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将艺术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从人主观的视角去看世界,万事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即人摒除了自我,从万物的视角看万物。我认为,在境界说上,诗与词可以互通。李白的名作《独坐敬亭山》便是一篇“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相互“对抗”的典型例子。
诗人的思维往往都带有“分裂”的色彩。他们爱将自己分化成无数个体,成为花鸟虫鱼的一部分。于是,花鸟虫鱼便成了诗人的一个个自我,与之共呼吸,同感受。《独坐敬亭山》的开头两句也带有这种色彩,“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觉得万物都在离自己远去,它们“孤”且“闲”,自己一样“孤”且“闲”。正如诗人歌德在《二裂银杏叶》巾所写:“我既是我,又是你和我。”你能说那片云不是李白吗?你能说那飞去的鸟不是李白吗?这便是诗中的“有我之境”。
但如果仅止于此,李白便算不上伟大。他真正的伟大在于对“无我之境”的掌握。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原本是与敬亭山互相对视,一般的詩人到此又将陷入自我“分裂”的怪圈,将敬亭山看成另一个自己。但李白笔锋一转,“只有敬亭山”,不是敬亭山成了另一个李白,而是李白融入了敬亭山,两者统一成一个整体。于是,世界上没有诗人了,没有许多分化的自我了,只有万物所形成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巾,诗人不再用主观去征服、驾驭万物,两者达到了和谐,不分你我。
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地位平等,但我认为后者理应高于前者。诗人写诗的终极关切是什么?不是将万物变成一个个“我”,虽然几乎所有诗人都会经过这条“分裂”之路,但最终还是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认识到人本是自然。正如“情到浓时隋转薄”,不是“情”消失了,而是在这样一个境界里,已无须“情”的介入,无忧无喜,醒醉全无,徘徊于丰富之上,终止于有无之巾,“情”已在另一个层面达到永生。
由“统一”走向“分裂”,那是“感时花溅泪”;
由“分裂”走向“统一”,那是“只有敬亭山”。
佳作点评
关于“我”的认知,心理学上有许多阐释,而本文作者则将对此的认识融入对诗歌的理解和评价中去。他借助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具体阐释了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一诗中因“无我”而来的伟大。作者大胆采用了“王国维认为……但我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底气是建立在对主客观世界的清醒认知的基础之上。
(顾萍)
诗人的思维往往都带有“分裂”的色彩。他们爱将自己分化成无数个体,成为花鸟虫鱼的一部分。于是,花鸟虫鱼便成了诗人的一个个自我,与之共呼吸,同感受。《独坐敬亭山》的开头两句也带有这种色彩,“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觉得万物都在离自己远去,它们“孤”且“闲”,自己一样“孤”且“闲”。正如诗人歌德在《二裂银杏叶》巾所写:“我既是我,又是你和我。”你能说那片云不是李白吗?你能说那飞去的鸟不是李白吗?这便是诗中的“有我之境”。
但如果仅止于此,李白便算不上伟大。他真正的伟大在于对“无我之境”的掌握。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原本是与敬亭山互相对视,一般的詩人到此又将陷入自我“分裂”的怪圈,将敬亭山看成另一个自己。但李白笔锋一转,“只有敬亭山”,不是敬亭山成了另一个李白,而是李白融入了敬亭山,两者统一成一个整体。于是,世界上没有诗人了,没有许多分化的自我了,只有万物所形成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巾,诗人不再用主观去征服、驾驭万物,两者达到了和谐,不分你我。
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地位平等,但我认为后者理应高于前者。诗人写诗的终极关切是什么?不是将万物变成一个个“我”,虽然几乎所有诗人都会经过这条“分裂”之路,但最终还是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认识到人本是自然。正如“情到浓时隋转薄”,不是“情”消失了,而是在这样一个境界里,已无须“情”的介入,无忧无喜,醒醉全无,徘徊于丰富之上,终止于有无之巾,“情”已在另一个层面达到永生。
由“统一”走向“分裂”,那是“感时花溅泪”;
由“分裂”走向“统一”,那是“只有敬亭山”。
佳作点评
关于“我”的认知,心理学上有许多阐释,而本文作者则将对此的认识融入对诗歌的理解和评价中去。他借助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具体阐释了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一诗中因“无我”而来的伟大。作者大胆采用了“王国维认为……但我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底气是建立在对主客观世界的清醒认知的基础之上。
(顾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