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小峰和他的赛维仅用了5个月,就制造了2007年商业界最大的沉浮故事。
对于彭小峰而言,2007年的他尝到了江湖浮沉这四个字的滋味。仅用2年,其率领的江西赛维LDK,便实现中国新能源领域最大的一次IPO,彭小峰本人也跻身中国百富榜第六,位居江西首富,但s前财务经理的恩怨纠葛,却以更瞠目的速度使其身家缩水一半。
从2007年6月1日在美国纽约证交所的荣耀上市,到2007年10月底因“库存门”事件财富下跌一半,其间仅仅相距五个月。
太阳神话
2007年胡润百富榜单中,出任公司董事长兼CEO的彭小峰所掌控的赛维极其耀眼,其个人不仅突破房地产商的包围,杀入了前十位富豪名单席位,同时与富豪榜中的常客——中信泰富的荣智健、恒大集团的许家印同为第六。
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7月,工厂坐落于江西省新余市经济开发区,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多晶硅铸锭及多晶硅片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光伏企业。公司注册资金11095万美元,总投资近3亿美元。2006年4月份投产,7月份产能达到100兆瓦,8月份入选“RED HER-RING亚洲百强企业”,10月份产能达到200兆瓦,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被国际专业人士称为“LDK速度奇迹”。这家成立只有两年的企业,生产当年就实现9.5亿元销售额,次年仅用7个多月时间销售额就已高达30多亿元。在纽约股市募资4.69亿元,成为3年来在美融资额最高的中国企业之一。
“库存门”事件
神话延续四个月后,一封电子邮件激起千层浪。10月3日,赛维LDK前财务主管司徒伟成指责公司虚报矽料量,其称赛维LDK公布的库存量与“可用”矽料量不符。电子邮件中表示,公司截至某段时间的实际库存大约是750吨,但却在账本上记录了1000吨。尔后,他又透露,公司还隐瞒了退货率,记录上的3%的退货率实际上高达10%左右。
上述指控使投资者对江西赛维的运营状况产生怀疑,共至有关国股东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总部对赛维LDK的前景进行评估。投资者对赛维这种怀疑的心理迅速蔓延成对市场的恐慌,这对赛维一路飙升的股价产生了致命性打击。
“库存门”事件爆发后,由于媒体不断爆出赛维的财务报告中所提库存数字与实际库存有所不同以及其他新闻,赛维迟迟没有发布公司所聘请的独立调查小组出具的最终报告,事发当天赛维在美国上市公司股价跳水幅度高达到24.39%,股票价格从7.75美元/股的历史最高价一路跌至51.65美元/股, 十几天后赛维再次下跌了13.92%,收于35.73美元/股。与高峰时期相差甚远。彭小峰的个人股票市值减为200.9亿元人民币左右,于10多个交易入内财富缩水一半。
危机公关硬伤
赛维“库存门”事件披露后,中外媒体纷纷把目光聚集在赛维公公和前财务总管所发表言论孰真孰假的问题上,并力图找到事情的真相,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让计算赛维公司库存的真实数据。一时间“库存”成为热议的话题。但当我们拨开“库存门”事件的层层迷雾时发现,赛维事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库存门”事件,而是由“库存门”所折射出的中国企业财经公关,危机公关意识的缺火。
就赛绯“库存门”事件本身来说,司徒伟成指责公司虚报库存,且原料质量差。对此,赛维LDK首席财务长赖坤生的反驳是:这位前财务主管不懂蓖麻韦制造技术,且只看到库房的实物库存,没有把运输途中或生产在线的那些原材料计算在内。
但在某媒体爆出的赛维LDK的电话会议录音记录上,赛维LDK的两位高层管理人士——主管会计工作的副总裁姚启强和会计经理刘义征,以及司徒伟成勺赖坤生讨论了原材料质量的问题。
在9月13日举行的电话会议上,司徒伟成估计公司三分之二的原材料库存时间超过了180天,不适合制作矽晶圆。他说,公司需要在则务记录上对这一问题有所反映。赖坤生接着问道为什么这些原材料不能使用,刘义征解释说,有些库存材料是生产部门测试后废弃的。这些事实容易让公众对其诚信度产生怀疑。
无论事实真相如何,赛维LDK在内部员工关系处理、危机公关、媒体沟通及同际资本市场规则的把握上显露出来的稚嫩和不成熟,都是急速成长中的中国民营企业所应该共同借鉴的。
财经公关缺失
仅凭一个电邮,公司股票就发生了跳水,折射出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之后,需要加强财经公关的能力,完善“财经公关”体系。
所谓财经公关,就是企业定期和投资人及SEC的人进行沟通。这样才能能与资本市场有更好的互动。据透露,现在美国市场,只有较早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比较懂得运用财经公关体系来和相关人士沟通,而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市,却对同际规则知之甚少。
LDK董事会高层在事件发生后也坦诚:“即便有和好的业务状态,公司今后在公共关系、媒体力面还需加强,我们需要用专业的方式和渠道来澄清事实,等独立的调查报告完成后将会公开发表。”
对于许多中国民营企业来说,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在海外上市,希望通过吸收国际资本来达到大展宏图的愿塑,但由于对海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国际资本游戏规则不够了解,还是像往常那样老老实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做事业”的埋头做事,没能同国际媒体,国内外金融投资者和交易所及时地信息沟通,才落得今日则富缩水一半的被动下场,也酿造了2007年中国商业界一个最大的神话沉浮故事。
(责任编辑:寒 清)
对于彭小峰而言,2007年的他尝到了江湖浮沉这四个字的滋味。仅用2年,其率领的江西赛维LDK,便实现中国新能源领域最大的一次IPO,彭小峰本人也跻身中国百富榜第六,位居江西首富,但s前财务经理的恩怨纠葛,却以更瞠目的速度使其身家缩水一半。
从2007年6月1日在美国纽约证交所的荣耀上市,到2007年10月底因“库存门”事件财富下跌一半,其间仅仅相距五个月。
太阳神话
2007年胡润百富榜单中,出任公司董事长兼CEO的彭小峰所掌控的赛维极其耀眼,其个人不仅突破房地产商的包围,杀入了前十位富豪名单席位,同时与富豪榜中的常客——中信泰富的荣智健、恒大集团的许家印同为第六。
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7月,工厂坐落于江西省新余市经济开发区,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多晶硅铸锭及多晶硅片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光伏企业。公司注册资金11095万美元,总投资近3亿美元。2006年4月份投产,7月份产能达到100兆瓦,8月份入选“RED HER-RING亚洲百强企业”,10月份产能达到200兆瓦,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被国际专业人士称为“LDK速度奇迹”。这家成立只有两年的企业,生产当年就实现9.5亿元销售额,次年仅用7个多月时间销售额就已高达30多亿元。在纽约股市募资4.69亿元,成为3年来在美融资额最高的中国企业之一。
“库存门”事件
神话延续四个月后,一封电子邮件激起千层浪。10月3日,赛维LDK前财务主管司徒伟成指责公司虚报矽料量,其称赛维LDK公布的库存量与“可用”矽料量不符。电子邮件中表示,公司截至某段时间的实际库存大约是750吨,但却在账本上记录了1000吨。尔后,他又透露,公司还隐瞒了退货率,记录上的3%的退货率实际上高达10%左右。
上述指控使投资者对江西赛维的运营状况产生怀疑,共至有关国股东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总部对赛维LDK的前景进行评估。投资者对赛维这种怀疑的心理迅速蔓延成对市场的恐慌,这对赛维一路飙升的股价产生了致命性打击。
“库存门”事件爆发后,由于媒体不断爆出赛维的财务报告中所提库存数字与实际库存有所不同以及其他新闻,赛维迟迟没有发布公司所聘请的独立调查小组出具的最终报告,事发当天赛维在美国上市公司股价跳水幅度高达到24.39%,股票价格从7.75美元/股的历史最高价一路跌至51.65美元/股, 十几天后赛维再次下跌了13.92%,收于35.73美元/股。与高峰时期相差甚远。彭小峰的个人股票市值减为200.9亿元人民币左右,于10多个交易入内财富缩水一半。
危机公关硬伤
赛维“库存门”事件披露后,中外媒体纷纷把目光聚集在赛维公公和前财务总管所发表言论孰真孰假的问题上,并力图找到事情的真相,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让计算赛维公司库存的真实数据。一时间“库存”成为热议的话题。但当我们拨开“库存门”事件的层层迷雾时发现,赛维事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库存门”事件,而是由“库存门”所折射出的中国企业财经公关,危机公关意识的缺火。
就赛绯“库存门”事件本身来说,司徒伟成指责公司虚报库存,且原料质量差。对此,赛维LDK首席财务长赖坤生的反驳是:这位前财务主管不懂蓖麻韦制造技术,且只看到库房的实物库存,没有把运输途中或生产在线的那些原材料计算在内。
但在某媒体爆出的赛维LDK的电话会议录音记录上,赛维LDK的两位高层管理人士——主管会计工作的副总裁姚启强和会计经理刘义征,以及司徒伟成勺赖坤生讨论了原材料质量的问题。
在9月13日举行的电话会议上,司徒伟成估计公司三分之二的原材料库存时间超过了180天,不适合制作矽晶圆。他说,公司需要在则务记录上对这一问题有所反映。赖坤生接着问道为什么这些原材料不能使用,刘义征解释说,有些库存材料是生产部门测试后废弃的。这些事实容易让公众对其诚信度产生怀疑。
无论事实真相如何,赛维LDK在内部员工关系处理、危机公关、媒体沟通及同际资本市场规则的把握上显露出来的稚嫩和不成熟,都是急速成长中的中国民营企业所应该共同借鉴的。
财经公关缺失
仅凭一个电邮,公司股票就发生了跳水,折射出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之后,需要加强财经公关的能力,完善“财经公关”体系。
所谓财经公关,就是企业定期和投资人及SEC的人进行沟通。这样才能能与资本市场有更好的互动。据透露,现在美国市场,只有较早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比较懂得运用财经公关体系来和相关人士沟通,而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市,却对同际规则知之甚少。
LDK董事会高层在事件发生后也坦诚:“即便有和好的业务状态,公司今后在公共关系、媒体力面还需加强,我们需要用专业的方式和渠道来澄清事实,等独立的调查报告完成后将会公开发表。”
对于许多中国民营企业来说,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在海外上市,希望通过吸收国际资本来达到大展宏图的愿塑,但由于对海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国际资本游戏规则不够了解,还是像往常那样老老实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做事业”的埋头做事,没能同国际媒体,国内外金融投资者和交易所及时地信息沟通,才落得今日则富缩水一半的被动下场,也酿造了2007年中国商业界一个最大的神话沉浮故事。
(责任编辑:寒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