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发生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1年间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癌根治术后1、3和5年无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61%、33%和5%.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部位、原发灶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及原发灶切除方式与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Lauren
【机 构】
: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发生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1年间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癌根治术后1、3和5年无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61%、33%和5%.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部位、原发灶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及原发灶切除方式与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Laure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 原发灶大小、Laure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是评价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发生的重要参考因素。
其他文献
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如有因肿瘤引起的狭窄性吞咽困难以及术后胃排空障碍,就容易发生吻合口瘘,造成死亡率的增加。考虑手术后可能5d以上无法进食者,应进行适当的肠外营养支持,支持的目的不是单纯维持术后患者氮平衡,保持患者的瘦体组织(lean body mass),而是为维护脏器、组织和免疫功能,促进脏器组织的修复,加速患者的康复。肠外营养支持的内容在肝、肾功能正常时可考虑标准配方,能量每日15~20kcal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将189例Ⅰ、Ⅱa期乳癌患者前瞻性非随机分为两组:(1)保乳组:92例行乳腺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2)对照组:97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两组术后均给予相同方案的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并进行美容评估.结果 本组178例得到随访,随访率94.2%,中位随访时间为78个月.局部复发:保乳组3例,对照组1例.保乳组3年存活率9
患者女,62岁.因上腹部胀痛伴呕吐2年于2005年5月19日入院.2年前出现上腹部间歇性胀痛,餐后加重.半年前在外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接受远端胃部分切除和胃十二指肠吻合。
患者男,71岁.因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于2005年11月22日入院.ABI(踝肱指数)=0.4,CTA示腹主动脉、双髂动脉、双股腘动脉多发钙化伴狭窄闭塞,腹腔、盆腔未见其他异常。
我们近几年采用乳晕旁切口及乳房后进路对单个或多个乳房良性肿块实施肿块切除或乳腺区段切除手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肝癌的淋巴结转移(lymphatic metastasis LM)相对罕见,但预后极差.黄志强[1]指出:"肝癌手术时,很少做肝外淋巴结清扫…….肝门部淋巴外科尚存在很大的神秘性和挑战性,有许多对立的主张至今仍悬而未决".我们对肝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和治疗作一探讨。
胆石性肠梗阻临床少见,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不同,术前诊断率仅为31%~48%[1].1993年1月至2006年7月,我院共收治7例胆石性肠梗阻,本文通过临床分析,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目的 探讨血液净化在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进行血液净化包括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结果.结果 29例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后行PE治疗(其中5例联合血液灌流),25例患者顺利过渡到肝移植,移植后的25例患者1年存活率为68%.
由黄莛庭教授担任名誉主编,吕云福、邹声泉、詹文华、冷希圣教授主编的《肠梗阻的诊断治疗学》一书,2007年5月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地阐述肠梗阻的大型专业书籍,也是国际上近18年来第一部肠梗阻的大型专业书籍。由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的许多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知名学者与专家共同撰写,全书分36章,136万字。从十二指肠起始部至肛门,从腹前壁至后腹膜,从肠壁至肠
患者,女性,51岁,因发现右乳肿块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发现右乳一小核桃大小肿块,半年来肿块缓慢增大,无疼痛及局部红肿,也无乳头溢液.查体:右乳外上象限近乳晕处可及一肿块,约3.0 cm×2.0 cm,质地中等,边界尚清,活动度可,与表面皮肤无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