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化之树上演着生命的奇迹,沧海桑田对我们地球来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个片段,连最让人类叹为观止的恐龙也灭绝了。地球上生物进化还有很多谜团,现今地球上依然存在不少奇特的古老物种,矛尾鱼就是这类难得的活化石。
大名鼎鼎的恐龙,出现距离我们现在2.2亿~7 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时期,矛尾鱼却历经4亿年仍然顽强地生存在海洋深处。自从1938年首次发现以来,70多年间,古生物学家、鱼类学家、探险家从没间断对它的探索与研究。
扣人心弦的发现
1938年圣诞节的前3天,南非东伦敦城被湿热的海风笼罩着,这个小镇有个迷你博物馆——东伦敦博物馆,年轻的拉蒂迈是博物馆的研究员。拉蒂迈同时也担任南非罗兹大学解剖学教授史密斯的助手,所以经常到海边的渔港去为教授收购一些鱼类来制作标本。12月22日上午10时35分,剛装上没几天的电话突然响起来,拉蒂迈拿起话筒,原来是拖船队的经理贾克森。他说:“你的老友古森船长有一条一吨半重的鲨鱼要给你。”拉蒂迈知道这是调侃。
拉蒂迈到达渔港,在甲板上一堆从海里刚打捞上来的鱼里发现了一条从来没有见过的鱼,它体形圆厚,混合着紫色和浅蓝色的身体,散布着模糊泛白的斑点,从头到尾都闪耀着银色、蓝色和绿色的珍珠光泽,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有着类似四肢的鳍,和一条诡异的小尾巴……拉蒂迈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鱼,因为它与现存已知的鱼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拉蒂迈立即买下了这条鱼。可是,当时学校已经放假,实验室已经封了门,无法取出用于浸制和保护标本的福尔马林等药剂。情急之下,拉蒂迈小姐买了几千克海盐,然后将这条鱼像腌咸鱼一样地里里外外涂抹起来——这是当时唯一的防腐办法了。
世界的狂欢节
圣诞节过后,史密斯教授度假回来,拉蒂迈小姐兴冲冲地将这条“咸鱼”拿给他看。此时,由于在盐的作用下脱水变干变硬,这条珍贵的“咸鱼”几乎只剩下鱼皮和里面的鱼刺了。即使如此,教授还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叫了一声:“这不是生活在4亿年前的矛尾鱼吗?”他急急忙忙地找出了古生物化石图鉴对照,结果一点没错,这正是矛尾鱼。可是,人们只在古老的岩层里发现过它在4亿年前生活时的化石。“难道还会有活着的矛尾鱼?”教授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以他自己的话说,有点像疾风震撼的感受,使人颤栗不安,并且眩晕,兴奋之情不可言表。为了纪念拉蒂迈小姐对科学、对人类知识宝库作出的这一重大贡献,史密斯教授将这条鱼及其所代表的物种命名为拉蒂迈鱼。
一时间,整个古生物学界、鱼类学界为之轰动,引发了生物学家关于传统生物进化理论的大辩论。世界各地的报纸媒体也竞相转载,拉蒂迈鱼被誉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动物学发现”。这条鱼的重要意义在于原来被认为已经灭绝了1.2亿年(白垩纪早期)的动物突然被发现仍然生存在地球上,而且这种动物还与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四足类脊椎动物的祖先有关,怎么能不让人心情激动!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拉蒂迈鱼标本,史密斯教授登广告悬赏:谁能再捕到一条拉蒂迈鱼送给他研究,将得到100英镑的奖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款项);他还在当地一带贴了许多有关拉蒂迈鱼的招贴画,以便引起渔民的注意。但是,拉蒂迈鱼毕竟太稀有了,一晃14年过去了。
神秘面纱揭开
1954年11月12日,在科摩罗深255米的海水中,船员们意外地钓到了一条奇怪的鱼。它的外表既像鲑鱼,又像鲤鱼和鲫鱼,可它的个头很大,有1.3米长,52千克重;全身呈暗绿色,尾部很像古代兵器——矛;形体粗壮,肌肉肥厚,下颌方形,长有牙齿,身披一层铁甲般的圆鳞,有8个肉质的鳍,胸鳍和下侧的第二对鳍特别发达,而且能做出各种姿势,有时还出现陆生四足动物的动作。船员们惊讶不已,把这条怪鱼带回陆地,虽然鱼在离水十几个小时后死亡。
消息很快传到了史密斯教授这里。为了尽快获得这条鱼,史密斯教授历经曲 折,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南非总理,动用了军用直升飞机。因为科摩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最后还差点引起南非与法国间的纠纷,才取得这条极为宝贵的拉蒂迈鱼。
载有拉蒂迈鱼的飞机降落在南非首府开普敦机场的时候,南非总理亲自赴机场迎接。可见,拉蒂迈鱼是多么贵重。当时看到拉蒂迈鱼,南非总理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噢,我们的祖先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此后,拉蒂迈鱼在大科摩罗岛附近开始陆续被捕获,这种鱼从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发现鱼群
人们开始不满足只看到僵硬的拉蒂迈鱼标本。能不能观察到活着的拉蒂迈鱼?这个重任落到了年轻的充满斗志的佛立克身上。这个小伙子少年时读了史密 斯写的《老四足类》一书后,就决心要一睹拉蒂迈鱼的风采。
1986年圣诞节前夕,佛立克与法国科学家普兰提在大科摩罗岛会合,人类首次采用潜水器寻找拉蒂迈鱼了。接连几个星期过去了,毫无所获,佛立克不得不返回欧洲。就在佛立克离开的那天晚上,在他枯坐机场等待误点班机的时候,潜水的普兰提,在靠近辛加尼村附近的海岸处看到了第一条正在游泳的拉蒂迈鱼。
“在晚上8时30分潜下去,到了9点,看见第一条拉蒂迈鱼出现在探照灯的边缘。那是令人非常兴奋的一刻,是生命中最特别的时刻之一,我屏住呼吸。” 普兰提后来回忆说。他深深地着迷于这条鱼那巨大闪亮的眼睛、宽大的嘴还有它精巧得像古代纸扇子一样张开的背鳍。当时,普兰提很想知道,拉蒂迈鱼看到一个巨大的黄色潜水器会有什么反应?于是他用很慢的速度向它靠近,“忽然之间,它就在窗子外面,头部朝下倒立,就这样悬着不动,鼻子朝下,在水中缓慢优雅地摆动它的鳍,仿佛是电影中的慢动作,就像芭蕾演员在跳舞……那情景非常迷人。” 这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拉蒂迈鱼的亲密接触。 人类的祖先
1982年,科摩罗政府将一条珍贵的拉蒂迈鱼浸制标本赠送给我国。这条国内唯一的拉蒂迈鱼标本就保存并陈列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公众开放的科普园地——中国古动物馆的一层展览大厅内。
拉蒂迈鱼作为最珍贵的鱼类活化石,极受人们的喜爱。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保存有拉蒂迈鱼的标本。拉蒂迈鱼之所以让人类着迷,是因为人类是经过漫长的历程进化而来的;鱼类上陸进化为两栖类,然后完全脱离水域进化为陆生的是爬行类和哺乳类,最后才进化为人类。具体地说,总鳍鱼类分为两支,其中一支(骨鳞鱼类)脱离了水域,逐步进化为人;另一支比较保守(腔棘鱼类),始终没有离开水。现在的拉蒂迈鱼就是后者的后代。最奇怪的是拉蒂迈鱼的鳍,普通的鱼鳍里都没有肌肉,更没有骨骼,而在矛拉蒂迈鱼的鳍里却有很厚的肌肉,特别奇怪的是在它的一对强大的胸鳍和一对腹鳍里还有一段管状的骨骼。有肌肉就可以运动,这就说明了拉蒂迈鱼的鳍已经在向可以运动的“手”和“脚”转化了。由此可见,拉蒂迈鱼是鱼类由水中走向陆地的开拓者,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也是我们人类的祖先呀!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奇迹”。
未解谜团种种
这么古老的鱼,又大又笨,它如何能在海洋中躲避天敌,又怎么生活呢?据推测,远古时代的拉蒂迈鱼生活在湖泊和泥沼里,后来因为环境的变化,它们转移到了深海。众所周知,湖泊和泥沼里都是淡水,拉蒂迈鱼怎么能生活在盐海里呢?而且它们仅仅分布在南部非洲的沿海里,这是什么缘故呢?后来科学家终于发现,在拉蒂迈鱼分布地区的海水中有一个淡水区域,它们正是生活在这片海水中的淡水区域内的150~500米的深海区,仅每年11月到次年1月短短的两个月中才会浮到海面上来。
1972年,第一次在印度洋科摩罗群岛发现了像柑桔大小的拉蒂迈鱼卵,呈红色。科学家曾解剖一条全长1.6米、捕捞时出水重量为65千克的雌性拉蒂迈鱼,发现在它的右侧输卵管内有5条平均30厘米长的带卵黄囊的幼鱼,证明了它是卵胎生的。但令人不解的是,迄今尚未见到一条拉蒂迈鱼的幼鱼。怀孕的雌鱼潜入海底后无影无踪。
平时,拉蒂迈鱼是昼伏夜出的“夜猫子”。白天,它们安静地躺在约200米深的海底洞穴里,一旦日落西山之时,它们便纷纷涌出洞穴,成群结队开始寻找食物。拉蒂迈鱼可以灵敏地感受到乌贼和鱼类等猎物经过时发生的微小变化,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猎物,饱食一顿。看来,守株待兔之计,也传承了几亿年了。人类对拉蒂迈鱼的发现和研究只是开始,未来它们身上有太多的谜团等待揭开。
大名鼎鼎的恐龙,出现距离我们现在2.2亿~7 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时期,矛尾鱼却历经4亿年仍然顽强地生存在海洋深处。自从1938年首次发现以来,70多年间,古生物学家、鱼类学家、探险家从没间断对它的探索与研究。
扣人心弦的发现
1938年圣诞节的前3天,南非东伦敦城被湿热的海风笼罩着,这个小镇有个迷你博物馆——东伦敦博物馆,年轻的拉蒂迈是博物馆的研究员。拉蒂迈同时也担任南非罗兹大学解剖学教授史密斯的助手,所以经常到海边的渔港去为教授收购一些鱼类来制作标本。12月22日上午10时35分,剛装上没几天的电话突然响起来,拉蒂迈拿起话筒,原来是拖船队的经理贾克森。他说:“你的老友古森船长有一条一吨半重的鲨鱼要给你。”拉蒂迈知道这是调侃。
拉蒂迈到达渔港,在甲板上一堆从海里刚打捞上来的鱼里发现了一条从来没有见过的鱼,它体形圆厚,混合着紫色和浅蓝色的身体,散布着模糊泛白的斑点,从头到尾都闪耀着银色、蓝色和绿色的珍珠光泽,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有着类似四肢的鳍,和一条诡异的小尾巴……拉蒂迈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鱼,因为它与现存已知的鱼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拉蒂迈立即买下了这条鱼。可是,当时学校已经放假,实验室已经封了门,无法取出用于浸制和保护标本的福尔马林等药剂。情急之下,拉蒂迈小姐买了几千克海盐,然后将这条鱼像腌咸鱼一样地里里外外涂抹起来——这是当时唯一的防腐办法了。
世界的狂欢节
圣诞节过后,史密斯教授度假回来,拉蒂迈小姐兴冲冲地将这条“咸鱼”拿给他看。此时,由于在盐的作用下脱水变干变硬,这条珍贵的“咸鱼”几乎只剩下鱼皮和里面的鱼刺了。即使如此,教授还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叫了一声:“这不是生活在4亿年前的矛尾鱼吗?”他急急忙忙地找出了古生物化石图鉴对照,结果一点没错,这正是矛尾鱼。可是,人们只在古老的岩层里发现过它在4亿年前生活时的化石。“难道还会有活着的矛尾鱼?”教授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以他自己的话说,有点像疾风震撼的感受,使人颤栗不安,并且眩晕,兴奋之情不可言表。为了纪念拉蒂迈小姐对科学、对人类知识宝库作出的这一重大贡献,史密斯教授将这条鱼及其所代表的物种命名为拉蒂迈鱼。
一时间,整个古生物学界、鱼类学界为之轰动,引发了生物学家关于传统生物进化理论的大辩论。世界各地的报纸媒体也竞相转载,拉蒂迈鱼被誉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动物学发现”。这条鱼的重要意义在于原来被认为已经灭绝了1.2亿年(白垩纪早期)的动物突然被发现仍然生存在地球上,而且这种动物还与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四足类脊椎动物的祖先有关,怎么能不让人心情激动!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拉蒂迈鱼标本,史密斯教授登广告悬赏:谁能再捕到一条拉蒂迈鱼送给他研究,将得到100英镑的奖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款项);他还在当地一带贴了许多有关拉蒂迈鱼的招贴画,以便引起渔民的注意。但是,拉蒂迈鱼毕竟太稀有了,一晃14年过去了。
神秘面纱揭开
1954年11月12日,在科摩罗深255米的海水中,船员们意外地钓到了一条奇怪的鱼。它的外表既像鲑鱼,又像鲤鱼和鲫鱼,可它的个头很大,有1.3米长,52千克重;全身呈暗绿色,尾部很像古代兵器——矛;形体粗壮,肌肉肥厚,下颌方形,长有牙齿,身披一层铁甲般的圆鳞,有8个肉质的鳍,胸鳍和下侧的第二对鳍特别发达,而且能做出各种姿势,有时还出现陆生四足动物的动作。船员们惊讶不已,把这条怪鱼带回陆地,虽然鱼在离水十几个小时后死亡。
消息很快传到了史密斯教授这里。为了尽快获得这条鱼,史密斯教授历经曲 折,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南非总理,动用了军用直升飞机。因为科摩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最后还差点引起南非与法国间的纠纷,才取得这条极为宝贵的拉蒂迈鱼。
载有拉蒂迈鱼的飞机降落在南非首府开普敦机场的时候,南非总理亲自赴机场迎接。可见,拉蒂迈鱼是多么贵重。当时看到拉蒂迈鱼,南非总理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噢,我们的祖先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此后,拉蒂迈鱼在大科摩罗岛附近开始陆续被捕获,这种鱼从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发现鱼群
人们开始不满足只看到僵硬的拉蒂迈鱼标本。能不能观察到活着的拉蒂迈鱼?这个重任落到了年轻的充满斗志的佛立克身上。这个小伙子少年时读了史密 斯写的《老四足类》一书后,就决心要一睹拉蒂迈鱼的风采。
1986年圣诞节前夕,佛立克与法国科学家普兰提在大科摩罗岛会合,人类首次采用潜水器寻找拉蒂迈鱼了。接连几个星期过去了,毫无所获,佛立克不得不返回欧洲。就在佛立克离开的那天晚上,在他枯坐机场等待误点班机的时候,潜水的普兰提,在靠近辛加尼村附近的海岸处看到了第一条正在游泳的拉蒂迈鱼。
“在晚上8时30分潜下去,到了9点,看见第一条拉蒂迈鱼出现在探照灯的边缘。那是令人非常兴奋的一刻,是生命中最特别的时刻之一,我屏住呼吸。” 普兰提后来回忆说。他深深地着迷于这条鱼那巨大闪亮的眼睛、宽大的嘴还有它精巧得像古代纸扇子一样张开的背鳍。当时,普兰提很想知道,拉蒂迈鱼看到一个巨大的黄色潜水器会有什么反应?于是他用很慢的速度向它靠近,“忽然之间,它就在窗子外面,头部朝下倒立,就这样悬着不动,鼻子朝下,在水中缓慢优雅地摆动它的鳍,仿佛是电影中的慢动作,就像芭蕾演员在跳舞……那情景非常迷人。” 这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拉蒂迈鱼的亲密接触。 人类的祖先
1982年,科摩罗政府将一条珍贵的拉蒂迈鱼浸制标本赠送给我国。这条国内唯一的拉蒂迈鱼标本就保存并陈列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公众开放的科普园地——中国古动物馆的一层展览大厅内。
拉蒂迈鱼作为最珍贵的鱼类活化石,极受人们的喜爱。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保存有拉蒂迈鱼的标本。拉蒂迈鱼之所以让人类着迷,是因为人类是经过漫长的历程进化而来的;鱼类上陸进化为两栖类,然后完全脱离水域进化为陆生的是爬行类和哺乳类,最后才进化为人类。具体地说,总鳍鱼类分为两支,其中一支(骨鳞鱼类)脱离了水域,逐步进化为人;另一支比较保守(腔棘鱼类),始终没有离开水。现在的拉蒂迈鱼就是后者的后代。最奇怪的是拉蒂迈鱼的鳍,普通的鱼鳍里都没有肌肉,更没有骨骼,而在矛拉蒂迈鱼的鳍里却有很厚的肌肉,特别奇怪的是在它的一对强大的胸鳍和一对腹鳍里还有一段管状的骨骼。有肌肉就可以运动,这就说明了拉蒂迈鱼的鳍已经在向可以运动的“手”和“脚”转化了。由此可见,拉蒂迈鱼是鱼类由水中走向陆地的开拓者,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也是我们人类的祖先呀!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奇迹”。
未解谜团种种
这么古老的鱼,又大又笨,它如何能在海洋中躲避天敌,又怎么生活呢?据推测,远古时代的拉蒂迈鱼生活在湖泊和泥沼里,后来因为环境的变化,它们转移到了深海。众所周知,湖泊和泥沼里都是淡水,拉蒂迈鱼怎么能生活在盐海里呢?而且它们仅仅分布在南部非洲的沿海里,这是什么缘故呢?后来科学家终于发现,在拉蒂迈鱼分布地区的海水中有一个淡水区域,它们正是生活在这片海水中的淡水区域内的150~500米的深海区,仅每年11月到次年1月短短的两个月中才会浮到海面上来。
1972年,第一次在印度洋科摩罗群岛发现了像柑桔大小的拉蒂迈鱼卵,呈红色。科学家曾解剖一条全长1.6米、捕捞时出水重量为65千克的雌性拉蒂迈鱼,发现在它的右侧输卵管内有5条平均30厘米长的带卵黄囊的幼鱼,证明了它是卵胎生的。但令人不解的是,迄今尚未见到一条拉蒂迈鱼的幼鱼。怀孕的雌鱼潜入海底后无影无踪。
平时,拉蒂迈鱼是昼伏夜出的“夜猫子”。白天,它们安静地躺在约200米深的海底洞穴里,一旦日落西山之时,它们便纷纷涌出洞穴,成群结队开始寻找食物。拉蒂迈鱼可以灵敏地感受到乌贼和鱼类等猎物经过时发生的微小变化,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猎物,饱食一顿。看来,守株待兔之计,也传承了几亿年了。人类对拉蒂迈鱼的发现和研究只是开始,未来它们身上有太多的谜团等待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