迫切的愿望。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学术性硕士研究生规模过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过小,仅占硕士学位的10%;同时,专业学位类型和涉及职业领域较少,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比例较大、全日制攻读比例过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2011年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经典意义上的大学崇尚学术至上,与社会的需求及国家政策正在形成尖锐的矛盾。在这种矛盾的碰撞中,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专业学位及各种应用型学位比例上升,科学学位数量相对下降;僵硬的专业设置、刚性的学制已开始松动;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已越来越紧密。我国硕士阶段教育目标正处在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种类型人才并举的过渡时期。
二、深化改革,提高研究生质量。
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1.研究生扩招的速度应当减缓
扩招的速度应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基础,不能过快增长,也不能过慢,速度要适中。过快增长会造成大量人才的“滞销”,同时过慢增长又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故而扩招的速度应适中、量力而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硕士生导师队伍可以从根本上保证硕士生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1)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真正实施导师负责制,打破导师终身聘任制。控制导师资格的评审,由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进行导师的遴选。应从学术、科研水平和学生培养水平两个方面对导师进行评定,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
(2)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工作。注重对导师的定期培训,加强支持导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的力度,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和能力,提高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可以聘请著名导师举办讲座,对新增导师做一些如何指导学生的培训。为导师提供必要的研究生培养配套经费,使导师能够给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
(3)成立导师组。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辅以导师集体指导制,这样可以以老带新,促进青年导师的尽快成长;同时让不同专业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淡化学科意识,使学生能博采众家之长。
(4)改善导师队伍结构。最直接的办法是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缓解生师比大的矛盾。在某些应用型领域,可以聘请研究所和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导师;聘请外籍教授担任兼职导师;大量引进国外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国工作,加强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加大对在岗的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导师的后备军。
3.加大硬件投入
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所需的硬件保障体系,包括一个学校所拥有的教室、图书文献资料、实验仪器等硬件环境。在硬件投入方面,我国应重点支持可能实现重大突破或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学科领域和重要科研项目,提高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学校重点实验室与优势特色的学科领域专业建设,有计划地装备高水平的科研设施,保持科研基地装备的先进性,提高和增强基础研究的持续创新能力。加大图书文献中心建设的力度,逐步完善适应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和发展需求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利用数字化技术逐步实现与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各种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对接,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4.深化教学改革,改革课程体系。
硕士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加之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高层次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应遵循培养多元化人才的观念,其目标体系应在主导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扩展。
当前社会对研究生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深化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适应市场需求。要求我们改革当前的培养方式,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要与专业能力需求相接轨,引入本专业前沿技术的学习,把相关专业领域的资格认证加入课程教学中。把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培养过程中还应增加学科的交叉性,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使之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对在校研究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课程体系中包括职业规划、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的培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抗挫折能力的提高。使之成为毕业生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竞争力。培养的人才主要以研究人员为主,同时兼顾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多种类型人才,以体现研究生教育价值多元化的理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我们应当把其扩招的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欲速则不达”须量力而行。同时,各高校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明确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淑林、裴 旭、陈 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9~14
2 王 艳.大众化下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9
3 教育部.教育部: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EB/OL].http://kao yan.eol.cn/nnews_ 6152/20090303/t20090303_362099.shtml
4 汪 浩.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7
【关键词】新形势 研究生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01-02
一、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和由其引发的经济革命重塑全球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高层次人才日益成为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发生很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膨胀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约30%的速度增长,从1995年的年招生规模5.1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33万人,增长6.4倍,2006年至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每年也保持在6%左右的增长。当前,在校研究生数量已突破百万大关。最近几年,不仅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大幅度扩大,博士生教育规模也有了大的增长。一般来说,博士生规模增长应滞后于硕士生规模增长,国际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的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比例一般为1∶10,而我国已达到1∶6左右,这一超常增长值得深思。在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和教育资源条件下,博士生教育还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简单模仿西方学位制度,批量制造博士学位,最终并不能真正培养出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学术精英。目前一些重点院校主动减少规模,把重点放在质量上,应予提倡。
2.研究生就业形式趋紧
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吸收的过程主要体现为,社会接收由培养机构培养并输出的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即是社会需求的关键指标的体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造成毕业研究生的数量激增,研究生涌入就业市场,已形成买方市场,这在社会上形成了人才高消费的非正常现象。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挑选余地变大,由一味强调学历和学校变为强调实力。他们更关注的是应聘者有无工作经验,能否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短期内即为企业创造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出现相对教育过度的问题。就高等教育而言,所谓“教育过度”,一般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劳动力从事低学历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在人才招聘会上不难发现,招聘单位岗位,基本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度扩大以来,不少高等学校不系统考虑市场需求、学科结构的调整,只考虑本校已有的学科、专业基础,盲目扩招。这就必然导致大量高学历的毕业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学非所用,不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导致就业困难,出现相对教育过剩的现象。二是研究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
虽然我国硕士研究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但能明显地感觉到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增大。在研究生学历人才市场整体供求良好的情况下,出现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在于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投入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将研究生招生数量放在发展目标首位以及部分专业人才供给超出市场需求。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扩展的情况下,研究生人才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逐渐正视自身的需求,不再像原来那样一味地秉承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谢绝专科生的招聘原则。因此,虽然研究生规模扩展从总体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如果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真的如社会所说“硕士不硕,博士不博”的话,那足以说明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发展的弊端。
3.研究生教育资源不配套
(1)教育经费方面。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经费主要包括教育事业费和科研经费两部分,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投入保持了较快增长,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但目前面临的情况是,教育事业费和科研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不能与研究生规模的增长速度相适应,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直接影响,为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造成一些障碍。
(2)研究生教育硬件方面。扩招后,在校研究生数量较以前明显增多,各专业招生人数已由以前几人或十几人变成现在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面对研究生人数上的变化,扩招前用于研究生教学的小型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已不能满足扩招后研究生的需要,特别是某些科研实验仪器,需要排队一个月甚至半年才能进行试验,无意中挫伤了研究生的积极性,因此急需整合校内教学硬件资源。
(3)师资力量不足。研究生导师的数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进程,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生师比已成为高校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队伍规模与在校研究生规模不相适应,研究生规模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矛盾尤为突出,能够胜任研究生指导任务,并具有科研条件和课题经费的教师队伍更是严重不足,一个导师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致使导师精力分散,很难抽出时间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下降。
4.研究生教育理念日益多元化
目前,我国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40多万人,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同时,随着我
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的需求,有更迫切的愿望。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学术性硕士研究生规模过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过小,仅占硕士学位的10%;同时,专业学位类型和涉及职业领域较少,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比例较大、全日制攻读比例过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2011年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经典意义上的大学崇尚学术至上,与社会的需求及国家政策正在形成尖锐的矛盾。在这种矛盾的碰撞中,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专业学位及各种应用型学位比例上升,科学学位数量相对下降;僵硬的专业设置、刚性的学制已开始松动;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已越来越紧密。我国硕士阶段教育目标正处在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种类型人才并举的过渡时期。
二、深化改革,提高研究生质量。
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1.研究生扩招的速度应当减缓
扩招的速度应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基础,不能过快增长,也不能过慢,速度要适中。过快增长会造成大量人才的“滞销”,同时过慢增长又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故而扩招的速度应适中、量力而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硕士生导师队伍可以从根本上保证硕士生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1)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真正实施导师负责制,打破导师终身聘任制。控制导师资格的评审,由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进行导师的遴选。应从学术、科研水平和学生培养水平两个方面对导师进行评定,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
(2)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工作。注重对导师的定期培训,加强支持导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的力度,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和能力,提高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可以聘请著名导师举办讲座,对新增导师做一些如何指导学生的培训。为导师提供必要的研究生培养配套经费,使导师能够给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
(3)成立导师组。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辅以导师集体指导制,这样可以以老带新,促进青年导师的尽快成长;同时让不同专业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淡化学科意识,使学生能博采众家之长。
(4)改善导师队伍结构。最直接的办法是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缓解生师比大的矛盾。在某些应用型领域,可以聘请研究所和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导师;聘请外籍教授担任兼职导师;大量引进国外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国工作,加强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加大对在岗的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导师的后备军。
3.加大硬件投入
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所需的硬件保障体系,包括一个学校所拥有的教室、图书文献资料、实验仪器等硬件环境。在硬件投入方面,我国应重点支持可能实现重大突破或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学科领域和重要科研项目,提高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学校重点实验室与优势特色的学科领域专业建设,有计划地装备高水平的科研设施,保持科研基地装备的先进性,提高和增强基础研究的持续创新能力。加大图书文献中心建设的力度,逐步完善适应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和发展需求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利用数字化技术逐步实现与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各种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对接,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4.深化教学改革,改革课程体系。
硕士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加之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高层次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应遵循培养多元化人才的观念,其目标体系应在主导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扩展。
当前社会对研究生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深化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适应市场需求。要求我们改革当前的培养方式,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要与专业能力需求相接轨,引入本专业前沿技术的学习,把相关专业领域的资格认证加入课程教学中。把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培养过程中还应增加学科的交叉性,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使之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对在校研究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课程体系中包括职业规划、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的培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抗挫折能力的提高。使之成为毕业生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竞争力。培养的人才主要以研究人员为主,同时兼顾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多种类型人才,以体现研究生教育价值多元化的理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我们应当把其扩招的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欲速则不达”须量力而行。同时,各高校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明确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淑林、裴 旭、陈 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9~14
2 王 艳.大众化下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9
3 教育部.教育部: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EB/OL].http://kao yan.eol.cn/nnews_ 6152/20090303/t20090303_362099.shtml
4 汪 浩.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