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公路工程中,水泥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的实际意义,检测的技巧。
【关键词】水泥检测技巧
引言
水泥虽然是公路工程使用的大宗原材料,却不是试验室检测的重点。因为在国家大力调整产能过剩的形式下,厂商的实力都很强,不合格的水泥产品几乎不见;并且,如何做检测,试验规程中有详细的步骤。既如此,为何还要撰文探讨水泥的检测?
原因有三:
其一,水泥的检测专业性强,依惯例需要由专人负责,不经过长期的磨練,难以胜任。历年来,质量监督部门都把沥青和水泥的检测作为比对试验项目来实施,以此来考核试验室的技术水平。
其二,具体到某个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中会同时用到多个品种、多个强度级别的水泥,客观上要求迅速对水泥性能做出判断。蹩脚的检测员对试验规程生搬硬套,不知变通,效率低下。
其三,限于人员的知识结构,对各项指标的用途认识不清,不能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区分检测项目的重点,劳而少功。
笔者在深入把握水泥检测试验规程的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反复地实践印证,探索出一些技巧,供同行参考。
一、凝结时间
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依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第3.2.2款:所用的水泥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应大于6h且小于10h。这里对水泥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凝结时间不会这么长。水泥厂商能够提供少量满足要求的样品,无法大量生产用于工程建设。这是因为,在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中,对凝结时间要求很宽泛,除硅酸盐水泥凝结时间更短外,其它品种的通用硅酸盐水泥只要求初凝时间大于45min,终凝时间小于10h。
所以,《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中对水泥的高要求,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真正用到工程上的水泥,如果初凝时间大于2.5h,终凝时间大于5h,已经非常不错了。
试验步骤分三步:测定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初凝时间,测定终凝时间。难点普遍认为是在如何测定标准稠度用水量上,这一过程太累人。需要拌制水泥净浆,装模,放到维卡仪上做试杆沉入试验,然后看出水加多了,清洗干净,减少水量,重新拌制净浆,装模,放到维卡仪上做试杆沉入试验……如此反复,常需要5~7次重复过程才能完成,耗时3~4h。几轮折腾下来,烦躁情绪油然而生。朋友们会想,要是有轻松方便、饶有趣味的办法,该多好呀!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试验规程。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2011)第7.2款,水泥净浆的拌制:“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搅拌叶片先用湿布擦过,将拌和水倒入搅拌锅内,然后将500克水泥加入水中。”可见,拌和水是一次性加入的。再看第7.3款,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步骤:“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突然放松试杆,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6mm±1mm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
从上述定义可见,所谓标准稠度净浆,只是水泥浆所处的一种特定粘稠状态。在该状态下,试杆克服阻力,恰好沉入到距底板5~7mm的位置时停止;要是水泥浆稀了,试杆受到的阻力很小,沉入到距底板小于5mm方停止;要是水泥浆干了,试杆受到阻力过大,沉入到距底板超出7mm的位置就已经停止。
搞清了标准稠度的实质,对它的操作过程就可以灵活处置了。规程中拌和水是在开动搅拌机前一次性加入,现在将其调整为大部分水在搅拌前加入,在搅拌过程中持续观测水泥浆,分多次补充少量水,直到浆体达到理想的粘稠状态时,停止补水。加入的所有水量的和,就是标准稠度用水量。这样一来,只要经过1~2次试拌,水泥浆就能达到试验要求的粘稠状态。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2011)对原2001年版本进行了修改,将“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净浆。”改为“拌和结束后,立即取适量水泥浆一次性将其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宽约25mm的直边刀轻轻拍打超出试模部分的浆体5次以排除浆体中的孔隙,锯掉多余净浆。”
操作手法有改变,目的未变,无非为了使水泥浆体密实,排除孔隙。笔者以为,采用新规程的“用宽约25mm的直边刀轻轻拍打超出试模部分的浆体5次”,水泥浆会粘附在直边刀上,不好处置,更难达到试验的时间限制条件“整个操作过程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而原2001年版本“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
二、安定性
《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第9.4.2款,安定性不合格,可判定水泥不合格。此前的版本中,安定性占据最高地位,该项指标不合格,可判定水泥为废品。修订以后,取消了废品的规定,对该指标的认识更加客观合理。
安定性是通过标准稠度水泥净浆在雷氏夹中沸煮后,测量它的体积膨胀程度来体现。对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这种材料,由于掺加的水泥很少,通常为混合料总质量的3%~4%,含水量6%~8%。这时水泥粘附在砂石表面,不能以浆体形式存在,那么安定性指标在这里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有些工程技术人员不清楚这一点,在水稳基层发生干缩裂缝时,将水泥的安定性作为原因之一进行分析,这是明显的误解。
三、强度
水泥的强度不是单一水泥浆的强度,而是水泥与一定比例的标准砂拌制成的胶砂试件的强度。它包括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件有3d龄期的和28d龄期的。3d龄期试件的指标要求低,实测值会远远高于标准值,28d龄期强度富余量不大。
同一组试模成型的3条试体,放到试验机上加荷,测得的数值离散性很大。《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 17671—1999)第8.1款:二个龄期以上的试体,在编号时应将同一试模中的三条试体分在二个以上龄期内。如此,数值的离散性势必更大。无论试件制作过程多么精细,都无法减小数值的离散,使检测结果客观准确。对此,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加大试件数量,28d龄期的试件至少成型两组,参照分析。 不同的试验人员制作试件虽然手法不同,实践中并不影响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有决定性影响的是试件的养护环节。胶砂试件的养护,要求连模一起在湿气中养护24h,然后脱模在水中养护至强度试验。现今试验室都配置豪华的水泥标准养护箱,养护条件不是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脱模的时间点。脱模一旦迟了,强度增长不上去,数值畸小。
四、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与细度是同一类指标,都用来反映水泥的粗细程度。该项指标作用不明确,因为尚无统计数据表明水泥是加工的粗了好,还是细了好。有人提出,水泥越细,耗水量越大,反应产生的水化热越多,凝结硬化速度越快。听起来似乎有点儿道理,然而只是主观臆测,没有科研数据做支撑。
所以该指标对工程不具备指导意义,日常检验也就不必做这一项。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第7.3.4款,将其作为选择性指标,只起参照作用,不作为判断水泥质量的依据,殆为此尔。
如果要检测,步骤会很长,每一步又必须格外精细,因此它经常被用于考核试验室技术能力,作为关键的比对试验项目开展。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勃氏法》(GB/T 8074—2008)第5.10款:试验室条件,相对湿度不大于50%。水泥的其它试验项目均要求相对湿度大于50%,这样一来,比表面积试验就无法在水泥检测室完成,去另找空间吧,又很不方便。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比表面积要求较低的环境湿度,只是防止水泥长时间存放,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影响检测精度。我们只要不拖延,试验过程不超过半天,湿度就算是80%也无妨。
五、结束语
为了达到快速检验、轻松工作的目的,笔者对试验规程中的操作步骤、试验条件均作了一定调整,因此常常引起争议。
从工作中总结经验,用更快捷、更优秀的办法解决问题,岂非美事?然而,蹩脚的检测员,总会对着书,“你没有依规程,规程上是这样讲的,规程是有道理的……”嗬,如果说一本规程能解决试验的所有问题,那么读大学、读研究生豈不无用,小学文化足矣呀!
表面上看,此人工作教条;究其根源,其实是人的知识的匮乏。当兵出身,没有专业背景,能顾此失彼地完成一项试验已属不易,哪还有能力去做变通?
这正是检测行业最棘手的问题,鱼龙混杂,受过正规教育、懂工程技术的青年被分配到施工技术员岗位,而颇具专业性质的检测工作总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在干。在人社部大力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降低就业门槛的大背景下,这种状况还将恶化,余诚忧之。
作者简介:
王凯(1977-),男,汉族,工程师,专科毕业,吉林大安人,研究方向为公路工程施工过程。
中图分类号:U416.03 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水泥检测技巧
引言
水泥虽然是公路工程使用的大宗原材料,却不是试验室检测的重点。因为在国家大力调整产能过剩的形式下,厂商的实力都很强,不合格的水泥产品几乎不见;并且,如何做检测,试验规程中有详细的步骤。既如此,为何还要撰文探讨水泥的检测?
原因有三:
其一,水泥的检测专业性强,依惯例需要由专人负责,不经过长期的磨練,难以胜任。历年来,质量监督部门都把沥青和水泥的检测作为比对试验项目来实施,以此来考核试验室的技术水平。
其二,具体到某个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中会同时用到多个品种、多个强度级别的水泥,客观上要求迅速对水泥性能做出判断。蹩脚的检测员对试验规程生搬硬套,不知变通,效率低下。
其三,限于人员的知识结构,对各项指标的用途认识不清,不能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区分检测项目的重点,劳而少功。
笔者在深入把握水泥检测试验规程的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反复地实践印证,探索出一些技巧,供同行参考。
一、凝结时间
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依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第3.2.2款:所用的水泥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应大于6h且小于10h。这里对水泥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凝结时间不会这么长。水泥厂商能够提供少量满足要求的样品,无法大量生产用于工程建设。这是因为,在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中,对凝结时间要求很宽泛,除硅酸盐水泥凝结时间更短外,其它品种的通用硅酸盐水泥只要求初凝时间大于45min,终凝时间小于10h。
所以,《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中对水泥的高要求,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真正用到工程上的水泥,如果初凝时间大于2.5h,终凝时间大于5h,已经非常不错了。
试验步骤分三步:测定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初凝时间,测定终凝时间。难点普遍认为是在如何测定标准稠度用水量上,这一过程太累人。需要拌制水泥净浆,装模,放到维卡仪上做试杆沉入试验,然后看出水加多了,清洗干净,减少水量,重新拌制净浆,装模,放到维卡仪上做试杆沉入试验……如此反复,常需要5~7次重复过程才能完成,耗时3~4h。几轮折腾下来,烦躁情绪油然而生。朋友们会想,要是有轻松方便、饶有趣味的办法,该多好呀!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试验规程。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2011)第7.2款,水泥净浆的拌制:“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搅拌叶片先用湿布擦过,将拌和水倒入搅拌锅内,然后将500克水泥加入水中。”可见,拌和水是一次性加入的。再看第7.3款,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步骤:“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突然放松试杆,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6mm±1mm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
从上述定义可见,所谓标准稠度净浆,只是水泥浆所处的一种特定粘稠状态。在该状态下,试杆克服阻力,恰好沉入到距底板5~7mm的位置时停止;要是水泥浆稀了,试杆受到的阻力很小,沉入到距底板小于5mm方停止;要是水泥浆干了,试杆受到阻力过大,沉入到距底板超出7mm的位置就已经停止。
搞清了标准稠度的实质,对它的操作过程就可以灵活处置了。规程中拌和水是在开动搅拌机前一次性加入,现在将其调整为大部分水在搅拌前加入,在搅拌过程中持续观测水泥浆,分多次补充少量水,直到浆体达到理想的粘稠状态时,停止补水。加入的所有水量的和,就是标准稠度用水量。这样一来,只要经过1~2次试拌,水泥浆就能达到试验要求的粘稠状态。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2011)对原2001年版本进行了修改,将“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净浆。”改为“拌和结束后,立即取适量水泥浆一次性将其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宽约25mm的直边刀轻轻拍打超出试模部分的浆体5次以排除浆体中的孔隙,锯掉多余净浆。”
操作手法有改变,目的未变,无非为了使水泥浆体密实,排除孔隙。笔者以为,采用新规程的“用宽约25mm的直边刀轻轻拍打超出试模部分的浆体5次”,水泥浆会粘附在直边刀上,不好处置,更难达到试验的时间限制条件“整个操作过程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而原2001年版本“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
二、安定性
《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第9.4.2款,安定性不合格,可判定水泥不合格。此前的版本中,安定性占据最高地位,该项指标不合格,可判定水泥为废品。修订以后,取消了废品的规定,对该指标的认识更加客观合理。
安定性是通过标准稠度水泥净浆在雷氏夹中沸煮后,测量它的体积膨胀程度来体现。对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这种材料,由于掺加的水泥很少,通常为混合料总质量的3%~4%,含水量6%~8%。这时水泥粘附在砂石表面,不能以浆体形式存在,那么安定性指标在这里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有些工程技术人员不清楚这一点,在水稳基层发生干缩裂缝时,将水泥的安定性作为原因之一进行分析,这是明显的误解。
三、强度
水泥的强度不是单一水泥浆的强度,而是水泥与一定比例的标准砂拌制成的胶砂试件的强度。它包括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件有3d龄期的和28d龄期的。3d龄期试件的指标要求低,实测值会远远高于标准值,28d龄期强度富余量不大。
同一组试模成型的3条试体,放到试验机上加荷,测得的数值离散性很大。《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 17671—1999)第8.1款:二个龄期以上的试体,在编号时应将同一试模中的三条试体分在二个以上龄期内。如此,数值的离散性势必更大。无论试件制作过程多么精细,都无法减小数值的离散,使检测结果客观准确。对此,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加大试件数量,28d龄期的试件至少成型两组,参照分析。 不同的试验人员制作试件虽然手法不同,实践中并不影响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有决定性影响的是试件的养护环节。胶砂试件的养护,要求连模一起在湿气中养护24h,然后脱模在水中养护至强度试验。现今试验室都配置豪华的水泥标准养护箱,养护条件不是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脱模的时间点。脱模一旦迟了,强度增长不上去,数值畸小。
四、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与细度是同一类指标,都用来反映水泥的粗细程度。该项指标作用不明确,因为尚无统计数据表明水泥是加工的粗了好,还是细了好。有人提出,水泥越细,耗水量越大,反应产生的水化热越多,凝结硬化速度越快。听起来似乎有点儿道理,然而只是主观臆测,没有科研数据做支撑。
所以该指标对工程不具备指导意义,日常检验也就不必做这一项。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第7.3.4款,将其作为选择性指标,只起参照作用,不作为判断水泥质量的依据,殆为此尔。
如果要检测,步骤会很长,每一步又必须格外精细,因此它经常被用于考核试验室技术能力,作为关键的比对试验项目开展。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勃氏法》(GB/T 8074—2008)第5.10款:试验室条件,相对湿度不大于50%。水泥的其它试验项目均要求相对湿度大于50%,这样一来,比表面积试验就无法在水泥检测室完成,去另找空间吧,又很不方便。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比表面积要求较低的环境湿度,只是防止水泥长时间存放,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影响检测精度。我们只要不拖延,试验过程不超过半天,湿度就算是80%也无妨。
五、结束语
为了达到快速检验、轻松工作的目的,笔者对试验规程中的操作步骤、试验条件均作了一定调整,因此常常引起争议。
从工作中总结经验,用更快捷、更优秀的办法解决问题,岂非美事?然而,蹩脚的检测员,总会对着书,“你没有依规程,规程上是这样讲的,规程是有道理的……”嗬,如果说一本规程能解决试验的所有问题,那么读大学、读研究生豈不无用,小学文化足矣呀!
表面上看,此人工作教条;究其根源,其实是人的知识的匮乏。当兵出身,没有专业背景,能顾此失彼地完成一项试验已属不易,哪还有能力去做变通?
这正是检测行业最棘手的问题,鱼龙混杂,受过正规教育、懂工程技术的青年被分配到施工技术员岗位,而颇具专业性质的检测工作总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在干。在人社部大力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降低就业门槛的大背景下,这种状况还将恶化,余诚忧之。
作者简介:
王凯(1977-),男,汉族,工程师,专科毕业,吉林大安人,研究方向为公路工程施工过程。
中图分类号:U416.0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