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卡特福德借鑒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阶和范畴语法”,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对“等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结合《相约星期二》译本为例,探索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优缺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转换理论”对源语和译语的语言结构差异进行了详细描述,对句子及以下层面的翻译有指导意义,但该理论难以解决涉及语篇层面的翻译。
【关键词】:卡特福德;等值论;翻译转换理论;《相约星期二》
【Abstract】:Based on Halliday’s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John C. Catford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 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quivalence. This essay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of Tuesdays with Morrie by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 aiming at discussing the latter’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 specifically describes the differences of construction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It benefits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under sentences. However, it’s unable to solve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involved in discourse aspect.
【Keywords】: Catford, the theory of equivalence,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 Tuesdays with Morrie
一、引言
根据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John C. Catford)的定义,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卡特福德, 1965: 20)他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翻译转换”的概念,形成了翻译转换理论。该理论对英汉翻译实践有借鉴意义及指导意义。本文将结合实例,探讨分析翻译转换理论优缺点,试图探索英汉翻译的规律性,以求有益于翻译实践活动。
二、韩礼德的“阶和范畴语法”和卡特福德的“转换说”
韩礼德在 “阶和范畴语法”中指出:“语言有三套基本层次(形式、实体和上下文),四个基础范畴(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和三个阶(级阶,说明阶和精密阶)。(Halliday, 1956) 卡特福德借用了“阶和范畴语法”中“级阶”的概念解释了传统的“直译”,意译,和逐字译的概念,为其存在提供了合理论据。他的转换理论涉及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范畴。(Catford, 1965)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形式对应”和“文本等值”的概念,并区分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形式对应指的是译文在语言范畴(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与原文的语言范畴对应;文本等值是指译文全文和或部分等值。
根据卡特福德的描述,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力实现的是文本等值而非形式对应,但是在追求文本等值的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偏离原文的形式,从而发生了“翻译转换”。卡特福德将“转换”定义为:偏离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中的形式对应。(穆雷,1989:152-153) 根据系统语法,这样的转换可以划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大类。(包振南,1982)
层次转换指的是语言的語法、词汇、语音、词形等方面的转换。
范畴转换有四个方面: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系统内转换。
三、《相约星期二》译本中的转换实例分析
由于《相约星期二》原文及译本篇幅较长,本文只选取第八章为例。
3.1层次转换的定义。它是指在源语中处于某一语言层次的成分,在目标语种的对应物却处于另一个不同的层次。(林茵茵,2009:99)也就是说,有些概念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形式表达,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用词汇表达。
例1:Had he been able to stand, he’d been no more than five feet tall. (Albom, 1997: 48)
译1:他站立起来的话,身高不会超过五英尺。(阿尔博姆,吴洪,2005:45)
此句是英语虚拟语气省略了部分的用法,完整表达是“If he had been able to stand, he would have been no more than five feet tall.”英语中用“If sb. had been….would have do”这样的句式表达与现实情况相反的假设,而在中文里没有固定句式,“…的话”就能表达假设。此时,翻译发生了层次转换,英语中以语法形式表达的虚拟语气在汉语里变成了另一种形式。
3.2范畴转换分为四种: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以及内部系统转换。以下用英汉译例逐一进行分析。
(1)结构转换,即翻译方法上说的“结构调整”。
例2:Morrie was in his wheelchair by the kitchen table, wearing a loose cotton shirt and even looser black sweatpants. (48) 譯2:坐着轮椅的莫里正在厨房的餐桌旁,他穿一件宽松的全棉衬衣和一条更为肥大的黑色运动裤。(45)
分析:例2英语的结构以莫里为主语,后跟一个非谓语从句。但譯为汉语后,译者将“坐着轮椅的”处理为前置定语修饰主语莫里,后半句非谓语从句也添加了一个“他”作主语。由此可见,在此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译入语,即汉语的特点调整了译文句子结构,使之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句子避免了类似“莫里坐在轮椅里,在餐桌旁,穿着宽松的全棉衬衣,和看起来更松的黑色运动裤”这种很多小句无主语的情况。这就是结构转换。
(2)类别转换,即翻译方法上说的“词类转译”:指源语和译入语之间词性上的转换。词类转换一般是由于源语与译入语的语言系统不同而产生。
例3:The other night, on TV, I saw people in Bosnia running across the street, getting fired upon, killed, innocent victims. (51)
译3:那天晚上,我在电视上看见波斯尼亚那儿的人在大街上奔逃,被枪打死,都是些无辜的受害者。(47)
分析: 短语“getting fired upon”译为“被抢打”和“(getting) killed”翻译为“被枪杀”,英语中的主动语态译为中文后转换为被动;“getting fired upon”里的介词“upon”译为“被抢打”,此处介词转换为动词。
(3)单位转换,即翻译方法上说的“直译”或“逐词译”,这里指目标语的翻译等值与源语处于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即不同的“级阶”,如源语用词语或短语表达的意思,转换为目标语时改用句子表达。(林茵茵,2009)由于源语与译入语之间存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单位转换时翻译最经常涉及的转换模式。
例4:You bother keeping up with the news, I asked? (50)
译4:你还在关心时事?我问。(47)
分析:“bother keeping up with”这个动词短语翻译为“关心”一个动词,简洁明了,译文通顺易懂。此时,翻译发生了单位转换,短语转换为动词。
例5:Do you think because I’m dying, I shouldn’t care what happens in this world? (50)
译5:你认为我一个快要死的人就不必再去关心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了?(47)
分析:句中“because I’m dying”是一个原因状语从句,译为中文“我一个快要死的人”变为名词词组,此句翻译发生了从句到短语的转换。
(4)内部系统转换,这类转换只有在源语语言和目的语语言享有大约相同的系统时才有可能发生。卡特福德列举了英语和法语语言中的数与冠词体系,但是曼迪指出虽然两种语言中数与冠词体系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并非总是对应的。
四、结论
以形合为特点的英语和意合的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二者之间语言结构的巨大差异使得翻译工作困难重重。卡特福德用语言学理论来说明等值论及转换理论的合理性,他的转换理论让译者充分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运用,句法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在翻译中可按规律实践转换,从这方面来说该理论对除了对“等值论”有理论贡献外,对指导翻译实践也有实际意义。
但另一方面,转换理论的缺陷在于,它未能论述大于句子层面达到语篇层面的转换。脱离语篇的或脱离语境的句子,属于理想化的句子,而翻译工作大多发生于有具体语境的语篇层次,因此超出句子层级的英汉语段及语篇并不适合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来分析。
参考文献:
[1] Albom, Mitch. Tuesdays with Morrie [M]. New York: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1997.
[2] 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3]包振南.开拓翻译理论中的新途径——介绍卡特福德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
[4]米奇·阿尔博姆著,吴洪译.相约星期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林茵茵.“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英汉,汉英翻译的有效性——以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为主的探讨”[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20(5):98-101
[6]穆雷.卡特福德与《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首届(1989)全国青年翻译理论研讨暨翻译出版交流会会议论文 [A]. 1989.
[7]汪艳.“从等值论看卡特福德翻译转换说” [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0(1):112-114
【关键词】:卡特福德;等值论;翻译转换理论;《相约星期二》
【Abstract】:Based on Halliday’s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John C. Catford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 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quivalence. This essay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of Tuesdays with Morrie by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 aiming at discussing the latter’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 specifically describes the differences of construction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It benefits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under sentences. However, it’s unable to solve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involved in discourse aspect.
【Keywords】: Catford, the theory of equivalence,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 Tuesdays with Morrie
一、引言
根据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John C. Catford)的定义,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卡特福德, 1965: 20)他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翻译转换”的概念,形成了翻译转换理论。该理论对英汉翻译实践有借鉴意义及指导意义。本文将结合实例,探讨分析翻译转换理论优缺点,试图探索英汉翻译的规律性,以求有益于翻译实践活动。
二、韩礼德的“阶和范畴语法”和卡特福德的“转换说”
韩礼德在 “阶和范畴语法”中指出:“语言有三套基本层次(形式、实体和上下文),四个基础范畴(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和三个阶(级阶,说明阶和精密阶)。(Halliday, 1956) 卡特福德借用了“阶和范畴语法”中“级阶”的概念解释了传统的“直译”,意译,和逐字译的概念,为其存在提供了合理论据。他的转换理论涉及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范畴。(Catford, 1965)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形式对应”和“文本等值”的概念,并区分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形式对应指的是译文在语言范畴(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与原文的语言范畴对应;文本等值是指译文全文和或部分等值。
根据卡特福德的描述,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力实现的是文本等值而非形式对应,但是在追求文本等值的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偏离原文的形式,从而发生了“翻译转换”。卡特福德将“转换”定义为:偏离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中的形式对应。(穆雷,1989:152-153) 根据系统语法,这样的转换可以划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大类。(包振南,1982)
层次转换指的是语言的語法、词汇、语音、词形等方面的转换。
范畴转换有四个方面: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系统内转换。
三、《相约星期二》译本中的转换实例分析
由于《相约星期二》原文及译本篇幅较长,本文只选取第八章为例。
3.1层次转换的定义。它是指在源语中处于某一语言层次的成分,在目标语种的对应物却处于另一个不同的层次。(林茵茵,2009:99)也就是说,有些概念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形式表达,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用词汇表达。
例1:Had he been able to stand, he’d been no more than five feet tall. (Albom, 1997: 48)
译1:他站立起来的话,身高不会超过五英尺。(阿尔博姆,吴洪,2005:45)
此句是英语虚拟语气省略了部分的用法,完整表达是“If he had been able to stand, he would have been no more than five feet tall.”英语中用“If sb. had been….would have do”这样的句式表达与现实情况相反的假设,而在中文里没有固定句式,“…的话”就能表达假设。此时,翻译发生了层次转换,英语中以语法形式表达的虚拟语气在汉语里变成了另一种形式。
3.2范畴转换分为四种: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以及内部系统转换。以下用英汉译例逐一进行分析。
(1)结构转换,即翻译方法上说的“结构调整”。
例2:Morrie was in his wheelchair by the kitchen table, wearing a loose cotton shirt and even looser black sweatpants. (48) 譯2:坐着轮椅的莫里正在厨房的餐桌旁,他穿一件宽松的全棉衬衣和一条更为肥大的黑色运动裤。(45)
分析:例2英语的结构以莫里为主语,后跟一个非谓语从句。但譯为汉语后,译者将“坐着轮椅的”处理为前置定语修饰主语莫里,后半句非谓语从句也添加了一个“他”作主语。由此可见,在此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译入语,即汉语的特点调整了译文句子结构,使之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句子避免了类似“莫里坐在轮椅里,在餐桌旁,穿着宽松的全棉衬衣,和看起来更松的黑色运动裤”这种很多小句无主语的情况。这就是结构转换。
(2)类别转换,即翻译方法上说的“词类转译”:指源语和译入语之间词性上的转换。词类转换一般是由于源语与译入语的语言系统不同而产生。
例3:The other night, on TV, I saw people in Bosnia running across the street, getting fired upon, killed, innocent victims. (51)
译3:那天晚上,我在电视上看见波斯尼亚那儿的人在大街上奔逃,被枪打死,都是些无辜的受害者。(47)
分析: 短语“getting fired upon”译为“被抢打”和“(getting) killed”翻译为“被枪杀”,英语中的主动语态译为中文后转换为被动;“getting fired upon”里的介词“upon”译为“被抢打”,此处介词转换为动词。
(3)单位转换,即翻译方法上说的“直译”或“逐词译”,这里指目标语的翻译等值与源语处于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即不同的“级阶”,如源语用词语或短语表达的意思,转换为目标语时改用句子表达。(林茵茵,2009)由于源语与译入语之间存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单位转换时翻译最经常涉及的转换模式。
例4:You bother keeping up with the news, I asked? (50)
译4:你还在关心时事?我问。(47)
分析:“bother keeping up with”这个动词短语翻译为“关心”一个动词,简洁明了,译文通顺易懂。此时,翻译发生了单位转换,短语转换为动词。
例5:Do you think because I’m dying, I shouldn’t care what happens in this world? (50)
译5:你认为我一个快要死的人就不必再去关心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了?(47)
分析:句中“because I’m dying”是一个原因状语从句,译为中文“我一个快要死的人”变为名词词组,此句翻译发生了从句到短语的转换。
(4)内部系统转换,这类转换只有在源语语言和目的语语言享有大约相同的系统时才有可能发生。卡特福德列举了英语和法语语言中的数与冠词体系,但是曼迪指出虽然两种语言中数与冠词体系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并非总是对应的。
四、结论
以形合为特点的英语和意合的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二者之间语言结构的巨大差异使得翻译工作困难重重。卡特福德用语言学理论来说明等值论及转换理论的合理性,他的转换理论让译者充分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运用,句法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在翻译中可按规律实践转换,从这方面来说该理论对除了对“等值论”有理论贡献外,对指导翻译实践也有实际意义。
但另一方面,转换理论的缺陷在于,它未能论述大于句子层面达到语篇层面的转换。脱离语篇的或脱离语境的句子,属于理想化的句子,而翻译工作大多发生于有具体语境的语篇层次,因此超出句子层级的英汉语段及语篇并不适合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来分析。
参考文献:
[1] Albom, Mitch. Tuesdays with Morrie [M]. New York: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1997.
[2] 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3]包振南.开拓翻译理论中的新途径——介绍卡特福德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
[4]米奇·阿尔博姆著,吴洪译.相约星期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林茵茵.“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英汉,汉英翻译的有效性——以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为主的探讨”[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20(5):98-101
[6]穆雷.卡特福德与《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首届(1989)全国青年翻译理论研讨暨翻译出版交流会会议论文 [A]. 1989.
[7]汪艳.“从等值论看卡特福德翻译转换说” [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0(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