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未来社会人才基本素質,是学生发展的最根本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三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中考语文阅读分析题量不断加大,“质”也不断加深,占分量很大。如阅读题考不好,就会损失惨重。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如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唱好以下三步曲的话,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于学习某种学科,就是对某一学科的强烈兴趣。阅读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精品文章,它们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融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为一体,具有引人人胜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学生对这些文章的阅读还不感兴趣的话,那么老师就要注入一些催化剂,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这些催化剂就是丰富多变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如何在教学中采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呢?
首先,我利用课文内容,设计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或通过对课文插图的描述、问答、讨论等形式逐步引入课文内容,使学产生阅读欲望和心理准备。
其次,进行直观教学。我利用实物、图画、录像、VCD等形式在直观上加深学生的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逐渐在认知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要点。为了让学生快速对课文信息的获取,我采用的第一步骤就是以图画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
最后,以设计问题、自由质疑、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如上例我采用的第二步骤是提出问题、限时讨论。
这些问题既能激发学生思维,又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了阅读兴趣。同时,学生在讨论时既是发现者,又是参观者,潜在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在活泼的气氛中表现出来,胆小的跃跃欲试,胆大的畅所欲言,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又发掘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和特长,开发了智力。正因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大增强,阅读能力才能日渐提高。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一)反复阅读选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二)抓住文体特征
要求学生快速通览全文,进行整体感知:扫视全文,确定篇章类型(说明文),篇章模式(概括具体型);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制成表格,为略读获取基本信息做准备;然后以此为前提把阅读活动引向深入。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同样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六种方法。
1.确定中心思想。在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时,要求学生重视阅读文章的首句和末句。但也有一些文章,中心思想常常贯穿在全文中,因此要求学生综观全文,对段落内容要融会贯通,对文章要透彻理解,能抓住关键字眼或主要论题来归纳中心思想,提高综合概括能力。2、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4.掌握具体的事实和重要细节。文章确定了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后,还必须通过许多细节来进一步解释或表达主题。阅读文章时,找重要细节、主题句、主题段、主题词,以体现中心思想。,利用语境理解词义,利用篇章线索把握文脉,明晰篇章结构,归纳文段大意,对全篇的信息进行综台概括、推理;最后浏览全篇,进行深层理解,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如复述、改写、续写课文,或提出评价性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5.运用词义。阅读文章时,理解词义是基础。不懂得词义,就谈不上理解文章。如果将词义独立于语篇的整体教学之外,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词释义教学,学生只能机械接受,失去了语篇的整体结构意义。只有根据上下文,正确掌握适应具体语境的词义,或根据构词法、列举、对应、并列、逻辑推断等多种技巧猜解词义,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阅读。
6.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进行推断。在阅读理解中,我们必须根据文章的字而意义把握作者的真实思想,推断出没有直接明说的抽象信息、隐含水量意义或深层结论。这是阅读理解的核心,它贯穿于阅读理解的整个过程。
总之,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时应抓住中心思想,作者意图及关键词语,运用联想、比较、归纳、推测等方法,得出最佳结论,选择最佳答案。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阅读课文时,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在传授阅读方法方面,必须示范启发,授之以渔,以期达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方法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l.养成默读习惯。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不能仅局限于课文,应开阔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
2.扩大视幅,减少回视。有的学生往往用手指点,逐词阅读,有时还往返阅读,影响了阅读速度和连贯理解。为提高效率,要培养学生从整个句子去理解,迅速地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第二个句子,然后过渡到整段,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理解全文的大意,避免频频回视、重读等不良现象。
3.限时阅读。为提高阅读速度,需限定文章阅读的时间,加快阅读节奏,增加紧迫感,从而为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限定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勤奋的阅读精神、正确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形成良好阅读能力的关键。而这正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既重视生存又重视发展的人才的最基本素质。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唱好以上三部大曲,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易如反掌。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中考语文阅读分析题量不断加大,“质”也不断加深,占分量很大。如阅读题考不好,就会损失惨重。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如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唱好以下三步曲的话,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于学习某种学科,就是对某一学科的强烈兴趣。阅读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精品文章,它们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融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为一体,具有引人人胜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学生对这些文章的阅读还不感兴趣的话,那么老师就要注入一些催化剂,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这些催化剂就是丰富多变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如何在教学中采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呢?
首先,我利用课文内容,设计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或通过对课文插图的描述、问答、讨论等形式逐步引入课文内容,使学产生阅读欲望和心理准备。
其次,进行直观教学。我利用实物、图画、录像、VCD等形式在直观上加深学生的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逐渐在认知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要点。为了让学生快速对课文信息的获取,我采用的第一步骤就是以图画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
最后,以设计问题、自由质疑、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如上例我采用的第二步骤是提出问题、限时讨论。
这些问题既能激发学生思维,又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了阅读兴趣。同时,学生在讨论时既是发现者,又是参观者,潜在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在活泼的气氛中表现出来,胆小的跃跃欲试,胆大的畅所欲言,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又发掘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和特长,开发了智力。正因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大增强,阅读能力才能日渐提高。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一)反复阅读选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二)抓住文体特征
要求学生快速通览全文,进行整体感知:扫视全文,确定篇章类型(说明文),篇章模式(概括具体型);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制成表格,为略读获取基本信息做准备;然后以此为前提把阅读活动引向深入。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同样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六种方法。
1.确定中心思想。在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时,要求学生重视阅读文章的首句和末句。但也有一些文章,中心思想常常贯穿在全文中,因此要求学生综观全文,对段落内容要融会贯通,对文章要透彻理解,能抓住关键字眼或主要论题来归纳中心思想,提高综合概括能力。2、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4.掌握具体的事实和重要细节。文章确定了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后,还必须通过许多细节来进一步解释或表达主题。阅读文章时,找重要细节、主题句、主题段、主题词,以体现中心思想。,利用语境理解词义,利用篇章线索把握文脉,明晰篇章结构,归纳文段大意,对全篇的信息进行综台概括、推理;最后浏览全篇,进行深层理解,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如复述、改写、续写课文,或提出评价性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5.运用词义。阅读文章时,理解词义是基础。不懂得词义,就谈不上理解文章。如果将词义独立于语篇的整体教学之外,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词释义教学,学生只能机械接受,失去了语篇的整体结构意义。只有根据上下文,正确掌握适应具体语境的词义,或根据构词法、列举、对应、并列、逻辑推断等多种技巧猜解词义,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阅读。
6.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进行推断。在阅读理解中,我们必须根据文章的字而意义把握作者的真实思想,推断出没有直接明说的抽象信息、隐含水量意义或深层结论。这是阅读理解的核心,它贯穿于阅读理解的整个过程。
总之,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时应抓住中心思想,作者意图及关键词语,运用联想、比较、归纳、推测等方法,得出最佳结论,选择最佳答案。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阅读课文时,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在传授阅读方法方面,必须示范启发,授之以渔,以期达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方法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l.养成默读习惯。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不能仅局限于课文,应开阔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
2.扩大视幅,减少回视。有的学生往往用手指点,逐词阅读,有时还往返阅读,影响了阅读速度和连贯理解。为提高效率,要培养学生从整个句子去理解,迅速地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第二个句子,然后过渡到整段,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理解全文的大意,避免频频回视、重读等不良现象。
3.限时阅读。为提高阅读速度,需限定文章阅读的时间,加快阅读节奏,增加紧迫感,从而为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限定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勤奋的阅读精神、正确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形成良好阅读能力的关键。而这正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既重视生存又重视发展的人才的最基本素质。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唱好以上三部大曲,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