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学科馆员”的含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体育院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认为在我国体育院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一项新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逐步加以完善。
关键词:体育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39-03
体育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训练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工作人员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而展开。由于学校各学科的专业人员教学、科研或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他们都希望来图书馆得到及时准确的自己所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因此,为他们提供研究型信息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科馆员”制度正是为满足高校这一专业需求而设立的一项服务制度。“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是为学校师生“量体裁衣”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尽管它在我国一些重点高校图书馆开始实施,但在众多的一般高校里,尤其是体育院校尚属一种需要进行探索和试验的新生事物。笔者根据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内涵,探讨该制度在体育院校建立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为全面推进这一服务模式作一些探讨性研究。
1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内涵
1.1“学科馆员”的含义中文“学科馆员”一词来源于相应的英文名称Subject Librarian,在国外说法不一,相关的称呼还有学科专家馆员、联络馆员、学科咨询馆员、研究支持馆员、网络馆员等等。ALA(美国图书馆学会)对“学科馆员”的定义为: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国内在“学科馆员”概念的认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对“学科馆员”尚无一个明确、规范的定义,但实际上“学科馆员”就是一些特殊的图书馆员,他们具有某学科的知识背景,或了解精通某些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为这些学科的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沟通和联络、资源组织与开发、学科信息咨询和导航以及用户培训和指导等等。
1.2“学科馆员”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科馆员”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美国兴起的。最早发端于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以大学科为对象,由专门的高级服务人员进行对口服务的一种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在国内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开始实行,北京大学于2001年也开始实施这一制度。之后,相继有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烟台大学等国内不少大学图书馆都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现在北美、西欧、日本、澳大利亚、我国港台等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相信,我国体育院校图书馆也将会逐步实施这一制度。
2体育院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2.1体育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一个大学图书馆要想成为一流的大学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必须具有支持学校进行高水平、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以及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能力。图书馆的资源发展应密切配合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向,提高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主动性。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于2005年率先在全国体育院校开始实施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与服务。起初,由图书馆馆员自己申请与馆里聘任相结合,组成了一批较优秀的馆员承担起了“学科馆员”的职责。根据馆里的要求及职责范围开展了相关服务。一年多来,他们与各自负责的院系学科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定期向对口院系介绍图书馆新的资源建设,并及时了解对口学科的发展对信息资源和服务内容的要求,协助对口院系学科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等。这项工作的开展对学校的改革以及院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2图书馆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以纸质型文献为主的馆藏建设已逐步转变为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并存,并更加注重电子资源与网上有用信息的收集。图书馆不再过分强调“拥有”,而更多强调对资源的“获取”。目前,体育院校图书馆通行的资源入藏方法,依然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教师参与选书制。院系教师选择资源,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很难从本院系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出发。特别是在当前多种知识载体并存、信息资源多渠道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时间,他们难以在多种资源间作出合理选择,也无法对大量流动的网上信息进行收集、跟踪和揭示。同时,现有馆藏资源建设已无法满足读者新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精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科馆员”来担此重任,以保证馆藏资源结构的科学与合理,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2.3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需要近年来,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和联机编目等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图书馆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都迫切要求打破传统的被动的服务模式,建立以学科为中心的新的服务机制,使图书馆的流通、阅览、检索一体化,提高各种资源按学科获取的集中度和使用效率,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图书馆正在根据自己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现有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多媒体数据库。比如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15所体育院校、29家省市自治区体科所等联合建立了全国体育系统中文体育图书联合数目数据库;建立了体育报刊数据库;百年中文体育图书数据库;全国体育系统研究生论文数据库(文摘版)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图书馆员具有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技能,更要求熟悉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正是适应了图书馆要实现服务创新与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2.4“学科馆员”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4.1“学科馆员”的人员结构不甚合理要建立好“学科馆员”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科馆员”是至关重要的。“学科馆员”一般要具备大学本科的某一专业的学科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要熟悉信息咨询的基本业务,并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以及计算机的检索能力。中科院国家图书馆在2004年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之初,有兼职“学科馆员”10人,2006年6月新组建学科咨询服务部,设创新岗位20个(总馆),3个分馆22个均为硕、博士,面向全院30个城市108个研究所提供学科化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由9人组成“学科馆员组”(均为硕士或副高职称,专职),集中办公;北师大图书馆目前有5名兼职“学科馆员”,5名兼职咨询馆员,面向全校师生服务;人大图书馆设有“学科联系人”(学科馆员)22人为14个院系学科服务。鉴于其他高校的状况,本人认为,北体大图书馆现“学科馆员”的人员结构不甚合理。全馆工作人员共32人,参与“学科馆员”的有22人,占全馆人数的78%,其中高级职称(副高以上)8人,其余均为中级职称。这样的人员结构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差距较大,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不断完善。
2.4.2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对“学科馆员”的培训“学科馆员”制度是一个新的工程,如何让院系学科乃至全校师生对此事物进行了解,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这就需要对此进行宣传。北体大图书馆虽在宣传上作了一些工作,但力度还很欠缺,这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必会受到影响。再则,“学科馆员”上岗之前,没有得到相应的培训,有的馆员对相关业务的开展以及“学科馆员”所承担的职责懵懵懂懂,不甚了解,只是起到了联络人的作用。因此,对更深层次的服务不到位,如参与试用、评价对口院系的参考工具及电子资源建设、定期编写对口院系学科的参考资料、包括利用图书馆的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为对口院系师生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讲座、负责收集、鉴别、整理对口院系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协助对口院系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训练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等等。
2.4.3应加强主观能动性“学科馆员”要为对口学科提供信息服务,就必须了解各个用户的要求,主动与他们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信息,以利于对咨询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北体大图书馆在实行一年多来,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主动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当然,主动性存在主观和客观之分。客观上,由于“学科馆员”均为兼职,各自都有自己分内的工作和职责,时间上有时会发生冲突。但问题主要还是在主观能动性上,由于馆员的学识水平不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爱岗敬业主动上门服务欠佳。作为“学科馆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大多数用户不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包括电子资源)和服务,大量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掘和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学科馆员”发挥自身优势,主动的、热情的、不遗余力的为对口院系学科服务,了解和协助他们所需解决的问题和需求。尽量做到:让他们广泛地了解你、有问题最先想到你、更多地利用你、方便地找到你、满意地评价你。
3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对策与思考
3.1“学科馆员”的选拔要建立好“学科馆员”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科馆员”是至关重要的。“学科馆员”一般要具备大学本科某一专业(非图书馆学)的学科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要熟悉信息咨询的基本业务,并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计算机的检索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借鉴其他院校经验,根据北体大图书馆目前的状况,应重新聘任,并在人数上有所减少。具体做法:1) 从图书馆现有人才资源中挑选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爱岗敬业又比较熟悉信息咨询工作的馆员承担此任;2) 留用各学科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不断充实“学科馆员”队伍;3) 引进已经具备“学科馆员”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3.2对“学科馆员”进行培训“学科馆员”的培训是落实“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环节。引进人才受诸多条件限制,那么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训就显得更有紧迫感。在岗培训应包括下列内容:不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馆举办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班;有计划地定期选派部分人员到开设图情专业的大学进修学习;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学术研讨会或交流会;可以选派优秀馆员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从而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到国内外大学图书馆进行考察或交流学习,学习掌握先进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模式,达到取长补短、全面发展的目的。
3.3对“学科馆员”的管理与评价“学科馆员”的工作与图书馆传统的工作不同,它是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的深化,是一项具有高知识含量的、开拓性的、主动的信息服务工作。因此,对“学科馆员”的管理应提倡“软管理”,即提供一种自我引导、自主管理的工作环境,使“学科馆员”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工作中,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科馆员”例会,不断总结经验,共同探讨问题。时间上,鉴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实行弹性工作制较为理想。在学科的选择上,可采取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先易后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铺开。对“学科馆员”的考核评价,要通过“量”与“质”来衡量。应实行双向考核,即接受图书馆的考核,又要接受用户(对口学科)的考核,其中以用户评价为主。也就是说,“学科馆员”工作业绩的评价取决于用户的满意程度。
3.4领导重视,管理保障图书馆领导应参与“学科馆员”制度的制定,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把关。鉴于“学科馆员”特殊性,在待遇和经费上应有所倾斜。如设立专项经费,对其进行物质上的补贴等等。此外,图书馆领导应经常与各对口院系学科或校领导及时联系沟通,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4结语
在我国体育院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一项新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逐步加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是对学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的深化,是图书馆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从而使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促进体育院校教学、科研、训练等工作的开展。但在开展“学科馆员”制度的初期,会有许多困难,例如,图书馆在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不足,“学科馆员”本身的知识不足,各院系的师生对“学科馆员”制度的了解不够,良好的合作可能会受到影响等等。因此,图书馆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同时,要向用户大力宣传“学科馆员”制度,力求获得各院系学科的支持和理解。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关键。只有学校、院系、图书馆与各有关方面的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才能推进“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才能使这项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丽宁.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6:51-52.
[2] 龙世谱,朱长菊.论网络环境下的学科馆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9:110-113.
[3] 束漫.广州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机制建设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1:60-63.
[4] 王瑞芳.浅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J].晋中学院学报,2005,2:87-89.
[5] 钟宇,徐杰.对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5:42-45.
[6] 滕海涛.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势在必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6:3-4.
[7] 梁焰.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经济管理论坛,2005,18:62,74.
[8] 习卫妮.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0-132.
关键词:体育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39-03
体育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训练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工作人员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而展开。由于学校各学科的专业人员教学、科研或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他们都希望来图书馆得到及时准确的自己所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因此,为他们提供研究型信息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科馆员”制度正是为满足高校这一专业需求而设立的一项服务制度。“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是为学校师生“量体裁衣”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尽管它在我国一些重点高校图书馆开始实施,但在众多的一般高校里,尤其是体育院校尚属一种需要进行探索和试验的新生事物。笔者根据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内涵,探讨该制度在体育院校建立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为全面推进这一服务模式作一些探讨性研究。
1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内涵
1.1“学科馆员”的含义中文“学科馆员”一词来源于相应的英文名称Subject Librarian,在国外说法不一,相关的称呼还有学科专家馆员、联络馆员、学科咨询馆员、研究支持馆员、网络馆员等等。ALA(美国图书馆学会)对“学科馆员”的定义为: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国内在“学科馆员”概念的认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对“学科馆员”尚无一个明确、规范的定义,但实际上“学科馆员”就是一些特殊的图书馆员,他们具有某学科的知识背景,或了解精通某些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为这些学科的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沟通和联络、资源组织与开发、学科信息咨询和导航以及用户培训和指导等等。
1.2“学科馆员”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科馆员”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美国兴起的。最早发端于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以大学科为对象,由专门的高级服务人员进行对口服务的一种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在国内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开始实行,北京大学于2001年也开始实施这一制度。之后,相继有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烟台大学等国内不少大学图书馆都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现在北美、西欧、日本、澳大利亚、我国港台等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相信,我国体育院校图书馆也将会逐步实施这一制度。
2体育院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2.1体育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一个大学图书馆要想成为一流的大学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必须具有支持学校进行高水平、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以及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能力。图书馆的资源发展应密切配合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向,提高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主动性。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于2005年率先在全国体育院校开始实施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与服务。起初,由图书馆馆员自己申请与馆里聘任相结合,组成了一批较优秀的馆员承担起了“学科馆员”的职责。根据馆里的要求及职责范围开展了相关服务。一年多来,他们与各自负责的院系学科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定期向对口院系介绍图书馆新的资源建设,并及时了解对口学科的发展对信息资源和服务内容的要求,协助对口院系学科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等。这项工作的开展对学校的改革以及院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2图书馆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以纸质型文献为主的馆藏建设已逐步转变为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并存,并更加注重电子资源与网上有用信息的收集。图书馆不再过分强调“拥有”,而更多强调对资源的“获取”。目前,体育院校图书馆通行的资源入藏方法,依然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教师参与选书制。院系教师选择资源,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很难从本院系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出发。特别是在当前多种知识载体并存、信息资源多渠道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时间,他们难以在多种资源间作出合理选择,也无法对大量流动的网上信息进行收集、跟踪和揭示。同时,现有馆藏资源建设已无法满足读者新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精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科馆员”来担此重任,以保证馆藏资源结构的科学与合理,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2.3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需要近年来,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和联机编目等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图书馆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都迫切要求打破传统的被动的服务模式,建立以学科为中心的新的服务机制,使图书馆的流通、阅览、检索一体化,提高各种资源按学科获取的集中度和使用效率,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图书馆正在根据自己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现有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多媒体数据库。比如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15所体育院校、29家省市自治区体科所等联合建立了全国体育系统中文体育图书联合数目数据库;建立了体育报刊数据库;百年中文体育图书数据库;全国体育系统研究生论文数据库(文摘版)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图书馆员具有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技能,更要求熟悉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正是适应了图书馆要实现服务创新与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2.4“学科馆员”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4.1“学科馆员”的人员结构不甚合理要建立好“学科馆员”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科馆员”是至关重要的。“学科馆员”一般要具备大学本科的某一专业的学科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要熟悉信息咨询的基本业务,并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以及计算机的检索能力。中科院国家图书馆在2004年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之初,有兼职“学科馆员”10人,2006年6月新组建学科咨询服务部,设创新岗位20个(总馆),3个分馆22个均为硕、博士,面向全院30个城市108个研究所提供学科化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由9人组成“学科馆员组”(均为硕士或副高职称,专职),集中办公;北师大图书馆目前有5名兼职“学科馆员”,5名兼职咨询馆员,面向全校师生服务;人大图书馆设有“学科联系人”(学科馆员)22人为14个院系学科服务。鉴于其他高校的状况,本人认为,北体大图书馆现“学科馆员”的人员结构不甚合理。全馆工作人员共32人,参与“学科馆员”的有22人,占全馆人数的78%,其中高级职称(副高以上)8人,其余均为中级职称。这样的人员结构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差距较大,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不断完善。
2.4.2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对“学科馆员”的培训“学科馆员”制度是一个新的工程,如何让院系学科乃至全校师生对此事物进行了解,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这就需要对此进行宣传。北体大图书馆虽在宣传上作了一些工作,但力度还很欠缺,这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必会受到影响。再则,“学科馆员”上岗之前,没有得到相应的培训,有的馆员对相关业务的开展以及“学科馆员”所承担的职责懵懵懂懂,不甚了解,只是起到了联络人的作用。因此,对更深层次的服务不到位,如参与试用、评价对口院系的参考工具及电子资源建设、定期编写对口院系学科的参考资料、包括利用图书馆的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为对口院系师生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讲座、负责收集、鉴别、整理对口院系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协助对口院系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训练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等等。
2.4.3应加强主观能动性“学科馆员”要为对口学科提供信息服务,就必须了解各个用户的要求,主动与他们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信息,以利于对咨询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北体大图书馆在实行一年多来,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主动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当然,主动性存在主观和客观之分。客观上,由于“学科馆员”均为兼职,各自都有自己分内的工作和职责,时间上有时会发生冲突。但问题主要还是在主观能动性上,由于馆员的学识水平不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爱岗敬业主动上门服务欠佳。作为“学科馆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大多数用户不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包括电子资源)和服务,大量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掘和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学科馆员”发挥自身优势,主动的、热情的、不遗余力的为对口院系学科服务,了解和协助他们所需解决的问题和需求。尽量做到:让他们广泛地了解你、有问题最先想到你、更多地利用你、方便地找到你、满意地评价你。
3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对策与思考
3.1“学科馆员”的选拔要建立好“学科馆员”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科馆员”是至关重要的。“学科馆员”一般要具备大学本科某一专业(非图书馆学)的学科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要熟悉信息咨询的基本业务,并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计算机的检索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借鉴其他院校经验,根据北体大图书馆目前的状况,应重新聘任,并在人数上有所减少。具体做法:1) 从图书馆现有人才资源中挑选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爱岗敬业又比较熟悉信息咨询工作的馆员承担此任;2) 留用各学科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不断充实“学科馆员”队伍;3) 引进已经具备“学科馆员”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3.2对“学科馆员”进行培训“学科馆员”的培训是落实“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环节。引进人才受诸多条件限制,那么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训就显得更有紧迫感。在岗培训应包括下列内容:不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馆举办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班;有计划地定期选派部分人员到开设图情专业的大学进修学习;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学术研讨会或交流会;可以选派优秀馆员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从而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到国内外大学图书馆进行考察或交流学习,学习掌握先进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模式,达到取长补短、全面发展的目的。
3.3对“学科馆员”的管理与评价“学科馆员”的工作与图书馆传统的工作不同,它是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的深化,是一项具有高知识含量的、开拓性的、主动的信息服务工作。因此,对“学科馆员”的管理应提倡“软管理”,即提供一种自我引导、自主管理的工作环境,使“学科馆员”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工作中,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科馆员”例会,不断总结经验,共同探讨问题。时间上,鉴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实行弹性工作制较为理想。在学科的选择上,可采取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先易后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铺开。对“学科馆员”的考核评价,要通过“量”与“质”来衡量。应实行双向考核,即接受图书馆的考核,又要接受用户(对口学科)的考核,其中以用户评价为主。也就是说,“学科馆员”工作业绩的评价取决于用户的满意程度。
3.4领导重视,管理保障图书馆领导应参与“学科馆员”制度的制定,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把关。鉴于“学科馆员”特殊性,在待遇和经费上应有所倾斜。如设立专项经费,对其进行物质上的补贴等等。此外,图书馆领导应经常与各对口院系学科或校领导及时联系沟通,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4结语
在我国体育院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一项新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逐步加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是对学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的深化,是图书馆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从而使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促进体育院校教学、科研、训练等工作的开展。但在开展“学科馆员”制度的初期,会有许多困难,例如,图书馆在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不足,“学科馆员”本身的知识不足,各院系的师生对“学科馆员”制度的了解不够,良好的合作可能会受到影响等等。因此,图书馆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同时,要向用户大力宣传“学科馆员”制度,力求获得各院系学科的支持和理解。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关键。只有学校、院系、图书馆与各有关方面的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才能推进“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才能使这项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丽宁.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6:51-52.
[2] 龙世谱,朱长菊.论网络环境下的学科馆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9:110-113.
[3] 束漫.广州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机制建设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1:60-63.
[4] 王瑞芳.浅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J].晋中学院学报,2005,2:87-89.
[5] 钟宇,徐杰.对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5:42-45.
[6] 滕海涛.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势在必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6:3-4.
[7] 梁焰.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经济管理论坛,2005,18:62,74.
[8] 习卫妮.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