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轻人常去的网站逛一逛,首页上是怨气冲天的标题《为什么中国父母这么喜欢贬低孩子》。
点进去看,内容更加触目惊心:因为父母一事无成,在社会上天天被领导、上级、客户贬低,回家就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来获取平衡……
还有,“父母对你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父母有哪些常见且难以接受的逻辑及观念”“哪些瞬间让你感觉到父母的真实恶意”“父母的爱不是爱,只是打着爱之名的控制”……
我努力地想:是什么让本应最温柔、最温暖的亲子关系,壁立千仞,筑下深沟,而在悬崖峭壁两侧,刀光箭雨?
我从来不认同“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太有了。无数朋友在深夜打来电话,哭着诉说延续到中年的伤害:父母无处不在的偏心,儿子五十了,还说“他只是个孩子”,逼他的妹妹照顾;曾经抛妻弃子的浪子,老了若无其事寻求儿女的赡养,在生活中无限依赖儿女却挑剔、抱怨、骂骂咧咧,就像他前半生对自己的父母和姐妹一样;不论子女多么功成名就,妈妈看到女儿早上没叠被子,就像她犯了人伦大罪,能唠叨得她自觉一无是处,恨不能直接从阳台上跳下去以死赎罪……
我也有过艰难的青春期。当时的我,认同的是三毛,忧郁孤僻,并为这孤僻隐约沾沾自喜。一有时间我就看书,做白日梦,再把这白日梦写在大大小小的软面抄上。我爸妈当然不理解我。回想起来,我其实是享受这“不理解”的,仿佛证明了我的曲高和寡,“古来圣贤皆寂寞”。我还在日记里写了很多怨言,我爸看到后,气得直接撕了日记本,我伤心得很久不写日记。要到很多年后,到我已经比当年的我爸更年长,我才明白,他的气里带着很深很深的伤心。
我爸妈,很爱很爱我。他们都是理工科出身,又经历过文革,根深蒂固地觉得:“文学是违禁的,是会伤身害命的。”他们宁愿我当一个安分守己的工程师,却还是帮我买书、借书,纵容我一遍遍看《红楼梦》。大概是我初二、初三的时候,我妈鼓足勇气,试图为我做性教育,支支吾吾讲到初潮、清洁卫生……以及“女生要自爱”。我那时已经读过《性心理学》,只满心好笑和轻藐,觉得她的性知识接近于零,她的见识都老土。
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缺点:我爸天真热情,经常说错话,让对方下不了台,让家人也为他难堪。我妈在单位里只知兢兢业业干活,评职称什么的难得轮到她,我气她不懂得为自己争取。他们永远看我各方面不顺眼,我一回嘴,他們就说:“你就是听不得批评,你不知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吗?”现在家长犯过的错误他们全犯过:逼小孩打招呼;认为小孩只能和“好孩子”交往;强迫小孩做不爱做的事,比如运动、家务。
我得庆幸当年没有网络,没有地方供我吐槽,否则我一定会发现大量的同道者,我们彼此控诉父母的千古罪行,最后得出结论:原来父母的一切错,都基于他们不爱或者不够爱我。
我想要梨,父母给我苹果——他们不爱我;我想天马行空离家出走,父母把我按在教室里——他们不爱我;我渴望是父母的一切,渴望无条件的爱,但他们要上班,要照顾老人,偶尔还要看看书——他们不爱我。
我的生命来自父母,我有他们的基因;我在父母荫庇下长大,每一点滴都受他们影响。某种意义上,父母就是我的一部分。我对他们的怨怼,就是自己与自己的拧巴。
这拧巴是几时渐渐放松,终于打开的?
我上班了,每天在单位里跌跌撞撞,说错的话比我爸还多;机关里人际斗争激烈,我不知站队为何物,后来索性去写小说,我和我妈有何区别?我有女儿了,我也不停嘴地、全方位指导她。她不会拿筷子,我每餐必说,每餐至少要说十几次,口水累积下来能绕地球三圈……我女儿终于忍无可忍,大叫一声:“你吵死了!”
是的,我父母不完美,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缺陷,又囿于时代的局限性。但我是完美小孩吗?从来都不是。我不够勤劳,不够自律,我自私,有小心眼儿,我任性起来要伸手摘星,我消沉抑郁的时候,是家里一块不言不动的石头——沉甸甸压在父母心头。要爱我,只怕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没什么可爱之处,但这么接近不可能的任务,我爸我妈做到了。
而我,是完美的母亲吗?当然也不是。我生在这世上,不是只为了做母亲的。我有恶龙待斩,有巨人要降服,我仍是攀着豆茎往上爬的杰克,不打算为了任何人、任何事停下脚步。我能完全理解我的小孩吗?
我已经明白一件事:人与人的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
我是否曾伤害我的孩子?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事?这答案,可能要到她指责我的那天,才能揭晓。
这是四十岁的感悟,不能强求十四岁的少年懂得。父母并非伟大得有如三春晖,也不是小型妖魔。他们只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有时候聪明,有时候糊涂;有时候善良,有时候恶毒。所以对他们,也就像对普通人一样,有时候欣赏,有时候烦躁;有时候反感,有时候热爱。
[怦然心动]
我们总能听见孩子们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与此同时,我们也总能听见父母们抱怨孩子不懂事。亲子沟通中这一道很深的壁垒和沟壑,可以用爱来填平。然而,在对爱或不爱的认识上,双方也有很严重的分歧。其实,爱要远视而不能近视。倘若近观,只看得见父母对自己的责骂和挑剔;而倘若远观,我们会发现自己并非完美的小孩儿,但父母并未因此而停止努力地爱我们,同时,长大后就会发现自己也并不比当年的父母更少犯错误……学会“远视”,我们就会理解父母爱的苦衷,也就会对父母少一些恨意。父母都是普通人,而并非完人,他们会有缺点,也会有脾气,但这并不减损打心底里对孩子的爱。我们完全可以在反感和喜爱的平衡中,试着理解和接受这份爱。
【文题延伸】学会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长大后,我才懂……(小引)
点进去看,内容更加触目惊心:因为父母一事无成,在社会上天天被领导、上级、客户贬低,回家就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来获取平衡……
还有,“父母对你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父母有哪些常见且难以接受的逻辑及观念”“哪些瞬间让你感觉到父母的真实恶意”“父母的爱不是爱,只是打着爱之名的控制”……
我努力地想:是什么让本应最温柔、最温暖的亲子关系,壁立千仞,筑下深沟,而在悬崖峭壁两侧,刀光箭雨?
我从来不认同“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太有了。无数朋友在深夜打来电话,哭着诉说延续到中年的伤害:父母无处不在的偏心,儿子五十了,还说“他只是个孩子”,逼他的妹妹照顾;曾经抛妻弃子的浪子,老了若无其事寻求儿女的赡养,在生活中无限依赖儿女却挑剔、抱怨、骂骂咧咧,就像他前半生对自己的父母和姐妹一样;不论子女多么功成名就,妈妈看到女儿早上没叠被子,就像她犯了人伦大罪,能唠叨得她自觉一无是处,恨不能直接从阳台上跳下去以死赎罪……
我也有过艰难的青春期。当时的我,认同的是三毛,忧郁孤僻,并为这孤僻隐约沾沾自喜。一有时间我就看书,做白日梦,再把这白日梦写在大大小小的软面抄上。我爸妈当然不理解我。回想起来,我其实是享受这“不理解”的,仿佛证明了我的曲高和寡,“古来圣贤皆寂寞”。我还在日记里写了很多怨言,我爸看到后,气得直接撕了日记本,我伤心得很久不写日记。要到很多年后,到我已经比当年的我爸更年长,我才明白,他的气里带着很深很深的伤心。
我爸妈,很爱很爱我。他们都是理工科出身,又经历过文革,根深蒂固地觉得:“文学是违禁的,是会伤身害命的。”他们宁愿我当一个安分守己的工程师,却还是帮我买书、借书,纵容我一遍遍看《红楼梦》。大概是我初二、初三的时候,我妈鼓足勇气,试图为我做性教育,支支吾吾讲到初潮、清洁卫生……以及“女生要自爱”。我那时已经读过《性心理学》,只满心好笑和轻藐,觉得她的性知识接近于零,她的见识都老土。
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缺点:我爸天真热情,经常说错话,让对方下不了台,让家人也为他难堪。我妈在单位里只知兢兢业业干活,评职称什么的难得轮到她,我气她不懂得为自己争取。他们永远看我各方面不顺眼,我一回嘴,他們就说:“你就是听不得批评,你不知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吗?”现在家长犯过的错误他们全犯过:逼小孩打招呼;认为小孩只能和“好孩子”交往;强迫小孩做不爱做的事,比如运动、家务。
我得庆幸当年没有网络,没有地方供我吐槽,否则我一定会发现大量的同道者,我们彼此控诉父母的千古罪行,最后得出结论:原来父母的一切错,都基于他们不爱或者不够爱我。
我想要梨,父母给我苹果——他们不爱我;我想天马行空离家出走,父母把我按在教室里——他们不爱我;我渴望是父母的一切,渴望无条件的爱,但他们要上班,要照顾老人,偶尔还要看看书——他们不爱我。
我的生命来自父母,我有他们的基因;我在父母荫庇下长大,每一点滴都受他们影响。某种意义上,父母就是我的一部分。我对他们的怨怼,就是自己与自己的拧巴。
这拧巴是几时渐渐放松,终于打开的?
我上班了,每天在单位里跌跌撞撞,说错的话比我爸还多;机关里人际斗争激烈,我不知站队为何物,后来索性去写小说,我和我妈有何区别?我有女儿了,我也不停嘴地、全方位指导她。她不会拿筷子,我每餐必说,每餐至少要说十几次,口水累积下来能绕地球三圈……我女儿终于忍无可忍,大叫一声:“你吵死了!”
是的,我父母不完美,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缺陷,又囿于时代的局限性。但我是完美小孩吗?从来都不是。我不够勤劳,不够自律,我自私,有小心眼儿,我任性起来要伸手摘星,我消沉抑郁的时候,是家里一块不言不动的石头——沉甸甸压在父母心头。要爱我,只怕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没什么可爱之处,但这么接近不可能的任务,我爸我妈做到了。
而我,是完美的母亲吗?当然也不是。我生在这世上,不是只为了做母亲的。我有恶龙待斩,有巨人要降服,我仍是攀着豆茎往上爬的杰克,不打算为了任何人、任何事停下脚步。我能完全理解我的小孩吗?
我已经明白一件事:人与人的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
我是否曾伤害我的孩子?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事?这答案,可能要到她指责我的那天,才能揭晓。
这是四十岁的感悟,不能强求十四岁的少年懂得。父母并非伟大得有如三春晖,也不是小型妖魔。他们只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有时候聪明,有时候糊涂;有时候善良,有时候恶毒。所以对他们,也就像对普通人一样,有时候欣赏,有时候烦躁;有时候反感,有时候热爱。
[怦然心动]
我们总能听见孩子们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与此同时,我们也总能听见父母们抱怨孩子不懂事。亲子沟通中这一道很深的壁垒和沟壑,可以用爱来填平。然而,在对爱或不爱的认识上,双方也有很严重的分歧。其实,爱要远视而不能近视。倘若近观,只看得见父母对自己的责骂和挑剔;而倘若远观,我们会发现自己并非完美的小孩儿,但父母并未因此而停止努力地爱我们,同时,长大后就会发现自己也并不比当年的父母更少犯错误……学会“远视”,我们就会理解父母爱的苦衷,也就会对父母少一些恨意。父母都是普通人,而并非完人,他们会有缺点,也会有脾气,但这并不减损打心底里对孩子的爱。我们完全可以在反感和喜爱的平衡中,试着理解和接受这份爱。
【文题延伸】学会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长大后,我才懂……(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