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辛蕾(1973-)女,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旅游专业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
摘要:“项目与迁移”模式来自企业,除了理论的支撑,如何落到实地才是职业教育人需好好探讨的问题。本文即从此出发,再谈谈如何让好的理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项目与迁移”模式;高职高专;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89-02
“项目与迁移”模式是企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注重职工运用自我调节而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以培养职工的关键能力为最终目的,是一个系统的个体自我调节和小组集体调节有机结合的学习过程。高职高专院校中,应用“项目与迁移”模式,是借用企业人才培训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缓解短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主要矛盾。[1]”以此入手,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企业内“项目与迁移”模式的应用特点。
培训资料来源相关培训教材、大量工作中实际发生的真实案例、典型任务等真实感强,依托已有案例和解决策略作参考,便于学习和掌握。只有案例分析应用,缺乏理论深度剖析支撑,不利于受训者的成长和发展。
培训方法技巧多种手法,包括:“结果思维”训练、任务驱动、分小组、个人计划、头脑风暴、户外拓展……不管何种培训方法,其培训目的明确,利于受训者了解受训之后的成效。有时目的性太强会过犹不及,引导不当会造成受训者为到达目的不择手段。
培训人员分类企业培训主要负责人、部门主管、外聘行业专家等由于对本岗位或专业了解透彻,培训过程中更能贴近专业所需内容。培训人员良莠不齐,会直接影响培训的最终结果。特别在对核心内容的解读上,能力不同的培训人员,所获得的培训效果差别很大。
培训测评手段常规卷面测试、量化考核、下行考评、同级互评、第三方测评等多维度考核,能更真实反映培训成果并督促转化。构建科学有效的测评体系容易,有效转化不易。
培训效果保证多种激励和惩处措施相结合、及时且分明保证培训成果转化的最有效手段。公平、公正拿捏不易,落实不易。
从上述评价表来看,高职高专院校拿“项目与迁移”模式来使用之时,除取其优点外,如何更好地避之缺点,需好好设计。因此,“项目与迁移”模式的课程重构后必须保证几个前提,才能避免企业中存在的这些常见问题:
一、几个前提
1、弱化功利性问题。教育一旦具有功利性倾向后,就会离人的发展成长规律的越来越远,这是与教育的原则相悖的,长期以往,社会混乱,国将不国。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应严禁此风。具体做法在后文中将提及。
2、完善教学队伍。只有统一教学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或者有效利用不同的师之所长,取长补短,才能培养综合素质高的职业技能人才。
3、用好测评体系。有好的测评体系一定要用,关键是用好学生。只要教师严格按照相关激励措施,让师生间、生生间相互督导,互为促进,教学效果自然明显,关键问题是要求教师必须有定期的落实跟进督导制度。
二、3大版块2个层次
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课程重构时,可从3大版块2个层次方面进行考虑。
(一)3大版块
3大版块是以课程特点类型来考虑其设置问题。它从一名能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普通社会公民角度出发,在安身立命之余为其后续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空间做铺垫,设置包括基础学科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素质拓展课程(职业核心能力之外,对个人素质拓展和提高有所裨益的课程)在内的3大版块课程内容。
1、基础学科课程
基础学科课程——通识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保证。除“两课”外,作为一名大学生应了解或掌握的一些传统国粹文化、科技人文等通识性、基础性内容。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钝化“项目与迁移”模式可能带来的功利性较为突出等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其后续的可能再次腾飞夯实基础。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才是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的。以旅游类院校为例,根据旅游发展的新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2],要求旅游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将更为广泛,因此,可开设课程在保留一些传统的人文性较浓的内容基础上,在健身、养老、文化品位等方面,及其涉及到的相关物理、化学、种植、气象、水纹等知识层面的内容均可按院校自身能力酌情开设。笔者认为:因课程内容以常识性普及为主,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校的专业设置等问题,所涉内容不用太过深入,以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即可,最终的发展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定。基础学科课程应分散穿插在各年级各学期中,教学形式也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模式,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才是最终目的。
2、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课程设置的思路进行。前提是对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能力进行充分的解构、分析并提炼。从高职高专院校的角度出发,在课程设置中,笔者主张:基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智能,接受能力较强,而很多工作在刚接触时只需简单熟练的技能操作,之后便是对该岗位工作的全盘了解、深化和掌握,直至基础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应能力。因此,整个课程设置内容在与企业某个岗位职能所需智能和技能相对应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课程内容的编排整合顺序。就像缠一根钢丝绳,主线是该岗位主要核心技能,首先由一种乃至不同种的操作技能开始,考核通过后;加入完整工作流程,考核通过;加入常见特殊情况应对,考核通过;加入团队协作完成复杂任务——,层层递进,直至达到技能岗位的职业化要求。
课时量的分配也应有些讲究,应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前期的课时量多且集中;中后期随着所需智能越来越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课时量可逐渐减少且分散些,易于学生查资料想办法,总结经验举一反三。 3、职业素质拓展课程
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或以传统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也可以项目工作形式存在。它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有可能会碰到的,或学生本身也会感兴趣,能够给学生多项技能的课程。所以课程设置方式应更为灵活多样。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的某些弊端与企业类似,甚至过犹不及。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教学中,要保证避免出现企业的问题,除校企合作办学、教师挂职、外聘企业教师等形式外,可考虑以教师团队形式同时进课堂辅助教学。这样既可以兼顾到更多的学生,也能让教师各发挥所长,擅于理论的以阐释、解读、答疑为主,擅于实践的以操作指导为主。方便学生在为企业效力或培训他人时,既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能深入的解读透技能操作规范要求的内涵、企业文化精神等,企业中存在的上述弊端或可有效避免。
(二)、2大层次
2大层次指的是:根据职业技能上学习的不同层次,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职业教育讲究“宽基础、活模块”,即倡导学生要多学,以不同的模块或项目教学的灵活组成,使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如何做到“宽基础”?
按传统的三年学制高职学生为例,低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上)课程设置与学习强调技能操作和完成典型性、常规的、片段型的岗位工作任务为主。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加深了解本专业工作性质、内容和要求,对学生明确所需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有益,提高学生毕业后对所从事的职业热爱度和忠诚度。如,新生入学教育课和专业介绍课排满1整周时间,在对学生进行宏观的专业发展介绍之余,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企合作企业,让学生在企业内相关岗位和专业内,有亲身的工作感受和体验,寻找自己的专业兴趣点。之后再回到课堂上,从基础技能操作开始,到典型性、常规的、片段型岗位工作任务,由简入繁,层层推进,直至学生完全掌握。这才是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所谓“宽基础”问题——它由学生通过深入实践参与后自我构建而来。
“活模块”问题解决集中表现在高年级学生身上。高年级(二年级下、三年级)以在专业方向及相关专业之内布置学生完成一个个完整工作项目为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喜爱和接受,上升到需学生全情投入的阶段。此阶段,很多项目不仅是从企业实际工作中得到,包括实习实践,甚至是老师带着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接洽、完成。此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项目工作所需等,选择更多的专业课程来学习,从而也会激励学生选择更为复杂多样的项目工作来完成,专业学习和项目完成相辅相成,学做相长。不知不觉中,学生也逐渐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直至直接踏入社会。这过程中唯需解决的是学生在实习工作和在校学习的时间长短问题。笔者的考虑是:每学年不应只限定为2个学期,可否改为3~4学期,每学期3个月左右,实习1学期,回校学习1学期,交替进行,上述学习方法或可达成。
当然,无论3大版块抑或2大层次,教学过程中,还有1个细节需要强调:
三、相关建议
在项目学习中背景的交代和强调必须透彻。做好课前相关材料的阅读与理解,帮助角色定位。清晰明了的背景情况掌握,特别是能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要求,便于学生掌握具体细节情况的一些材料一定要多读,只有读熟才能读透,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智能也得到激发,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学习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不仅让学生知其所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在把肤浅的知识变成深入的理解之后,学习效果,特别是技能学习效果才会更为显著,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忽略这个过程。
(作者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立项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JGB29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高峰发展论坛”上的讲话2014.2.22
[2]李金早.新旅游发展六要素[EB/OL]人民网-旅游频道http://xm.ifeng.com/travel/lvyou/xiamen_2015_01/15/3434600_0.shtml.2015,1.15
[3]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
[4]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5]姜大源.漫话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
[6]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7]徐国庆.从工作组织到课程组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组织观[J]教育科学.2008,12
[8]戴维·A·加文.建立学习型组织[J]哈佛商业评论.1993,7/8
摘要:“项目与迁移”模式来自企业,除了理论的支撑,如何落到实地才是职业教育人需好好探讨的问题。本文即从此出发,再谈谈如何让好的理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项目与迁移”模式;高职高专;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89-02
“项目与迁移”模式是企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注重职工运用自我调节而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以培养职工的关键能力为最终目的,是一个系统的个体自我调节和小组集体调节有机结合的学习过程。高职高专院校中,应用“项目与迁移”模式,是借用企业人才培训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缓解短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主要矛盾。[1]”以此入手,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企业内“项目与迁移”模式的应用特点。
培训资料来源相关培训教材、大量工作中实际发生的真实案例、典型任务等真实感强,依托已有案例和解决策略作参考,便于学习和掌握。只有案例分析应用,缺乏理论深度剖析支撑,不利于受训者的成长和发展。
培训方法技巧多种手法,包括:“结果思维”训练、任务驱动、分小组、个人计划、头脑风暴、户外拓展……不管何种培训方法,其培训目的明确,利于受训者了解受训之后的成效。有时目的性太强会过犹不及,引导不当会造成受训者为到达目的不择手段。
培训人员分类企业培训主要负责人、部门主管、外聘行业专家等由于对本岗位或专业了解透彻,培训过程中更能贴近专业所需内容。培训人员良莠不齐,会直接影响培训的最终结果。特别在对核心内容的解读上,能力不同的培训人员,所获得的培训效果差别很大。
培训测评手段常规卷面测试、量化考核、下行考评、同级互评、第三方测评等多维度考核,能更真实反映培训成果并督促转化。构建科学有效的测评体系容易,有效转化不易。
培训效果保证多种激励和惩处措施相结合、及时且分明保证培训成果转化的最有效手段。公平、公正拿捏不易,落实不易。
从上述评价表来看,高职高专院校拿“项目与迁移”模式来使用之时,除取其优点外,如何更好地避之缺点,需好好设计。因此,“项目与迁移”模式的课程重构后必须保证几个前提,才能避免企业中存在的这些常见问题:
一、几个前提
1、弱化功利性问题。教育一旦具有功利性倾向后,就会离人的发展成长规律的越来越远,这是与教育的原则相悖的,长期以往,社会混乱,国将不国。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应严禁此风。具体做法在后文中将提及。
2、完善教学队伍。只有统一教学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或者有效利用不同的师之所长,取长补短,才能培养综合素质高的职业技能人才。
3、用好测评体系。有好的测评体系一定要用,关键是用好学生。只要教师严格按照相关激励措施,让师生间、生生间相互督导,互为促进,教学效果自然明显,关键问题是要求教师必须有定期的落实跟进督导制度。
二、3大版块2个层次
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课程重构时,可从3大版块2个层次方面进行考虑。
(一)3大版块
3大版块是以课程特点类型来考虑其设置问题。它从一名能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普通社会公民角度出发,在安身立命之余为其后续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空间做铺垫,设置包括基础学科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素质拓展课程(职业核心能力之外,对个人素质拓展和提高有所裨益的课程)在内的3大版块课程内容。
1、基础学科课程
基础学科课程——通识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保证。除“两课”外,作为一名大学生应了解或掌握的一些传统国粹文化、科技人文等通识性、基础性内容。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钝化“项目与迁移”模式可能带来的功利性较为突出等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其后续的可能再次腾飞夯实基础。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才是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的。以旅游类院校为例,根据旅游发展的新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2],要求旅游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将更为广泛,因此,可开设课程在保留一些传统的人文性较浓的内容基础上,在健身、养老、文化品位等方面,及其涉及到的相关物理、化学、种植、气象、水纹等知识层面的内容均可按院校自身能力酌情开设。笔者认为:因课程内容以常识性普及为主,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校的专业设置等问题,所涉内容不用太过深入,以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即可,最终的发展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定。基础学科课程应分散穿插在各年级各学期中,教学形式也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模式,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才是最终目的。
2、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课程设置的思路进行。前提是对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能力进行充分的解构、分析并提炼。从高职高专院校的角度出发,在课程设置中,笔者主张:基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智能,接受能力较强,而很多工作在刚接触时只需简单熟练的技能操作,之后便是对该岗位工作的全盘了解、深化和掌握,直至基础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应能力。因此,整个课程设置内容在与企业某个岗位职能所需智能和技能相对应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课程内容的编排整合顺序。就像缠一根钢丝绳,主线是该岗位主要核心技能,首先由一种乃至不同种的操作技能开始,考核通过后;加入完整工作流程,考核通过;加入常见特殊情况应对,考核通过;加入团队协作完成复杂任务——,层层递进,直至达到技能岗位的职业化要求。
课时量的分配也应有些讲究,应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前期的课时量多且集中;中后期随着所需智能越来越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课时量可逐渐减少且分散些,易于学生查资料想办法,总结经验举一反三。 3、职业素质拓展课程
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或以传统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也可以项目工作形式存在。它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有可能会碰到的,或学生本身也会感兴趣,能够给学生多项技能的课程。所以课程设置方式应更为灵活多样。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的某些弊端与企业类似,甚至过犹不及。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教学中,要保证避免出现企业的问题,除校企合作办学、教师挂职、外聘企业教师等形式外,可考虑以教师团队形式同时进课堂辅助教学。这样既可以兼顾到更多的学生,也能让教师各发挥所长,擅于理论的以阐释、解读、答疑为主,擅于实践的以操作指导为主。方便学生在为企业效力或培训他人时,既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能深入的解读透技能操作规范要求的内涵、企业文化精神等,企业中存在的上述弊端或可有效避免。
(二)、2大层次
2大层次指的是:根据职业技能上学习的不同层次,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职业教育讲究“宽基础、活模块”,即倡导学生要多学,以不同的模块或项目教学的灵活组成,使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如何做到“宽基础”?
按传统的三年学制高职学生为例,低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上)课程设置与学习强调技能操作和完成典型性、常规的、片段型的岗位工作任务为主。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加深了解本专业工作性质、内容和要求,对学生明确所需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有益,提高学生毕业后对所从事的职业热爱度和忠诚度。如,新生入学教育课和专业介绍课排满1整周时间,在对学生进行宏观的专业发展介绍之余,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企合作企业,让学生在企业内相关岗位和专业内,有亲身的工作感受和体验,寻找自己的专业兴趣点。之后再回到课堂上,从基础技能操作开始,到典型性、常规的、片段型岗位工作任务,由简入繁,层层推进,直至学生完全掌握。这才是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所谓“宽基础”问题——它由学生通过深入实践参与后自我构建而来。
“活模块”问题解决集中表现在高年级学生身上。高年级(二年级下、三年级)以在专业方向及相关专业之内布置学生完成一个个完整工作项目为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喜爱和接受,上升到需学生全情投入的阶段。此阶段,很多项目不仅是从企业实际工作中得到,包括实习实践,甚至是老师带着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接洽、完成。此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项目工作所需等,选择更多的专业课程来学习,从而也会激励学生选择更为复杂多样的项目工作来完成,专业学习和项目完成相辅相成,学做相长。不知不觉中,学生也逐渐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直至直接踏入社会。这过程中唯需解决的是学生在实习工作和在校学习的时间长短问题。笔者的考虑是:每学年不应只限定为2个学期,可否改为3~4学期,每学期3个月左右,实习1学期,回校学习1学期,交替进行,上述学习方法或可达成。
当然,无论3大版块抑或2大层次,教学过程中,还有1个细节需要强调:
三、相关建议
在项目学习中背景的交代和强调必须透彻。做好课前相关材料的阅读与理解,帮助角色定位。清晰明了的背景情况掌握,特别是能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要求,便于学生掌握具体细节情况的一些材料一定要多读,只有读熟才能读透,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智能也得到激发,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学习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不仅让学生知其所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在把肤浅的知识变成深入的理解之后,学习效果,特别是技能学习效果才会更为显著,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忽略这个过程。
(作者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立项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JGB29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高峰发展论坛”上的讲话2014.2.22
[2]李金早.新旅游发展六要素[EB/OL]人民网-旅游频道http://xm.ifeng.com/travel/lvyou/xiamen_2015_01/15/3434600_0.shtml.2015,1.15
[3]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
[4]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5]姜大源.漫话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
[6]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7]徐国庆.从工作组织到课程组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组织观[J]教育科学.2008,12
[8]戴维·A·加文.建立学习型组织[J]哈佛商业评论.199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