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美国老头,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获奖摄影师、
曾获艾美奖的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畅销书作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兴趣多元的艺术收藏家。
近日,他的摄影回顾展《玛丽莲的一瞬间》在德国柏林展出,惊艳了时光。
若回顾他的收藏之旅,在68岁时接触中国当代艺术便为之着迷,两年内迅速建立起可观的藏品规模,2010年更是在香港佳士得推出专拍。这位老外就是劳伦斯·席勒。
德国最新的当代摄影艺术画廊Galerie Melilli Mancinetti近期推出了纽约传奇摄影家劳伦斯·席勒(Lawrence Schiller)的个展《玛丽莲的一瞬间》(A Splash of Marilyn)。展览中的摄影作品记录了美国巨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拍摄最后一部尚未完成的电影《纸包不住火》(Something's Got to Give)期间的幕后情态。
梦露是尽人皆知的性感女神,但是拍摄这些珍贵照片的掌镜者劳伦斯·席勒,国人可能较少知晓。其实,这位老外与中国有着很深的缘分,他与妻子建立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还曾经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上推出过专场。对于他作为资深艺术收藏家的故事,稍后细说。这里先透过照片,看看席勒在半个世纪前与梦露的相遇。
众所周知,红颜薄命的梦露1962年8月5日在加州的家里因服用过量安眠药去世,当年她只有36岁。席勒的这次拍摄,发生在梦露短暂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那天是1962年5月23日。6天后,梦露在肯尼迪总统的生日晚宴上献唱了《总统先生,生日快乐》。
这位如日中天的大明星,在她逝世前,给了席勒这位年轻摄影师一次事业上的猛进机会。当时25岁的席勒为著名杂志《巴黎竞赛》(Paris Match)拍片。虽然他之前已经在其他场合见过梦露,但是拍摄时,当梦露裸体出现在游泳池边,席勒一开始还是有点懵了。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有了拍摄想法,并对梦露说:“您已经大红大紫了,现在您将让我声名大噪。”梦露善意提醒道:“别太自傲了,摄影师是很容易被替换的。” 当然,在大胆的想法和严谨的操作下,席勒那天的拍摄进行得很顺利。
这次展出的30幅黑白及彩色照片,真切呈现了一位当红巨星在生命陨落前的风情万种,以及一位年轻摄影师事业的蒸蒸日上。席勒的照片,把观者带回那个年代,镜头中的梦露看起来依然光彩照人,见证了席勒与梦露的美妙邂逅。
从摄影师到电影导演
席勒1936年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是位地道的美国人。他在加州圣迭戈上初中时,得到了人生第一台相机,从此便开始与摄影的不解之缘。由于他童年的一次意外让他的一只眼睛视力受损,而摄影正好只需要摄影师一只健全的眼睛,这让席勒感到非常契合。他变得对摄影越来越着迷,以至于很快成为一名执著的摄影师。
天赋加勤奋让席勒进步神速。早在上大学时,他的作品已经发表在《生活》(Life)、《运动》(Sports)、《花花公子》(Playboy)、《魅力》(Glamour)、《星期六晚邮报》(Saturday Evening Post)等知名时尚媒体上。不久后,席勒的兴趣与抱负转到新闻领域,为欧美各大报刊拍摄要文图片。他镜头下的美国肯尼迪总统、尼克松总统、奥斯卡影后贝蒂·戴维斯、全能巨星芭芭拉·史翠珊、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拳王阿里,以及其他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每一位都被拍出真我风采。从这些珍贵的照片中,可见席勒作为一位摄影师的坚持不懈和别具巧思,当然还有娴熟的技术。
上世纪60年代末,席勒转向电影领域,拍了一系列剧情片和纪录片,还写了不少畅销书。包括1982年的电影《刽子手之歌》(The Executioner's Song)和1990年的《刺杀希特勒计划》(The Plot to Kill Hitler)。其中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莫过于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神探李昌钰》。
2005年初,中央电视台10频道引进播出了美国福克斯公司拍摄制作的纪录片——《神探李昌钰之证据搜索》(Trace Evidence, the Dr. Henry Lee series),讲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首席刑侦鉴识专家李昌钰所主要负责的34个重大案件的侦破过程。此片播出后,在中国内地引起巨大反响,很多观众都记住了“李昌钰”。但是,就像人们欣赏梦露美照时,往往会忽略镜头后面的摄影师,当观众入迷于李昌钰的侦破过程时,很少会留意到这部系列纪录片的导演兼制片人的名字——劳伦斯·席勒。
席勒的确拥有多重身份。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获奖摄影师、曾获艾美奖的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畅销书作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艺术收藏家。他的夫人凯茜·席勒(Kathy Schiller)出任好莱坞摄影师达30年,对艺术同样有着独特的热爱。
收藏是一种生活习惯
若问席勒是什么时候开始收藏的,那可得倒回他的青葱年华了。早在16岁开始,这位对生活对艺术充满热情的大男孩就有收藏的爱好。“在很年轻的时候,由于我的工作是摄影师,要到处出差,不停旅行。记录我拜访和工作过的这些美好地方,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当地买一些艺术品带回来。所以,我很早就开始收藏了。从我的大学宿舍,到我的第一个公寓,第一个家,以至后来,墙上都挂着我的收藏。”
席勒回顾自己与这些藏品的亲密接触,“我和这些艺术品一直生活在一起。随着我的收藏规模日益增加,我有了一个计划。每90天,我的妻子和我就把家里墙上的作品都换一遍。所以,如果你某天晚上来我家吃饭,可能和你上次来看到的作品就不一样了。每件艺术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它们唤起我的回忆。我把这些有趣的故事讲给来访的客人,讲给我的孩子,现在也讲给我的孙子们听。”作为5个孩子的父亲和5个孙子的祖父,席勒把满载他人生回忆的艺术珍藏当作与儿孙交流畅谈的一个有趣桥梁。
在他开始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之前,席勒的丰富经历让他的收藏方向十分多元。他的第一任妻子钟爱俄国大师马克·夏加尔(Mark Chagall)的浪漫作品以及甜美的印象派油画,席勒当时也随之对此多加关注。他的第二任妻子喜爱墨西哥和智利等南美洲国家的艺术品,席勒至今仍有一定的收藏规模。后来,他转而收藏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艺术家作品。随着席勒到处走访,他的收藏面貌也在不断变化。“在上世纪70年代,我对日本艺术非常着迷,90年代时则在马来西亚和越南生活和工作了不少时间,进而收藏了他们的艺术。认真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是2004年才开始的。”这次的尝试,与他的第三任妻子、也是现任太太凯茜的兴趣很有关联。 爱上中国当代艺术
2002年至2004年,席勒给华裔神探、“当代福尔摩斯”李昌钰博士拍摄了纪录片。稍后,由于他执导的这部纪录片即将在中国播出,席勒夫妇和李昌钰博士一起受邀到中国,并在多所大学巡回演讲。
在昆明闲暇时,席勒出来逛逛,就进了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看看,并买下了他的第一张中国当代艺术藏品。那是唐志刚的油画。唐志刚在2004年还不出名,如今已是具有相当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了。就这样“误打误撞”地,席勒对中国当代艺术萌发了浓厚兴趣,并很快与中国的艺术界熟络起来,开始了他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的构建。“怎么说呢,我爱上了他们的作品。并且由此想了解和学习更多,于是就一发不可收了。”
席勒能这样积极地购藏中国当代艺术,除了真心喜爱之外,也与这个板块的巨大投资潜力不无关系。那时的作品价格,相对于今天来说,真是太便宜,换算成美元就更廉价了。在两年时间内,席勒夫妇迅速购藏了超过80件中国当代油画和摄影作品。也就是在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行情井喷之时,他们已经先下手为强,低价购藏了不少如今艺术家大腕儿的好作品。
后来,席勒夫妇觉得自己的中国艺术藏品有些太多了。正如刚才所说,他们收藏艺术是与之一起生活,一起朝夕相处的。当藏品已经多得有点难以管理时,席勒只好决定卖掉一部分。2010年春拍,香港佳士得特别呈献了他们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精选。其中的重量级佳作是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以1970万港元高价成交。整个珍藏的成交总额达到3170万港元。
拍卖的同时,他们也不忘做慈善,将此次拍卖部分所得收益捐给亚洲动物基金会(Animals Asia Foundation),这是一个在香港的非营利基金会,主要关注中国内地的动物保护。这也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
如今已77岁高龄的席勒,仍然忙碌在世界各地。相信他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随时还会看上新的藏品,继续自己的收藏家之旅。
Q&A劳伦斯·席勒的收藏经
财富堂:是什么让您保持艺术收藏的兴趣?
劳伦斯·席勒:我特别幸运,认识了许多艺术家,去他们的工作室以及他们的住处,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他们对我很坦诚,与我分享他们的生活,我喜爱他们的作品。
财富堂:能不能说几位您非常欣赏的艺术家?
劳伦斯·席勒:这好比问我,我的5个孩子我最喜欢谁一样。每一个都给我不同的感觉。所以,我并没有“最喜欢”的。我尊敬并欣赏他们每一位。
财富堂:在2005年至2006年,您拍摄纪录片,邀请中国的重要艺术家们讲述中国的当代史。您为什么选择艺术家这个群落来讲述当代历史?
劳伦斯·席勒:因为他们也是当代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啊,也是当下生活的亲历者,所以为什么不请他们来讲述呢?
财富堂:作为获奖摄影师,曾获艾美奖的电影制片人和导演,同时也是畅销书作家,您如何从您的背景来理解中国艺术?
劳伦斯·席勒:我喜欢它带给我的新的体验。
财富堂:欣赏作品时,您会比较注重其社会意义还是视觉效果?
劳伦斯·席勒:我在收藏时并没有特别的偏重点。但是我想尽可能收藏一些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好作品,因为我感觉很多艺术家在这个时期有了自己的第一次重要突破,并且创作出他们最为重要的作品。
财富堂:您对中国摄影艺术作品的关注多吗?这与您的工作性质比较接近。
劳伦斯·席勒:对。我收藏世界各地的摄影作品,规模不小。中国的一些行为艺术家是很不错的摄影家。其中,海波是我的好朋友,我就是喜欢他的作品呢!
财富堂:您对中国目前的摄影艺术市场怎么看?
劳伦斯·席勒:我不评论市场行情。作为一个收藏家,我只关注我所喜爱的东西。
财富堂:您在购藏作品时有什么标准?
劳伦斯·席勒:我要喜欢它,愿意和它一起生活。我并不是把它买来之后放在储藏室的。
财富堂:您当初收藏时,有艺术投资方面的考虑吗?
劳伦斯·席勒:我做每件事情都或多或少会考虑到投资的因素。除了我的家庭。
财富堂:席勒太太对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也有同样的热情吗?
劳伦斯·席勒:是的,而且我们对此有很严肃的对话与讨论。虽然我们并不是总能达成一致,不过,这就是生活。
财富堂:你们夫妇怎么合作来共建艺术收藏?
劳伦斯·席勒:我们从来不告诉任何人,哪些是她喜欢的,哪些是我喜欢的。
财富堂:您会不会继续收藏下去?
劳伦斯·席勒:当然,我很确定我将一直收藏下去。
曾获艾美奖的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畅销书作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兴趣多元的艺术收藏家。
近日,他的摄影回顾展《玛丽莲的一瞬间》在德国柏林展出,惊艳了时光。
若回顾他的收藏之旅,在68岁时接触中国当代艺术便为之着迷,两年内迅速建立起可观的藏品规模,2010年更是在香港佳士得推出专拍。这位老外就是劳伦斯·席勒。
德国最新的当代摄影艺术画廊Galerie Melilli Mancinetti近期推出了纽约传奇摄影家劳伦斯·席勒(Lawrence Schiller)的个展《玛丽莲的一瞬间》(A Splash of Marilyn)。展览中的摄影作品记录了美国巨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拍摄最后一部尚未完成的电影《纸包不住火》(Something's Got to Give)期间的幕后情态。
梦露是尽人皆知的性感女神,但是拍摄这些珍贵照片的掌镜者劳伦斯·席勒,国人可能较少知晓。其实,这位老外与中国有着很深的缘分,他与妻子建立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还曾经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上推出过专场。对于他作为资深艺术收藏家的故事,稍后细说。这里先透过照片,看看席勒在半个世纪前与梦露的相遇。
众所周知,红颜薄命的梦露1962年8月5日在加州的家里因服用过量安眠药去世,当年她只有36岁。席勒的这次拍摄,发生在梦露短暂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那天是1962年5月23日。6天后,梦露在肯尼迪总统的生日晚宴上献唱了《总统先生,生日快乐》。
这位如日中天的大明星,在她逝世前,给了席勒这位年轻摄影师一次事业上的猛进机会。当时25岁的席勒为著名杂志《巴黎竞赛》(Paris Match)拍片。虽然他之前已经在其他场合见过梦露,但是拍摄时,当梦露裸体出现在游泳池边,席勒一开始还是有点懵了。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有了拍摄想法,并对梦露说:“您已经大红大紫了,现在您将让我声名大噪。”梦露善意提醒道:“别太自傲了,摄影师是很容易被替换的。” 当然,在大胆的想法和严谨的操作下,席勒那天的拍摄进行得很顺利。
这次展出的30幅黑白及彩色照片,真切呈现了一位当红巨星在生命陨落前的风情万种,以及一位年轻摄影师事业的蒸蒸日上。席勒的照片,把观者带回那个年代,镜头中的梦露看起来依然光彩照人,见证了席勒与梦露的美妙邂逅。
从摄影师到电影导演
席勒1936年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是位地道的美国人。他在加州圣迭戈上初中时,得到了人生第一台相机,从此便开始与摄影的不解之缘。由于他童年的一次意外让他的一只眼睛视力受损,而摄影正好只需要摄影师一只健全的眼睛,这让席勒感到非常契合。他变得对摄影越来越着迷,以至于很快成为一名执著的摄影师。
天赋加勤奋让席勒进步神速。早在上大学时,他的作品已经发表在《生活》(Life)、《运动》(Sports)、《花花公子》(Playboy)、《魅力》(Glamour)、《星期六晚邮报》(Saturday Evening Post)等知名时尚媒体上。不久后,席勒的兴趣与抱负转到新闻领域,为欧美各大报刊拍摄要文图片。他镜头下的美国肯尼迪总统、尼克松总统、奥斯卡影后贝蒂·戴维斯、全能巨星芭芭拉·史翠珊、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拳王阿里,以及其他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每一位都被拍出真我风采。从这些珍贵的照片中,可见席勒作为一位摄影师的坚持不懈和别具巧思,当然还有娴熟的技术。
上世纪60年代末,席勒转向电影领域,拍了一系列剧情片和纪录片,还写了不少畅销书。包括1982年的电影《刽子手之歌》(The Executioner's Song)和1990年的《刺杀希特勒计划》(The Plot to Kill Hitler)。其中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莫过于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神探李昌钰》。
2005年初,中央电视台10频道引进播出了美国福克斯公司拍摄制作的纪录片——《神探李昌钰之证据搜索》(Trace Evidence, the Dr. Henry Lee series),讲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首席刑侦鉴识专家李昌钰所主要负责的34个重大案件的侦破过程。此片播出后,在中国内地引起巨大反响,很多观众都记住了“李昌钰”。但是,就像人们欣赏梦露美照时,往往会忽略镜头后面的摄影师,当观众入迷于李昌钰的侦破过程时,很少会留意到这部系列纪录片的导演兼制片人的名字——劳伦斯·席勒。
席勒的确拥有多重身份。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获奖摄影师、曾获艾美奖的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畅销书作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艺术收藏家。他的夫人凯茜·席勒(Kathy Schiller)出任好莱坞摄影师达30年,对艺术同样有着独特的热爱。
收藏是一种生活习惯
若问席勒是什么时候开始收藏的,那可得倒回他的青葱年华了。早在16岁开始,这位对生活对艺术充满热情的大男孩就有收藏的爱好。“在很年轻的时候,由于我的工作是摄影师,要到处出差,不停旅行。记录我拜访和工作过的这些美好地方,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当地买一些艺术品带回来。所以,我很早就开始收藏了。从我的大学宿舍,到我的第一个公寓,第一个家,以至后来,墙上都挂着我的收藏。”
席勒回顾自己与这些藏品的亲密接触,“我和这些艺术品一直生活在一起。随着我的收藏规模日益增加,我有了一个计划。每90天,我的妻子和我就把家里墙上的作品都换一遍。所以,如果你某天晚上来我家吃饭,可能和你上次来看到的作品就不一样了。每件艺术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它们唤起我的回忆。我把这些有趣的故事讲给来访的客人,讲给我的孩子,现在也讲给我的孙子们听。”作为5个孩子的父亲和5个孙子的祖父,席勒把满载他人生回忆的艺术珍藏当作与儿孙交流畅谈的一个有趣桥梁。
在他开始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之前,席勒的丰富经历让他的收藏方向十分多元。他的第一任妻子钟爱俄国大师马克·夏加尔(Mark Chagall)的浪漫作品以及甜美的印象派油画,席勒当时也随之对此多加关注。他的第二任妻子喜爱墨西哥和智利等南美洲国家的艺术品,席勒至今仍有一定的收藏规模。后来,他转而收藏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艺术家作品。随着席勒到处走访,他的收藏面貌也在不断变化。“在上世纪70年代,我对日本艺术非常着迷,90年代时则在马来西亚和越南生活和工作了不少时间,进而收藏了他们的艺术。认真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是2004年才开始的。”这次的尝试,与他的第三任妻子、也是现任太太凯茜的兴趣很有关联。 爱上中国当代艺术
2002年至2004年,席勒给华裔神探、“当代福尔摩斯”李昌钰博士拍摄了纪录片。稍后,由于他执导的这部纪录片即将在中国播出,席勒夫妇和李昌钰博士一起受邀到中国,并在多所大学巡回演讲。
在昆明闲暇时,席勒出来逛逛,就进了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看看,并买下了他的第一张中国当代艺术藏品。那是唐志刚的油画。唐志刚在2004年还不出名,如今已是具有相当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了。就这样“误打误撞”地,席勒对中国当代艺术萌发了浓厚兴趣,并很快与中国的艺术界熟络起来,开始了他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的构建。“怎么说呢,我爱上了他们的作品。并且由此想了解和学习更多,于是就一发不可收了。”
席勒能这样积极地购藏中国当代艺术,除了真心喜爱之外,也与这个板块的巨大投资潜力不无关系。那时的作品价格,相对于今天来说,真是太便宜,换算成美元就更廉价了。在两年时间内,席勒夫妇迅速购藏了超过80件中国当代油画和摄影作品。也就是在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行情井喷之时,他们已经先下手为强,低价购藏了不少如今艺术家大腕儿的好作品。
后来,席勒夫妇觉得自己的中国艺术藏品有些太多了。正如刚才所说,他们收藏艺术是与之一起生活,一起朝夕相处的。当藏品已经多得有点难以管理时,席勒只好决定卖掉一部分。2010年春拍,香港佳士得特别呈献了他们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精选。其中的重量级佳作是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以1970万港元高价成交。整个珍藏的成交总额达到3170万港元。
拍卖的同时,他们也不忘做慈善,将此次拍卖部分所得收益捐给亚洲动物基金会(Animals Asia Foundation),这是一个在香港的非营利基金会,主要关注中国内地的动物保护。这也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
如今已77岁高龄的席勒,仍然忙碌在世界各地。相信他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随时还会看上新的藏品,继续自己的收藏家之旅。
Q&A劳伦斯·席勒的收藏经
财富堂:是什么让您保持艺术收藏的兴趣?
劳伦斯·席勒:我特别幸运,认识了许多艺术家,去他们的工作室以及他们的住处,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他们对我很坦诚,与我分享他们的生活,我喜爱他们的作品。
财富堂:能不能说几位您非常欣赏的艺术家?
劳伦斯·席勒:这好比问我,我的5个孩子我最喜欢谁一样。每一个都给我不同的感觉。所以,我并没有“最喜欢”的。我尊敬并欣赏他们每一位。
财富堂:在2005年至2006年,您拍摄纪录片,邀请中国的重要艺术家们讲述中国的当代史。您为什么选择艺术家这个群落来讲述当代历史?
劳伦斯·席勒:因为他们也是当代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啊,也是当下生活的亲历者,所以为什么不请他们来讲述呢?
财富堂:作为获奖摄影师,曾获艾美奖的电影制片人和导演,同时也是畅销书作家,您如何从您的背景来理解中国艺术?
劳伦斯·席勒:我喜欢它带给我的新的体验。
财富堂:欣赏作品时,您会比较注重其社会意义还是视觉效果?
劳伦斯·席勒:我在收藏时并没有特别的偏重点。但是我想尽可能收藏一些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好作品,因为我感觉很多艺术家在这个时期有了自己的第一次重要突破,并且创作出他们最为重要的作品。
财富堂:您对中国摄影艺术作品的关注多吗?这与您的工作性质比较接近。
劳伦斯·席勒:对。我收藏世界各地的摄影作品,规模不小。中国的一些行为艺术家是很不错的摄影家。其中,海波是我的好朋友,我就是喜欢他的作品呢!
财富堂:您对中国目前的摄影艺术市场怎么看?
劳伦斯·席勒:我不评论市场行情。作为一个收藏家,我只关注我所喜爱的东西。
财富堂:您在购藏作品时有什么标准?
劳伦斯·席勒:我要喜欢它,愿意和它一起生活。我并不是把它买来之后放在储藏室的。
财富堂:您当初收藏时,有艺术投资方面的考虑吗?
劳伦斯·席勒:我做每件事情都或多或少会考虑到投资的因素。除了我的家庭。
财富堂:席勒太太对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也有同样的热情吗?
劳伦斯·席勒:是的,而且我们对此有很严肃的对话与讨论。虽然我们并不是总能达成一致,不过,这就是生活。
财富堂:你们夫妇怎么合作来共建艺术收藏?
劳伦斯·席勒:我们从来不告诉任何人,哪些是她喜欢的,哪些是我喜欢的。
财富堂:您会不会继续收藏下去?
劳伦斯·席勒:当然,我很确定我将一直收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