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想,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和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充满“童趣”和“童乐”的情境,建构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课堂,促使学生在这种课堂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和认识:
一、课堂目标的设置变单一目标为多元目标
品德课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元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学的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开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围绕课程目标来展开的。
1、关注人文精神目标
例如:《家中的我》的教学目标中,我就设计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如何关心爸爸妈妈”这一环节,围绕人文精神目标进行训练,既重视了工具性,又重视了人文性,不仅落实了培养目标的改革,同时也倡导了互相关心、相互体谅的人文精神。
2、关注课程结构目标
例如:《灵巧的手》的教学设计中,就有让学生上台表演“手会认物”、“手会说话”、“手会表演”、“手会制作”等环节,这样就将表演作为品德学科的课程资源。另外,像音乐、美术、语文、自然等其它学科的知识都可以作为品德学科的课程资源,使课程结构体现出综合性。
3、关注课程功能目标
关注课程功能目标即课程功能中强调的关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也是落实培养目标的改革之一。这个目标往往是备课中比较看重的,例如巧设悬念导入课题、设置情景、讲故事、展开讨论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浸润,在亲历体验中享受
活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经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教学中,要把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同时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例如:《上学路上》这一课,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根据现在学生的生活阅历,将“路上遇到的情况”这一部分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裁剪,将备课的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具体问题上,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一堂表演课。
活动过程注重情境体验。《自然的美》一课,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和植物,展开自己的想象,去体验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生活乐趣:做一朵蒲公英自由自在地四处飘荡;变成一只小松鼠,在遍地是野花的林间欢乐地跳跃;想象自己是只蜻蜓,在水边丛间翩翩起舞,让夏日的暖风轻轻拂过自己的翅膀……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边演边设身处地地思考:它们会对人类说些什么呢?……只有使学生融入到大自然中,才能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关注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意义。再如:设计训风,演说评选;设计文明提示语,署名张贴在墙上;步行去校外实践基地活动,磨炼意志。这些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创设学生自己体验、探索、顿悟的氛围,让德育浸润在无痕的境界,带给学生享受的同时,让学生悟理、成长。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关注,就会多出一些好学生。
教师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高低都是不同的。其实,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类型也是不同的。以往,教师比较关注学生智力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智力类型的不同,通常是按照一种智力类型去要求一群智力不同的学生,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生,不去关注其他智力类型的学生的表现,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为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甚至不同的“跳一跳”,让每一类型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应该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使每一类型的学生都能收获到果子,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想象一下背后发生的故事,并组织成一段完整的话,讲给大家听”这样的教学环节或设计一些“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这样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活动,使学生的经验成为获得新知识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因而也将学生的处境与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这其中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反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在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设计一个自由、安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加强自身修养,融入学生生活,做学生生活德育的引领者
1、广泛开发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那么,还有哪些是课程资源呢?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的网络资源等。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2、加强自我积淀,将自己定位为“知识型主持人”
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要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要让学生有开阔的思路,教师首先要有全新的视野,在发散式教学上下功夫,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将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增强了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3、课外开展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亲子交往活动,实现心与心的真诚交流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这就要求教师做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生生交往要求教师尊重儿童的权利,学生之间有问题时让他们自己去面对解决,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同等交往。作为品德教师,还应结合教材,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体会家庭的亲情,感受父母的关爱与抚育的辛劳,能以平和的态度解决与父母家庭的矛盾。
德育的本质是为人服务、为人的生活服务。在品德课中掌握和延伸道德规范与传统道德中优秀的东西,最终让他们成为一个能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人,并从中享受成长的快乐,是品德教师的最高境界和教育目标,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孜孜以求。
(作者单位:411100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立云中心小学)
一、课堂目标的设置变单一目标为多元目标
品德课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元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学的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开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围绕课程目标来展开的。
1、关注人文精神目标
例如:《家中的我》的教学目标中,我就设计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如何关心爸爸妈妈”这一环节,围绕人文精神目标进行训练,既重视了工具性,又重视了人文性,不仅落实了培养目标的改革,同时也倡导了互相关心、相互体谅的人文精神。
2、关注课程结构目标
例如:《灵巧的手》的教学设计中,就有让学生上台表演“手会认物”、“手会说话”、“手会表演”、“手会制作”等环节,这样就将表演作为品德学科的课程资源。另外,像音乐、美术、语文、自然等其它学科的知识都可以作为品德学科的课程资源,使课程结构体现出综合性。
3、关注课程功能目标
关注课程功能目标即课程功能中强调的关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也是落实培养目标的改革之一。这个目标往往是备课中比较看重的,例如巧设悬念导入课题、设置情景、讲故事、展开讨论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浸润,在亲历体验中享受
活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经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教学中,要把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同时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例如:《上学路上》这一课,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根据现在学生的生活阅历,将“路上遇到的情况”这一部分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裁剪,将备课的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具体问题上,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一堂表演课。
活动过程注重情境体验。《自然的美》一课,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和植物,展开自己的想象,去体验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生活乐趣:做一朵蒲公英自由自在地四处飘荡;变成一只小松鼠,在遍地是野花的林间欢乐地跳跃;想象自己是只蜻蜓,在水边丛间翩翩起舞,让夏日的暖风轻轻拂过自己的翅膀……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边演边设身处地地思考:它们会对人类说些什么呢?……只有使学生融入到大自然中,才能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关注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意义。再如:设计训风,演说评选;设计文明提示语,署名张贴在墙上;步行去校外实践基地活动,磨炼意志。这些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创设学生自己体验、探索、顿悟的氛围,让德育浸润在无痕的境界,带给学生享受的同时,让学生悟理、成长。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关注,就会多出一些好学生。
教师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高低都是不同的。其实,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类型也是不同的。以往,教师比较关注学生智力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智力类型的不同,通常是按照一种智力类型去要求一群智力不同的学生,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生,不去关注其他智力类型的学生的表现,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为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甚至不同的“跳一跳”,让每一类型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应该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使每一类型的学生都能收获到果子,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想象一下背后发生的故事,并组织成一段完整的话,讲给大家听”这样的教学环节或设计一些“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这样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活动,使学生的经验成为获得新知识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因而也将学生的处境与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这其中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反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在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设计一个自由、安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加强自身修养,融入学生生活,做学生生活德育的引领者
1、广泛开发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那么,还有哪些是课程资源呢?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的网络资源等。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2、加强自我积淀,将自己定位为“知识型主持人”
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要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要让学生有开阔的思路,教师首先要有全新的视野,在发散式教学上下功夫,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将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增强了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3、课外开展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亲子交往活动,实现心与心的真诚交流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这就要求教师做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生生交往要求教师尊重儿童的权利,学生之间有问题时让他们自己去面对解决,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同等交往。作为品德教师,还应结合教材,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体会家庭的亲情,感受父母的关爱与抚育的辛劳,能以平和的态度解决与父母家庭的矛盾。
德育的本质是为人服务、为人的生活服务。在品德课中掌握和延伸道德规范与传统道德中优秀的东西,最终让他们成为一个能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人,并从中享受成长的快乐,是品德教师的最高境界和教育目标,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孜孜以求。
(作者单位:411100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立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