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分析学生产生审题障碍的原因,寻找对策,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开启思维之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How to Develop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study mathematics moderation
Fan Gui-qin
【Abstract】In mathematics learning process of moder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hroughout the whole learning process link. It is the basi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and the pilot, is a comprehensive access to information, the ability to process information, it requires a certain knowledge base, relying on the cognitive level, but also needs to have a good habit of reading problems, ways of thinking in order to ensure effective . And get this ability is not easy, and it needs to have a learning, accumulation, reflection, consolidate, develop a long-term process. Therefore, in the analysi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students to produce moderation attention disorder causes find countermeasures, students examine the topic for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problem-solving ability, open the door thinking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Pupils; Moderation capabilities; Training Strategy
审题,即看清题目、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过程是挖掘、整合信息的过程,是对问题所含信息的提取、组合、加工和表达的过程。只有通过细心、认真的观察,抓住关键的信息,方能认识问题的本质,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因此,要减少错误解题现象的发生,就必须讲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小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在考试或作业中出现因审题错误而失分的现象。学生审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粗枝大叶。审题习惯不良的学生在拿到题后往往马上下笔,而未能仔细地读题,分析题意,解题存在着盲目性,这是最普遍的现象。二是定势思维。到了小学中段,学生已经接触的题目较多,特别在专题练习时往往会出现一种类型题目反复训练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对题目形成了“定势思维”,学生很容易放松警惕,致使出现错误解题。三是手忙脚乱。在解决问题中,特别是题目数据较大、篇幅较长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就觉得眼前一花,手忙脚乱,抓不住关键词句,就无从下手。四是概念模糊。死记硬背对小学生来说比理解要简单得多。现在教材的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表面上学生是理解了,但实际上往往出现概念不清导致审题偏差的现象,致使发生错误解题。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此类教学思想。
1. 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读题是初步了解题意、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开始。读题时要培养学生反复读、仔细读、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把题目读顺。通过读题,学生能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总括的了解。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这样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仔细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在读题的过程中可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像“——”、“?”和“△”等都可以标出题目条件、问题,提醒自己注意。让学生圈圈画画后,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题意,正确解答此类题目了。学生只有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2. 培养学生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习惯。线段图具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直观性强,可以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分清数量关系,理清思路,把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讲图,或根据线段图编应用题等。 3. 培养学生说题的习惯。说题就是指复述题意。复述题意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审题中,不管学生的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题的习惯,使他们想说、会说、敢说。通过说,学生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争论探讨,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三、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引导学生会读题、审题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比教会他们无数的数学知识更加有长远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策略。
1 动口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养成审题习惯,遏制不好的毛病,要求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读通。一是解决音义,读通。小学生识字量少,老师要带领学生认读,对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二是认真仔细,读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手指读、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2 抓住关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像“--”、“△△”等都可以找出题目条件、问题,提醒自己注意,使其参与认知活动。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时,让学生圈出重点字“比、多”,判断哪个多、哪个少,到底是求较大的数,还是求较小的数。只有学生在审题中抓住关键,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3 注重复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用自己通俗的语言复述题意,再让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题意,并利用再造想象,把题目内容鲜明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如“小明家养了55只鸡,3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如果让学生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5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3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4 利用动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直观教学或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比较分析,为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思维有“据”可依。一是“摆”。根据算式摆学具,再根据摆的学具说算式。例如,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先要求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理解“同样多”、“谁和谁比”、“多”、“少”等概念,从而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二是“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时理清关系、明晰思路,把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是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
5 对比推敲,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思维得到锻炼,以此来帮助学生辨别真伪,正确认识题目的本质,把握题目关键,引导学生在一团迷雾中理出主线,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
【关键词】小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How to Develop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study mathematics moderation
Fan Gui-qin
【Abstract】In mathematics learning process of moder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hroughout the whole learning process link. It is the basi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and the pilot, is a comprehensive access to information, the ability to process information, it requires a certain knowledge base, relying on the cognitive level, but also needs to have a good habit of reading problems, ways of thinking in order to ensure effective . And get this ability is not easy, and it needs to have a learning, accumulation, reflection, consolidate, develop a long-term process. Therefore, in the analysi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students to produce moderation attention disorder causes find countermeasures, students examine the topic for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problem-solving ability, open the door thinking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Pupils; Moderation capabilities; Training Strategy
审题,即看清题目、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过程是挖掘、整合信息的过程,是对问题所含信息的提取、组合、加工和表达的过程。只有通过细心、认真的观察,抓住关键的信息,方能认识问题的本质,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因此,要减少错误解题现象的发生,就必须讲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小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在考试或作业中出现因审题错误而失分的现象。学生审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粗枝大叶。审题习惯不良的学生在拿到题后往往马上下笔,而未能仔细地读题,分析题意,解题存在着盲目性,这是最普遍的现象。二是定势思维。到了小学中段,学生已经接触的题目较多,特别在专题练习时往往会出现一种类型题目反复训练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对题目形成了“定势思维”,学生很容易放松警惕,致使出现错误解题。三是手忙脚乱。在解决问题中,特别是题目数据较大、篇幅较长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就觉得眼前一花,手忙脚乱,抓不住关键词句,就无从下手。四是概念模糊。死记硬背对小学生来说比理解要简单得多。现在教材的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表面上学生是理解了,但实际上往往出现概念不清导致审题偏差的现象,致使发生错误解题。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此类教学思想。
1. 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读题是初步了解题意、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开始。读题时要培养学生反复读、仔细读、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把题目读顺。通过读题,学生能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总括的了解。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这样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仔细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在读题的过程中可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像“——”、“?”和“△”等都可以标出题目条件、问题,提醒自己注意。让学生圈圈画画后,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题意,正确解答此类题目了。学生只有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2. 培养学生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习惯。线段图具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直观性强,可以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分清数量关系,理清思路,把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讲图,或根据线段图编应用题等。 3. 培养学生说题的习惯。说题就是指复述题意。复述题意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审题中,不管学生的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题的习惯,使他们想说、会说、敢说。通过说,学生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争论探讨,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三、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引导学生会读题、审题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比教会他们无数的数学知识更加有长远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策略。
1 动口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养成审题习惯,遏制不好的毛病,要求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读通。一是解决音义,读通。小学生识字量少,老师要带领学生认读,对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二是认真仔细,读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手指读、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2 抓住关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像“--”、“△△”等都可以找出题目条件、问题,提醒自己注意,使其参与认知活动。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时,让学生圈出重点字“比、多”,判断哪个多、哪个少,到底是求较大的数,还是求较小的数。只有学生在审题中抓住关键,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3 注重复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用自己通俗的语言复述题意,再让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题意,并利用再造想象,把题目内容鲜明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如“小明家养了55只鸡,3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如果让学生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5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3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4 利用动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直观教学或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比较分析,为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思维有“据”可依。一是“摆”。根据算式摆学具,再根据摆的学具说算式。例如,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先要求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理解“同样多”、“谁和谁比”、“多”、“少”等概念,从而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二是“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时理清关系、明晰思路,把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是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
5 对比推敲,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思维得到锻炼,以此来帮助学生辨别真伪,正确认识题目的本质,把握题目关键,引导学生在一团迷雾中理出主线,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