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信息在未成年人面前是一枚双刃剑,如果不及时地对未成年人加以科学引导,未成年人一旦接触和使用网络,便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健康成长。本文从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入手,提出了教育管理工作者引导未成年人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措施及对策,以求达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不良信息;危害;治理对策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独立的信息工具,在使未成年人能够通过网络平台高效快捷地获取知识、陶冶性情、开拓视野、提升素质的同时,混杂其中的诸多带有色情、暴力、反动、伪科学、诱赌、厌世等内容的不良信息也给未成年人的行为方式和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隐患,成为致使未成年人意志消沉,甚至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对教育管理工作者如何应对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危害提出了一大新的课题。
一、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的危害
网络不良信息,即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具体地讲,包括色情、暴力、反动、伪科学、诱赌、厌世等内容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具有粗鲁、庸俗、虚假、怪异、矫情等性质,它对未成年人行为方式和健康成长危害较大。其表现形式大致如下:
(一)淫秽色情信息
这类信息以色情视频为主,其传播具有时间上的瞬间性和空间上的无边界性,可以毫无障碍地传播。而正处在性意识确立和发展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往往好奇心较强,自制力不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往往会主动浏览,滥加模拟,从而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二)暴力恐怖信息
这类信息以宣扬非理性的喋血、斗殴、绑架、强暴、凶杀视频为主,对善于幻想的未成年人来讲,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未成年人长期耳濡目染,极易丧失同情心,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变得日趋争强好胜,致使未成年极易产生暴力倾向,诱发犯罪行为。
(三)反动落后信息
这类信息以煽动政治倾向为主,毫无顾忌地宣扬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等西方价值观及其生活方式,对涉世不深、政治敏锐性不强的未成年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欺骗性和危害性。
(四)封建迷信信息
这类信息以算命、测字等装神弄鬼的形式出现,极易使对复杂事物缺乏准确判断能力、不能很好地鉴别精华和糟粕的未成年人逐步相信富贵命中有,丧失进取心,让未成年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消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和人生。
(五)骗赌诱赌信息
这类信息通常以新颖刺激、变化多端的网络互动游戏的形式出现,极易致使未成年人心理癫狂,陷入嗜赌的心理陷阱;未成年人一旦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就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感和反复操作的渴望。更为严重的是,长时间上网需要高额的费用,极易使未成年人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去偷、骗甚至抢钱,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后果。
(六)悲观厌世信息
这类信息渲染悲观情绪,使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容易对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特别是父母离异的孩子产生影响。一些未成年人为了逃避压力,在其影响下,往往另辟新径,痴迷于“泡吧”,甚至滋生轻生和弃世的念头。
二、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措施
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教育管理工作者当如何正确引导未成年人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以求达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抓好落实:
(一)科学引领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
当今世界,信息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要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筹措资金,构建切合不同群体、不同班级未成年人实际的网络教育信息平台。这一平台,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着力构建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唱响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主弦律,增强其亲和力,使未成年人能够不出校园就能上网,就能学到其他网吧所不能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校园“绿色网吧”、“校园净土”、“网上精神家园”的积极作用,寓教于乐,科学引领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
(二)正确引導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
校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规范上网行为,不链节不健康网站,不运行、不传播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游戏、图片、视听节目和文学作品,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唱响网络文明主旋律,帮助未成年人树立“远离网吧、健康上网”的理念,着力培养未成年人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提高未成年人对网络道德的自我约束能力,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不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陷入网络聊天和网恋,逐步培养孩子上网的良好习惯。
(三)着力构建校园与家长联手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校园教师与家长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本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共同联手应对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挑战,切实关心未成年人上网情况,帮助他们制定上网计划,明确上网目的,使未成年人知道什么样的网站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益,可以上;什么网站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无益,不必上。
(四)始终注重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上网的方法措施
无论是校园教师,还是未成年人家长,都身负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上网的职责。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上网过程中,都要注重教育引导的方法措施,切不可因为网络存在不良信息而杜绝未成年人上网,这对逆反心理较强的未成年人来讲,必定会适得其反。要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同未成年人讲清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上网观。特别是要针对未成年人对性的渴望欲和神秘感较强的实际,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告别“黄色网站”,消除其对“黄色网站”的心理需求。
三、结语
正处在性意识确立和发展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具有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幻想丰富、涉世不深、自制力不够、政治敏锐性不强、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等特点。因此,校园要着力构建切合不同群体、不同班级未成年人实际的网络教育信息平台,科学引领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校园教师着力培养未成年人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对未成年人上网,教师和家长都不能一味地指责,而应本着“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原则,将其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保障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网络环境下不良行为防治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2] 曾仁. 浅析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华少年, 2013(11)
关键词:网络不良信息;危害;治理对策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独立的信息工具,在使未成年人能够通过网络平台高效快捷地获取知识、陶冶性情、开拓视野、提升素质的同时,混杂其中的诸多带有色情、暴力、反动、伪科学、诱赌、厌世等内容的不良信息也给未成年人的行为方式和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隐患,成为致使未成年人意志消沉,甚至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对教育管理工作者如何应对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危害提出了一大新的课题。
一、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的危害
网络不良信息,即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具体地讲,包括色情、暴力、反动、伪科学、诱赌、厌世等内容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具有粗鲁、庸俗、虚假、怪异、矫情等性质,它对未成年人行为方式和健康成长危害较大。其表现形式大致如下:
(一)淫秽色情信息
这类信息以色情视频为主,其传播具有时间上的瞬间性和空间上的无边界性,可以毫无障碍地传播。而正处在性意识确立和发展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往往好奇心较强,自制力不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往往会主动浏览,滥加模拟,从而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二)暴力恐怖信息
这类信息以宣扬非理性的喋血、斗殴、绑架、强暴、凶杀视频为主,对善于幻想的未成年人来讲,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未成年人长期耳濡目染,极易丧失同情心,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变得日趋争强好胜,致使未成年极易产生暴力倾向,诱发犯罪行为。
(三)反动落后信息
这类信息以煽动政治倾向为主,毫无顾忌地宣扬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等西方价值观及其生活方式,对涉世不深、政治敏锐性不强的未成年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欺骗性和危害性。
(四)封建迷信信息
这类信息以算命、测字等装神弄鬼的形式出现,极易使对复杂事物缺乏准确判断能力、不能很好地鉴别精华和糟粕的未成年人逐步相信富贵命中有,丧失进取心,让未成年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消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和人生。
(五)骗赌诱赌信息
这类信息通常以新颖刺激、变化多端的网络互动游戏的形式出现,极易致使未成年人心理癫狂,陷入嗜赌的心理陷阱;未成年人一旦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就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感和反复操作的渴望。更为严重的是,长时间上网需要高额的费用,极易使未成年人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去偷、骗甚至抢钱,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后果。
(六)悲观厌世信息
这类信息渲染悲观情绪,使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容易对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特别是父母离异的孩子产生影响。一些未成年人为了逃避压力,在其影响下,往往另辟新径,痴迷于“泡吧”,甚至滋生轻生和弃世的念头。
二、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措施
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教育管理工作者当如何正确引导未成年人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以求达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抓好落实:
(一)科学引领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
当今世界,信息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要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筹措资金,构建切合不同群体、不同班级未成年人实际的网络教育信息平台。这一平台,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着力构建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唱响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主弦律,增强其亲和力,使未成年人能够不出校园就能上网,就能学到其他网吧所不能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校园“绿色网吧”、“校园净土”、“网上精神家园”的积极作用,寓教于乐,科学引领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
(二)正确引導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
校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规范上网行为,不链节不健康网站,不运行、不传播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游戏、图片、视听节目和文学作品,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唱响网络文明主旋律,帮助未成年人树立“远离网吧、健康上网”的理念,着力培养未成年人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提高未成年人对网络道德的自我约束能力,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不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陷入网络聊天和网恋,逐步培养孩子上网的良好习惯。
(三)着力构建校园与家长联手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校园教师与家长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本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共同联手应对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挑战,切实关心未成年人上网情况,帮助他们制定上网计划,明确上网目的,使未成年人知道什么样的网站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益,可以上;什么网站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无益,不必上。
(四)始终注重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上网的方法措施
无论是校园教师,还是未成年人家长,都身负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上网的职责。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上网过程中,都要注重教育引导的方法措施,切不可因为网络存在不良信息而杜绝未成年人上网,这对逆反心理较强的未成年人来讲,必定会适得其反。要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同未成年人讲清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上网观。特别是要针对未成年人对性的渴望欲和神秘感较强的实际,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告别“黄色网站”,消除其对“黄色网站”的心理需求。
三、结语
正处在性意识确立和发展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具有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幻想丰富、涉世不深、自制力不够、政治敏锐性不强、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等特点。因此,校园要着力构建切合不同群体、不同班级未成年人实际的网络教育信息平台,科学引领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校园教师着力培养未成年人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对未成年人上网,教师和家长都不能一味地指责,而应本着“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原则,将其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保障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网络环境下不良行为防治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2] 曾仁. 浅析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华少年,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