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而社会的变革和急剧变迁,不可避免地给处于身心发展的中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也随之复杂起来。本文试通过一些案例,分析一些问题及其原因,寻找一些有效的对策。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学生离家出走事件
广西兴业籍学生黄某,男,17岁,系本校(本校为寄宿制学校)高二年级学生,以择校的形式到本校就读,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喜欢阅读韩寒的作品,和写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文章。2010年6月的某个星期天,该学生威胁同宿舍的几位学生帮搬行李至火车站,并不许他们报告其他同学和班主任,就此悄无声息乘上开往北京的火车。他身上除了火车票的钱,仅有9元钱和一把吉它(用来弹唱挣钱),独自离家出走。此事披露后,在学校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学校老师、家人都出动寻找,还发动在北京的学生、朋友帮忙留意。三个月后,该生方才返回学校。
案例二:学生离校外出事件
广西容县籍学生梁某,女,16岁,系本校高一年级学生,以择校的形式到本校就读。该生平时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中等偏下。2009年9月的某个周末,一个人独自去买开往江苏的火车票,去会见网友,无一人知道她的去向。后经班主任多方询问及查找,才确定其去向。十几天后,该生方从江苏坐车返回。
案例三:学生夜不归宿事件
广西兴业籍学生曾某,男,17岁,系本校高三年级学生,以正式录取的形式到本校就读。该生平时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学习成绩不理想。某日在上英语课时,任课老师让其到黑板上回答问题,该生表现不佳,便被英语老师批评了一番。结果该生在第八节下课后未经批准而离校。自修时间给同学发过一条短信,称自己只是去透透气。班主任知道此事后给其打电话,发现手机关机,派学生回宿舍找也未找到。该生第二天才回校上课,经查问,得知其在网吧泡了一个通宵。
以上的事例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笔者发现近几年来,每年均有一至二例此类情况出现。
案例一的分析:
(一)黄某出走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入学动机,据他的父亲反映,黄某初中时学习成绩比较好,本有希望以正式录取的形式就读本校,结果在中考时发挥失利,差几分没有上线,因此只好以择校的形式就读;因此,其心理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其次是喜欢阅读,尤其是喜欢阅读近年一些新锐作家的作品。语文老师发现,他的写作风格常模仿韩寒,写作内容多涉及一些社会阴暗面,发泄一些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平时与身为初中物理教师的父亲沟通、交流较少,对父亲的引导常常是置之不理,并且对于父亲给他选择的这所高中也不是特别想上。鉴于以上两个原因,他决定中途辍学,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这件事给家长带来的反思是什么?首先是应尊重孩子的选择。求学道路上,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事事包办。虽然孩子所到的学校是重点学校,但孩子的意愿最为重要的。孩子只有在感到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效果才会更理想。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此时的需要是什么,疑惑是什么,家长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再次是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
(三)这件事给学校带来的思考是什么?首先是学校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因为本校是一个寄宿学校,不论是周末还是平时上课,學生不能随便离开学校。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这方面正积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一是在学校装监管设备,准确掌握每位学生的出入校门时间。其次是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加强联系,要求班主任一天24小时开机,并且要向全班学生公布手机号码,以便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案例二、三的分析:
梁某、曾某出走的原因:
1.梁某离乡求学,对新的环境不适应,有孤独感,只有在网上寻找情感寄托。
2.曾某的家人长期从事农活,和孩子几乎没有交流,曾某常常感到缺乏家庭的温暖,因此性格也变得孤僻。
这件事给家庭和学校带来的反思:
做家长的,无论如何都要给远在外地求学的孩子以关怀,要多考虑诸如在高度的紧张的学习下如何给孩子以疏导等问题;而学校一方,应多关注一些来自外地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有的是第一次远离家门,难免产生孤独感,因此给予其具体的指导教育、帮助其树立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德育教育策略
1.有针对性地的开设一些专题讲座。有些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从原来初中班级里的佼佼者,一变成为高中班级里的成绩中下者,容易极易出现心理落差;另有一部分学生是以择校的形式进来的,容易感到自卑。针对这些情况,应对学生开设指导讲座,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从初中升入高中过渡阶段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包括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更新、人际交往的调整等,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和生活。
2.学校的任课教师开展“手拉手”活动。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多关注、多提醒,通过关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积极向上地去学习和生活。
3.家校联合。建立家长管理委员会,让家长多与学校联系。学校多给家长展开一些培训,加强教育的互动。学校与家长加强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
4.给学生开设一些心理学的课程。让学生懂得自己的心理问题。重点高中的学生难免有心理压力,学校可建立心理工作室,让专业的心理教师给予学生帮助。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学生离家出走事件
广西兴业籍学生黄某,男,17岁,系本校(本校为寄宿制学校)高二年级学生,以择校的形式到本校就读,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喜欢阅读韩寒的作品,和写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文章。2010年6月的某个星期天,该学生威胁同宿舍的几位学生帮搬行李至火车站,并不许他们报告其他同学和班主任,就此悄无声息乘上开往北京的火车。他身上除了火车票的钱,仅有9元钱和一把吉它(用来弹唱挣钱),独自离家出走。此事披露后,在学校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学校老师、家人都出动寻找,还发动在北京的学生、朋友帮忙留意。三个月后,该生方才返回学校。
案例二:学生离校外出事件
广西容县籍学生梁某,女,16岁,系本校高一年级学生,以择校的形式到本校就读。该生平时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中等偏下。2009年9月的某个周末,一个人独自去买开往江苏的火车票,去会见网友,无一人知道她的去向。后经班主任多方询问及查找,才确定其去向。十几天后,该生方从江苏坐车返回。
案例三:学生夜不归宿事件
广西兴业籍学生曾某,男,17岁,系本校高三年级学生,以正式录取的形式到本校就读。该生平时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学习成绩不理想。某日在上英语课时,任课老师让其到黑板上回答问题,该生表现不佳,便被英语老师批评了一番。结果该生在第八节下课后未经批准而离校。自修时间给同学发过一条短信,称自己只是去透透气。班主任知道此事后给其打电话,发现手机关机,派学生回宿舍找也未找到。该生第二天才回校上课,经查问,得知其在网吧泡了一个通宵。
以上的事例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笔者发现近几年来,每年均有一至二例此类情况出现。
案例一的分析:
(一)黄某出走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入学动机,据他的父亲反映,黄某初中时学习成绩比较好,本有希望以正式录取的形式就读本校,结果在中考时发挥失利,差几分没有上线,因此只好以择校的形式就读;因此,其心理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其次是喜欢阅读,尤其是喜欢阅读近年一些新锐作家的作品。语文老师发现,他的写作风格常模仿韩寒,写作内容多涉及一些社会阴暗面,发泄一些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平时与身为初中物理教师的父亲沟通、交流较少,对父亲的引导常常是置之不理,并且对于父亲给他选择的这所高中也不是特别想上。鉴于以上两个原因,他决定中途辍学,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这件事给家长带来的反思是什么?首先是应尊重孩子的选择。求学道路上,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事事包办。虽然孩子所到的学校是重点学校,但孩子的意愿最为重要的。孩子只有在感到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效果才会更理想。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此时的需要是什么,疑惑是什么,家长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再次是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
(三)这件事给学校带来的思考是什么?首先是学校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因为本校是一个寄宿学校,不论是周末还是平时上课,學生不能随便离开学校。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这方面正积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一是在学校装监管设备,准确掌握每位学生的出入校门时间。其次是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加强联系,要求班主任一天24小时开机,并且要向全班学生公布手机号码,以便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案例二、三的分析:
梁某、曾某出走的原因:
1.梁某离乡求学,对新的环境不适应,有孤独感,只有在网上寻找情感寄托。
2.曾某的家人长期从事农活,和孩子几乎没有交流,曾某常常感到缺乏家庭的温暖,因此性格也变得孤僻。
这件事给家庭和学校带来的反思:
做家长的,无论如何都要给远在外地求学的孩子以关怀,要多考虑诸如在高度的紧张的学习下如何给孩子以疏导等问题;而学校一方,应多关注一些来自外地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有的是第一次远离家门,难免产生孤独感,因此给予其具体的指导教育、帮助其树立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德育教育策略
1.有针对性地的开设一些专题讲座。有些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从原来初中班级里的佼佼者,一变成为高中班级里的成绩中下者,容易极易出现心理落差;另有一部分学生是以择校的形式进来的,容易感到自卑。针对这些情况,应对学生开设指导讲座,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从初中升入高中过渡阶段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包括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更新、人际交往的调整等,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和生活。
2.学校的任课教师开展“手拉手”活动。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多关注、多提醒,通过关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积极向上地去学习和生活。
3.家校联合。建立家长管理委员会,让家长多与学校联系。学校多给家长展开一些培训,加强教育的互动。学校与家长加强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
4.给学生开设一些心理学的课程。让学生懂得自己的心理问题。重点高中的学生难免有心理压力,学校可建立心理工作室,让专业的心理教师给予学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