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应用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引领了信息化教学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技术为网络化教学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新的学习模式和教学资源不断涌现。翻转课堂是新兴网络教学模式的代表,微课则为新型资源的首选,二者的融合发展对于信息化教学实践意义非凡。在综合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微课信息传播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翻转课堂视角的微课建设也应用措施。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课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有力的支撑了教育教学改革。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媒体的数字化升级与更替;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兴起,促进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也促进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随着各界对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视与创新,近年来兴起了MOOCs、微课等课程资源建设风潮。信息化教学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有力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和实践。翻转课堂和微课亦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如何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与融合,以便更好的促进教学改革和资源创作,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也译成颠倒课堂,是近年来兴起了一种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新教学模式。2011年还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1]2007年,翻转课堂由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两位化学教师首创。具体做法是用录屏软件制作讲解PPT的音视频,然后把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下载后复习或补课,教师通过在线辅导、解决同学们的自学困难。逐步发展成为学生课下学习知识,课堂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的模式,这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课下作业的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立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翻转课堂于2011年成为风靡全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虽然翻转课堂引发了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浪潮,但如何给它一个精准的定义、系统阐释它的本质与优势,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美国的FlippedLearning Network网站认为,“翻转学习即直接教学从面向群体学习空间转向面向个体学习空间,而群体学习空间则转变成为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应用概念和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则在身旁进行指导。”[2]范德堡大学的教学发展中心认为:“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翻转,学生首先在课外接触课程即将学习的新材料(通常是阅读文献或观看视频讲座),然后在课堂时间通过问题解决、讨论或辩论等策略完成知识的内化。”[3]国内的学者针对相关课题也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探求翻转课堂的过程和效果,以秦煒炜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翻转学习是学生利用视频为主的教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合作、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学习方式,而翻转课堂正是基于翻转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4]综合中外多位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和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在教学方式、资源创作、教与学的模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有了大幅创新,是新兴的网络化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作为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发展,对研究信息化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其有着显著的优势:
  1.促进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能
  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对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育传播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始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国内建设了大量的公开课、精品课程、名师名课等一系列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近年兴起的MOOCs、微课,更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在资源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一直困绕着教育界与教育领导机构。翻转课堂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教学资源的利用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
  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资源需求也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与传统的课程建设有着显著的区别。翻转课堂的视频多是基于知识点的讲解与实操,而非传统的课堂录像。课程制作的方式与理念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数字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飞跃、教育媒体和工作也有了質的变化,最初的翻转课堂是录制的PPT演示与讲解、形式单一,多媒体技术可以实践视频、动漫、音频等多种信息载体的跨平台传播,丰富了教学视频的形式。翻转课堂的视频以微视频为主,时间长度一般在10分钟以下。翻转课堂的出现,提高了教学视频制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作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意义重大。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更加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学习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深入的学习和分享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翻转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赋予了学习者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力,根据需要,学习者可以进行协作式学习、探索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翻转课堂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传统课堂基本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模式,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受教学时间和环境限制,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的出现,克服了上述缺点,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时空,学习者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资源或辅助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互动,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和深度,提高学习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将疑难问题带回课堂由教师解答,促进了新型师生有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3.促进网络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移动终端的功能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图形、图像、动漫等多种信息载体的跨平台制作与传播,丰富了信息形式、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增强了信息交互功能。为信息的分众化、精准化传播提供了较好的媒介工具。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   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网络化学习模式,在数字化、智慧化学习环境的支持下,可以更深入的应用和推广。教师可根据课堂计划创作教学视频、上传到信息平台,供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自由支配时间的学习,通过论坛、公告板、朋友圈等多种渠道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拓展学习时空、不断创新学习实践。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如虚拟现实技术等,可实现体验式学习与探索,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效能,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二、微课的发展与应用分析
  微课的兴起代表了新型教学视频的创新,有力的推动了教学改革。微课成为近年来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和学界、教育界高度关注的新理念、新实践,各级教学单位大力推进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微课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早在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 提出了“60秒有机化学课程”,可视为最早的微课理念;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于1995年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 OML),为微课雏形。而现今热议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是则是由美国胡安学院的DvidPenrose在2008年提出。[5]国内学者对于微课的关注始于2010年,相关概念最先由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他认为: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6]
  2010年开始,国内兴起了微课建设浪潮,为促进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提高,举办了大量的微课比赛。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高等院校、职业院校,都跃跃欲试,纷纷组织教师录制微课。很多机构和公司也都快速响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组织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比赛等活动。[7]资源建设推动了资源的应用,微课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广泛应用到教育和商业领域,甚至一些网络商城为推销产品都制作了大量的精品微课,微课的网络共享也促进了资源共享和知识的分享,为促进教学改革、探索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媒体的数字化有力支撑了教学资源的创作与传播,既丰富了资源的种类、又丰富了资源的形式。与微课几乎并行的还有一个概念——微视频,而且经常被视为等同的含义,这也表明学者对于微课的概念和应用还有着较大的分歧、微课也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学者关于微课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微课和微视频的概念相近,强调微课是一种视频载体的教学活动,时间大致在5-10分钟;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范畴,认为微课是数字化的在线学习资源;三是从课程的角度审视微课,认为微课应该包含课程的计划、目标,及配套的其它辅助资源(课件、视频等)。从教育对象、学习模式、应用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不同观点均有较强的实践意义,考虑到正在实现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模式,则微课应同时具备以上三种属性。从翻转课堂的角度思考,微课应该首先满足“课程”的概念,其次是网络化学习资源的概念,因此从翻转课堂的角度研究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微建设与应用分析
  翻转课堂是一种比较成熟和流行的教学模式,教学视频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知识点讲解与演示、学生特征分析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微课又是特殊形式的教学视频,特点就是时长非常短、知识量丰富、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所以翻转课堂视角下的微课制作与应用,需要考虑教学计划、资源、平台、策略等一系列的因素,具体如下:
  1.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微课资源库建设水平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需求,提高微课的应用水平,首要问题是做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以教师为主体的设计、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适时切换)的设计。教学设计需要依据教学目标、课程规划、教学计划、课堂活动设计、学生认知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师生互动等多种因素做出综合性的判断,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程序。其次要依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和梳理、根据授课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文字、图像、图像、视频、语音等),满足多数学生的认知需求,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再者,要对课堂做好系统性的规划,选好适合做成微课的知识和内容、提炼信息精华,适宜用短小的视频片段清晰传达信息,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微课的制作水平。最后,为更好的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方便他们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知识,课程视频资源库的建设必不可少,高水平的微课资源库是翻转课堂及其它自主学习模式的前提和保障。
  2.推进微课平台建设、规范微课制作标准
  微课资源的创作与建设如火如荼,各类微课比赛、信息技术比赛也日益增多,但微课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至今没有良好的微课教学平台广泛应用,这限制了微课的推广和应用,也不利于微课的长远发展。平台的功能除了满足参赛教师上传、修改、发布微课作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参赛教师针对微课资源展开的交流、共享、评价、技术培训等需求,应该为参赛教师提供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8]缺少平台的支持,微课建设将囿于教师的专业建设和发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生、课程资源的共享,也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初衷背驰。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微课制作工具非常丰富,微课的制作方式也多样化,如录屏、视频录制、多媒体素材剪辑等,不同来源的微课、技术层面的差别非常大,一些微课的音视频质量非常不理想、难以达到信息传播的需求。因此,学界应加大研究力度、拟定微课的技术标准,为微课的创作和应用提供良好的技术指导,保证微课等教学视频的质量。
  3.探索网络化教学模式、促进微课有效利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或工具进入教育领域,如虚拟现实技术、微传播平台、仿真技术等,提升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层次,对新教学模式和新型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兴的网络学习模式日常成熟,为微课带来了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促进微课的有效利用,首先要建设良好的微课建设与应用平台,及相应的软件、硬件设施,为实践新兴的网络教学与学习模式提供优良的信息化环境。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新兴教学资源的创作与应用能力,通过技术培训、比赛、项目、科研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其次要提高学生的网络化、自主性学习能力,泛在学习的发展将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以便有效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实现终身学习。
  综上,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网络化教学与学习模式对视频教学资源(微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为实践网化教学模式提供了理想的资源,二者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信息化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由于翻转课堂的推广还受到诸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微课的有效利用,教育界仍需做大量的工作才能推动微课的建设与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從“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2]Flipped Learning Network.What is flipped learning?[EB/OL].(2014-03-12)[2015-05-19].http://www.flippedlearning.org/cms/lib07/VA01923112/Centricity/Do-main/46/FLIP_handout_FNL_Web.pdf.
  [3]Vanderbilt University,Center for Teaching.Flippingthe classroom[EB/OL].2013-01-22)[2015-07-16].ht-tp://cft.vanderbilt.edu/guides-sub-pages/flipping-the-classroom/.
  [4]秦煒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6]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2014(4).
  [7]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8]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2013,(4):19-22.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自然和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机构,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中职语文课的每一名教师都必须要掌握创新的教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建立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
20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曾出现了两次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一次是1922年新学制颁布时,一次是21世纪之初。但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第一次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做法是民间发起,自下而上,理念指导,由点及面。而21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更具针对性和完善性。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綱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该次改革特点鲜明:1、由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已如雨后春笋般逐渐蓬勃生长并发育壮大。“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微课的多样性,实用性,优越性等特性使得其在当前的各种教学活动中被广泛运用及宣传,也获得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关键词:微课 教育 实用性 课堂  Aabstract: As
【摘要】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将近三分之二的彝族生活在云南。越来越多的彝族走进了大学,研究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论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彝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较高,但是在跨文化交際中,他们的交际信心不足,主要是因为英语水平不高,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开展跨文化教学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信心。  【关键词】 彝族大
人类群体遗传结构是指人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座的基因频率。目前,研究人类群体遗传结构的空间结构模式及其变化规律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分析群体遗传结构的空间特征、空间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