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时间性课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确定出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发现问题,确定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围绕主题活动实施的,主题选择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要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面向学生生活与已有经验。贴近学生年龄和心里特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活动组织形式,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如我校五年级同学在回家的路上发现本市的内沟河经常浑浊不堪,散发着恶臭,为了弄清内沟河的污染状况和因此造成的后果,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确定了活动课题“关于内沟河的污染研究报告”;三年级同学确定“清源山传说(民间故事收集)”;四年级同学确定“用电的安全”等。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题是灵魂,选择好主题是活动的首要环节。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二、精心组织,确定方案
方案是活动的蓝图设计,是活动的关键环节。方案设计得优劣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进行。设计方案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将自己的计划在全班交流,并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即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在别的小组汇报后,能展开充分的讨论,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计划,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修改完善计划。
如在“关于内沟河的研究报告”中,同学们设计了各自的研究方案,有的主张沿路调查,有的主张问卷采访,有的主张实验,……通过讨论综合,我们确定了最终的实施方案:1、设计活动计划表格;2、沿路观察、访问、拍相;3、查阅资料:内沟河的原貌;4、用河水进行种养植物和喂养金鱼的实验;5、总结报告。
三、实践活动,突出主题
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量有限、自主性不足等原因,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关于内沟河的研究报告”中,由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绘画能力、思维能力各部相同,故而在本次活动中安排了小记者、摄像师、植养员、宣传员、信息员等几种角色,学生根据能力特长自主选择担任的社会角色。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向他们介绍科学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减少活动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学生的思维进程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再次,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角色特点应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四、总结评价,注重互动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总结评价的作用是使学生再现活动过程,对活动中的体会进行回味,对活动的探究成果进行陈述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再次探究的欲望,为下一个主题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里基础。
因此,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要求学生在每次活動后都要进行记录、写日记和心得体会、撰写调查报告和收集各种形式的实践成果,并搞好交流,升华认识。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教育评价策略,及时准确地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取得学生的主观认同。并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高度,让学生在课堂观察、开放作业、专题汇报、个案调查、实际操作等评价过程中扮演主角,教师则注意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以及社会的反响,获取全面的更为详实的反馈,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对有创见的学生,更应该对他们的学习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以上是我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精神总结出的教学四步骤及些许感悟。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长期分科教学,学生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却不能很好的重组与提升,因此,我觉得将综合实践活动多以某些学科的实践课题为活动主题,能更好的将学生的已得的知识技能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一、发现问题,确定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围绕主题活动实施的,主题选择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要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面向学生生活与已有经验。贴近学生年龄和心里特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活动组织形式,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如我校五年级同学在回家的路上发现本市的内沟河经常浑浊不堪,散发着恶臭,为了弄清内沟河的污染状况和因此造成的后果,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确定了活动课题“关于内沟河的污染研究报告”;三年级同学确定“清源山传说(民间故事收集)”;四年级同学确定“用电的安全”等。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题是灵魂,选择好主题是活动的首要环节。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二、精心组织,确定方案
方案是活动的蓝图设计,是活动的关键环节。方案设计得优劣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进行。设计方案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将自己的计划在全班交流,并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即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在别的小组汇报后,能展开充分的讨论,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计划,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修改完善计划。
如在“关于内沟河的研究报告”中,同学们设计了各自的研究方案,有的主张沿路调查,有的主张问卷采访,有的主张实验,……通过讨论综合,我们确定了最终的实施方案:1、设计活动计划表格;2、沿路观察、访问、拍相;3、查阅资料:内沟河的原貌;4、用河水进行种养植物和喂养金鱼的实验;5、总结报告。
三、实践活动,突出主题
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量有限、自主性不足等原因,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关于内沟河的研究报告”中,由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绘画能力、思维能力各部相同,故而在本次活动中安排了小记者、摄像师、植养员、宣传员、信息员等几种角色,学生根据能力特长自主选择担任的社会角色。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向他们介绍科学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减少活动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学生的思维进程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再次,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角色特点应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四、总结评价,注重互动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总结评价的作用是使学生再现活动过程,对活动中的体会进行回味,对活动的探究成果进行陈述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再次探究的欲望,为下一个主题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里基础。
因此,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要求学生在每次活動后都要进行记录、写日记和心得体会、撰写调查报告和收集各种形式的实践成果,并搞好交流,升华认识。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教育评价策略,及时准确地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取得学生的主观认同。并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高度,让学生在课堂观察、开放作业、专题汇报、个案调查、实际操作等评价过程中扮演主角,教师则注意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以及社会的反响,获取全面的更为详实的反馈,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对有创见的学生,更应该对他们的学习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以上是我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精神总结出的教学四步骤及些许感悟。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长期分科教学,学生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却不能很好的重组与提升,因此,我觉得将综合实践活动多以某些学科的实践课题为活动主题,能更好的将学生的已得的知识技能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