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日读到一篇文章《农村教师话支教》,在文中,农村教师肯定了支教给偏远的农村学校带来的益处。但也提到,由于支教时间短等种种原因,支教教师对支教学校无法产生长久的影响,支教教师走后不久,许多偏远学校又恢复了原样。部分支教教师到当地学校后,把自己当成了特殊人物,有的为自己谋求特殊的生活待遇,使当地学校本就严重匮乏的办公经费雪上加霜;有的把自己当成挂职锻炼,像高高在上的领导,行事特殊,影响极坏;还有的只在上课时才去支教学校,上完课走人,支教工作不深入、不扎实。
农村教师谈到的这些问题让我这个曾经支过教的城镇教师有点汗颜。作为支教教师,我曾亲眼目睹这种种现象,也经历过其中的种种无奈。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支教教师两头忙现象严重
如我区规定,区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都要轮流支教。支教任务一下达,校长就犯了愁,不是愁无人愿去,而是愁谁来接替支教教师的工作。学校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大多在学校承担重要的工作,要么已经走上领导岗位,要么就是学科骨干教师,承担着课题研究、引导学科教研的重任。支教教师一走,学校的工作就要受到影响。如某校已经近6年没有来新教师,教师平均周课时量达到18节,师资已经相当紧张。于是校长就不得不要求支教教师在支教的同时不能耽误本校的工作。毕竟支教是短期行为,耽误被支教学校的事情也就成了支教教师无可奈何的选择。
2.部分教育管理部门对支教工作认识不足
部分教育管理部门把支教工作当做政治任务来安排,只是在每学年开学时召开支教会议,布置支教工作,联系支教对口学校,此后,在对支教教师工作的实效性进行跟踪评价,及时了解支教效果等方面均缺乏具体的措施。使支教工作成为支教教师的个人行为,教师凭着个人的责任心去工作,其效果有好有坏也就不言而喻了。
3.支教活动形式单一
现在的支教往往采取支教教师到对口学校上课这一形式进行。支教教师上课期间给学生带来了变化,但对所在学校的影响却不够充分。农村学校的教师任课较多,他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天天听课。即使是听了课,如果没人说课、评课,受自身水平的限制,教师的收获也不能达到最大值。支教教师往往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能手,而且有较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这些都需要通过恰当的活动形式来传达。
4.农村偏远学校对支教教师期望值过高
任何活动如果只有外因推进,缺乏内因的主动追求,就注定不会长久。有些农村学校以为支教教师能解决本校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于是只是被动地等待输入。被支教学校的管理层缺乏借支教推动自己学校内部发展的规划,没有借助支教的有利时机激发本校教师的发展需求,及时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这样导致有外来支教时掀起一点“涟漪”,支教教师走后立刻恢复平静。
如何让支教教师充分发挥作用,使支教工作扎实有效地在农村教育中生根发芽,实现国家提出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呢?
1.要在构建支教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
(1)建立科学的经费保障体系。各地政府大多对支教教师采取经济奖励政策,那么,这部分经费如何保障,由谁来出?如果是由支教教师所在学校出,又如何保障该学校有这样的积极性?如果由政府出,谁来监督?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对支教教师所在学校的评价激励机制,保障学校支持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对支教教师的科学评价体系。
2.要在探索支教活动体系上下工夫
现阶段的支教形式,仅仅是教师异地上课,当地学校也仅仅把支教教师当做一名普通教师来对待。其实除此以外,还可有其他更有效的支教形式。
(1)导师制。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可以在对口学校带几名教师,每周坚持听课指导,进行理论培训。长期坚持,本地学校就会有一批教师成长起来,成为本校的带头人。
(2)定期举办培训班。如果支教教师能把支教学校的教师定期集合起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教育培训,其效果必将超过单纯的进班上课。
(3)开展校本研究。支教学校要借支教之力充分开展校本研究,主动“造血”,这样才能长久进步。
(编辑 孙金鑫)
农村教师谈到的这些问题让我这个曾经支过教的城镇教师有点汗颜。作为支教教师,我曾亲眼目睹这种种现象,也经历过其中的种种无奈。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支教教师两头忙现象严重
如我区规定,区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都要轮流支教。支教任务一下达,校长就犯了愁,不是愁无人愿去,而是愁谁来接替支教教师的工作。学校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大多在学校承担重要的工作,要么已经走上领导岗位,要么就是学科骨干教师,承担着课题研究、引导学科教研的重任。支教教师一走,学校的工作就要受到影响。如某校已经近6年没有来新教师,教师平均周课时量达到18节,师资已经相当紧张。于是校长就不得不要求支教教师在支教的同时不能耽误本校的工作。毕竟支教是短期行为,耽误被支教学校的事情也就成了支教教师无可奈何的选择。
2.部分教育管理部门对支教工作认识不足
部分教育管理部门把支教工作当做政治任务来安排,只是在每学年开学时召开支教会议,布置支教工作,联系支教对口学校,此后,在对支教教师工作的实效性进行跟踪评价,及时了解支教效果等方面均缺乏具体的措施。使支教工作成为支教教师的个人行为,教师凭着个人的责任心去工作,其效果有好有坏也就不言而喻了。
3.支教活动形式单一
现在的支教往往采取支教教师到对口学校上课这一形式进行。支教教师上课期间给学生带来了变化,但对所在学校的影响却不够充分。农村学校的教师任课较多,他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天天听课。即使是听了课,如果没人说课、评课,受自身水平的限制,教师的收获也不能达到最大值。支教教师往往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能手,而且有较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这些都需要通过恰当的活动形式来传达。
4.农村偏远学校对支教教师期望值过高
任何活动如果只有外因推进,缺乏内因的主动追求,就注定不会长久。有些农村学校以为支教教师能解决本校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于是只是被动地等待输入。被支教学校的管理层缺乏借支教推动自己学校内部发展的规划,没有借助支教的有利时机激发本校教师的发展需求,及时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这样导致有外来支教时掀起一点“涟漪”,支教教师走后立刻恢复平静。
如何让支教教师充分发挥作用,使支教工作扎实有效地在农村教育中生根发芽,实现国家提出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呢?
1.要在构建支教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
(1)建立科学的经费保障体系。各地政府大多对支教教师采取经济奖励政策,那么,这部分经费如何保障,由谁来出?如果是由支教教师所在学校出,又如何保障该学校有这样的积极性?如果由政府出,谁来监督?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对支教教师所在学校的评价激励机制,保障学校支持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对支教教师的科学评价体系。
2.要在探索支教活动体系上下工夫
现阶段的支教形式,仅仅是教师异地上课,当地学校也仅仅把支教教师当做一名普通教师来对待。其实除此以外,还可有其他更有效的支教形式。
(1)导师制。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可以在对口学校带几名教师,每周坚持听课指导,进行理论培训。长期坚持,本地学校就会有一批教师成长起来,成为本校的带头人。
(2)定期举办培训班。如果支教教师能把支教学校的教师定期集合起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教育培训,其效果必将超过单纯的进班上课。
(3)开展校本研究。支教学校要借支教之力充分开展校本研究,主动“造血”,这样才能长久进步。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