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传佛教是其源,中原礼法改其制,鲜卑传统绪其流,道教文化附其形,民间艺术予其动,从而构成了潇洒飘逸、凌空翔舞的飞天这一灵动的艺术形象。敦煌飞天与佛教元素融会贯通,彰显出佛教的奥妙深邃、雄伟肃穆、祥和静谧的文化现象,更多的是掺杂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佛理的感悟。
【关键词】: 敦煌飞天;风格特征;佛教;禅意
敦煌艺术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大瑰宝,敦煌舞则是敦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部分,是集独特性与综合性于一身的舞蹈表演艺术。敦煌乐舞形象体现了佛教文化,昭示了佛旨纶音,以深厚的佛教文化为根基,表现出了绚丽多彩的艺术特点,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古典舞蹈语汇。
一、佛教文化对敦煌飞天的影响
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沉淀,终于发展成为一种深邃严谨的思想体系。并以其强盛的生命力,渗透到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了佛教,中华文化才显得异彩纷呈。一般地说,在中国汉族地区形成,传入日本、朝鲜半岛等处的,称为北传佛教,又称汉化佛教,以大乘为主[1]。在丝绸之路的推动下,从西域到中国这一路上佛家留下的石窟壁画,也可见证敦煌乐舞对佛教的影响颇深。敦煌舞和佛禅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石窟曾是佛教徒的诵经礼佛的场所,佛教乐舞以生动直观的形象穿插于佛象和经变画中,佛法则是运用音乐歌舞调服众生,强调乐舞的积极作用,也是为了营造佛国境界和宣扬佛家思想精神。
敦煌地区是我国古代的要塞之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敦煌舞在其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外域边疆舞蹈及姊妹艺术的营养形成的新颖别致的风格特征。而飞天源自敦煌壁画,毫无疑问,飞天舞蹈艺术根植于佛教艺术,佛教意蕴充溢其中,直接影响敦煌飞天的风格形成。祥和内敛的艺术气质是飞天舞蹈的特征,曼妙柔婉的曲线和独具匠心的舞姿融为一体,可谓是精美绝伦,美不胜收。当飞天形象逐渐演化成对佛国敬仰和对生命希冀双重的精神追求时,也在佛法禅宗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从而为中国佛教的功利化与世俗化埋下了伏笔。
敦煌飞天的美丽倩影漂浮在莫高窟的窟顶历经千年。她的形象中有印度神话乾达婆、紧那罗的影子,有中国神话西王母,女娲、瑶姬的影子。还有着中国哲学、玄学禅宗的精神价值的影子。敦煌飞天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曼妙多姿的视觉效果。
二、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
敦煌飞天的基本特点是曲线、勾脚、出胯、扭腰。为了体现出佛国境界的超然,舞蹈动作都具有浪漫气息,以圆为核心的舞姿造型就应运而生了。飞天就是以S形曲线为运动路线贯穿于舞蹈动作始终。
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分成两大类,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阳刚与阴柔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有机地融合成统一的艺术形象,是中国艺术形象更为丰满,颇有阴阳和合之美。敦煌飞天的基本特点是曲线、勾脚、出胯、扭腰。为了体现出佛国境界的超然,舞蹈动作都具有浪漫气息,以圆为核心的舞姿造型就应运而生了。飞天就是以S形为运动路线贯穿于舞蹈动作始终。它是圆的具体运用,最后又统一圆中,动作一起一止,而且“止”又是动作的开始,可谓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延绵不断。整个动作由腰部发力带动上肢运动划出丰富多变的S形路线,上身的步法技术与舞姿造型的完美配合产生的动态效果极其鲜明。整个运动过程中间没有停顿,行云流水,不露斤斧。
反弹琵琶舞蹈造型是身体各部位以逆反方式呈现的S型形态,具有平衡、对称、和谐、统一的审美价值,以及来自对东方女性形态特征的审美意识。舞人左腿独立,上身前倾,右腿屈膝,跨向左侧移出,整个身体形成半圆弓形;手势为左手高扬按弦,右手反弹拨弦;舞人婀娜多姿,眼神流盼,温婉典雅,在错落有致的乐音中呈现出“击不致荚,蹈不顿趾”之势。
在S型曲线运动中,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圆形图案,看到了佛家的功德圆满。敦煌飞天将曲和圆两种线条巧妙结合,合则为“圆”,分则为“弧”,组成富有动感多变的S型曲线。圆线和弧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曲”为主,以“弧”为辅,才滋生出超凡脱俗,凌空翔舞的飞天,有了新颖别致,轻盈洒脱的反弹琵琶。也正是这种祥和内敛的“圆”,使飞天的表情显露出威而不严的神态。面部表情的传达与舞姿造型的表演融为一体,突出了敦煌舞的艺术特质。
汉传佛教是其源,中原礼法改其制,鲜卑传统绪其流,道教文化附其形,民间艺术予其动,从而构成了潇洒出尘,凌空飞动的飞天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2]。
飞天的飘逸洒脱之美恰是在于虚实相间,具有意象性的飘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绝妙效果。一身衣带飘举,回眸下视,身轻如燕,翩然而飞;一身形体卷曲如满张之弓,飘带飞卷的方向与身体一致。飞天躯体的扭曲,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运动而弹力。飘带是飞天的补充物。飘带的运用是来源于中國古代巾袖舞的传统舞风,“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就是对袖舞真实描写。那逶迤缠绕的动态将舞人的肢体延伸,增加了表现力,使造型充满十足的动力,尽情地渲染着“左铤右铤生旋风”。具有浪漫基调的飘带缠环绕于舞人的身旁,呈现凌空翔舞的失重感。或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或绰约闲靡,机迅体轻。舞蹈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澄澈之美油然而生。乐舞姿态与佛像背景形成豪华瑰丽的佛国景象,传递着理想彼岸的超凡。
三、敦煌飞天所反映的佛教色彩
飞的欲望作为一种精神冲动,同世俗的羁绊形成巨大的张力。佛学就是要从这种张力下的影响下彻底解放出来。有着强烈中国色彩的北传佛教的班若学给人新的思维方式:把主客两界的对立消融,把心物皆看成空,于是飞天在敦煌莫高窟的窟顶解除一切重力和张力,凌空飞舞[3]。
敦煌飞天艺术形象,我们看到了佛教乐舞对芸芸众生的感召力远远超过晦涩深奥的说教,足以激起人们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启迪人们的智慧和爱心。禅宗强调佛性就在心中,见性成佛,顿悟即佛,借助于禅宗求心的安宁,追求精神的解脱与超脱。《手楞严经》"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作为顿悟渐修的经证[4]。颇具艺术气息的飞天舞蹈以独特的舞蹈方式感染着人们的心灵,这也是受顿悟的影响。
中国佛教禅宗的核心思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文字往往不能表达其内涵,因此佛禅崇尚“默”,默与照是禅修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者应当结合,统一起来。默是照的体,照是默的用,体用融合为一。只有默照宛转回互,相辅相成,才是理圆无碍。只有默照理圆,才能透顶透底,完全觉悟,终至解脱。作为通过肢体动作就可以直接表达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舞蹈,这与佛禅所要求的最佳表现方式尽显和谐一致。
结语
敦煌飞天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佛教乐舞对芸芸众生的感召力远远超过晦涩深奥的说教,足以激起人们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启迪人们的智慧和爱心。佛教元素与舞蹈的有机结合,体现在舞者的身体语汇与观众的共鸣上,从而加深对佛禅的理解以及人生的领悟。而作为通过肢体动作就可以直接表达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舞蹈,这与佛禅所要求的最佳表现方式尽显和谐一致。
参考文献:
[1] 白化文. 《汉化佛教与佛寺》[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3页.
[2] 易从国. 《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 [M]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229页.
[3] 穆纪光. 敦煌艺术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348页.
[4] 屈大成.《中国佛教思想中的渐顿观念》[M] .台湾:文津出版社,2000年469页.
【关键词】: 敦煌飞天;风格特征;佛教;禅意
敦煌艺术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大瑰宝,敦煌舞则是敦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部分,是集独特性与综合性于一身的舞蹈表演艺术。敦煌乐舞形象体现了佛教文化,昭示了佛旨纶音,以深厚的佛教文化为根基,表现出了绚丽多彩的艺术特点,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古典舞蹈语汇。
一、佛教文化对敦煌飞天的影响
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沉淀,终于发展成为一种深邃严谨的思想体系。并以其强盛的生命力,渗透到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了佛教,中华文化才显得异彩纷呈。一般地说,在中国汉族地区形成,传入日本、朝鲜半岛等处的,称为北传佛教,又称汉化佛教,以大乘为主[1]。在丝绸之路的推动下,从西域到中国这一路上佛家留下的石窟壁画,也可见证敦煌乐舞对佛教的影响颇深。敦煌舞和佛禅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石窟曾是佛教徒的诵经礼佛的场所,佛教乐舞以生动直观的形象穿插于佛象和经变画中,佛法则是运用音乐歌舞调服众生,强调乐舞的积极作用,也是为了营造佛国境界和宣扬佛家思想精神。
敦煌地区是我国古代的要塞之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敦煌舞在其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外域边疆舞蹈及姊妹艺术的营养形成的新颖别致的风格特征。而飞天源自敦煌壁画,毫无疑问,飞天舞蹈艺术根植于佛教艺术,佛教意蕴充溢其中,直接影响敦煌飞天的风格形成。祥和内敛的艺术气质是飞天舞蹈的特征,曼妙柔婉的曲线和独具匠心的舞姿融为一体,可谓是精美绝伦,美不胜收。当飞天形象逐渐演化成对佛国敬仰和对生命希冀双重的精神追求时,也在佛法禅宗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从而为中国佛教的功利化与世俗化埋下了伏笔。
敦煌飞天的美丽倩影漂浮在莫高窟的窟顶历经千年。她的形象中有印度神话乾达婆、紧那罗的影子,有中国神话西王母,女娲、瑶姬的影子。还有着中国哲学、玄学禅宗的精神价值的影子。敦煌飞天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曼妙多姿的视觉效果。
二、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
敦煌飞天的基本特点是曲线、勾脚、出胯、扭腰。为了体现出佛国境界的超然,舞蹈动作都具有浪漫气息,以圆为核心的舞姿造型就应运而生了。飞天就是以S形曲线为运动路线贯穿于舞蹈动作始终。
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分成两大类,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阳刚与阴柔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有机地融合成统一的艺术形象,是中国艺术形象更为丰满,颇有阴阳和合之美。敦煌飞天的基本特点是曲线、勾脚、出胯、扭腰。为了体现出佛国境界的超然,舞蹈动作都具有浪漫气息,以圆为核心的舞姿造型就应运而生了。飞天就是以S形为运动路线贯穿于舞蹈动作始终。它是圆的具体运用,最后又统一圆中,动作一起一止,而且“止”又是动作的开始,可谓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延绵不断。整个动作由腰部发力带动上肢运动划出丰富多变的S形路线,上身的步法技术与舞姿造型的完美配合产生的动态效果极其鲜明。整个运动过程中间没有停顿,行云流水,不露斤斧。
反弹琵琶舞蹈造型是身体各部位以逆反方式呈现的S型形态,具有平衡、对称、和谐、统一的审美价值,以及来自对东方女性形态特征的审美意识。舞人左腿独立,上身前倾,右腿屈膝,跨向左侧移出,整个身体形成半圆弓形;手势为左手高扬按弦,右手反弹拨弦;舞人婀娜多姿,眼神流盼,温婉典雅,在错落有致的乐音中呈现出“击不致荚,蹈不顿趾”之势。
在S型曲线运动中,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圆形图案,看到了佛家的功德圆满。敦煌飞天将曲和圆两种线条巧妙结合,合则为“圆”,分则为“弧”,组成富有动感多变的S型曲线。圆线和弧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曲”为主,以“弧”为辅,才滋生出超凡脱俗,凌空翔舞的飞天,有了新颖别致,轻盈洒脱的反弹琵琶。也正是这种祥和内敛的“圆”,使飞天的表情显露出威而不严的神态。面部表情的传达与舞姿造型的表演融为一体,突出了敦煌舞的艺术特质。
汉传佛教是其源,中原礼法改其制,鲜卑传统绪其流,道教文化附其形,民间艺术予其动,从而构成了潇洒出尘,凌空飞动的飞天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2]。
飞天的飘逸洒脱之美恰是在于虚实相间,具有意象性的飘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绝妙效果。一身衣带飘举,回眸下视,身轻如燕,翩然而飞;一身形体卷曲如满张之弓,飘带飞卷的方向与身体一致。飞天躯体的扭曲,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运动而弹力。飘带是飞天的补充物。飘带的运用是来源于中國古代巾袖舞的传统舞风,“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就是对袖舞真实描写。那逶迤缠绕的动态将舞人的肢体延伸,增加了表现力,使造型充满十足的动力,尽情地渲染着“左铤右铤生旋风”。具有浪漫基调的飘带缠环绕于舞人的身旁,呈现凌空翔舞的失重感。或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或绰约闲靡,机迅体轻。舞蹈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澄澈之美油然而生。乐舞姿态与佛像背景形成豪华瑰丽的佛国景象,传递着理想彼岸的超凡。
三、敦煌飞天所反映的佛教色彩
飞的欲望作为一种精神冲动,同世俗的羁绊形成巨大的张力。佛学就是要从这种张力下的影响下彻底解放出来。有着强烈中国色彩的北传佛教的班若学给人新的思维方式:把主客两界的对立消融,把心物皆看成空,于是飞天在敦煌莫高窟的窟顶解除一切重力和张力,凌空飞舞[3]。
敦煌飞天艺术形象,我们看到了佛教乐舞对芸芸众生的感召力远远超过晦涩深奥的说教,足以激起人们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启迪人们的智慧和爱心。禅宗强调佛性就在心中,见性成佛,顿悟即佛,借助于禅宗求心的安宁,追求精神的解脱与超脱。《手楞严经》"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作为顿悟渐修的经证[4]。颇具艺术气息的飞天舞蹈以独特的舞蹈方式感染着人们的心灵,这也是受顿悟的影响。
中国佛教禅宗的核心思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文字往往不能表达其内涵,因此佛禅崇尚“默”,默与照是禅修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者应当结合,统一起来。默是照的体,照是默的用,体用融合为一。只有默照宛转回互,相辅相成,才是理圆无碍。只有默照理圆,才能透顶透底,完全觉悟,终至解脱。作为通过肢体动作就可以直接表达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舞蹈,这与佛禅所要求的最佳表现方式尽显和谐一致。
结语
敦煌飞天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佛教乐舞对芸芸众生的感召力远远超过晦涩深奥的说教,足以激起人们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启迪人们的智慧和爱心。佛教元素与舞蹈的有机结合,体现在舞者的身体语汇与观众的共鸣上,从而加深对佛禅的理解以及人生的领悟。而作为通过肢体动作就可以直接表达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舞蹈,这与佛禅所要求的最佳表现方式尽显和谐一致。
参考文献:
[1] 白化文. 《汉化佛教与佛寺》[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3页.
[2] 易从国. 《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 [M]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229页.
[3] 穆纪光. 敦煌艺术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348页.
[4] 屈大成.《中国佛教思想中的渐顿观念》[M] .台湾:文津出版社,2000年4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