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潘懋元教授的博士生培养之道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n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博士生教育
  摘 要:潘懋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他注重博士生培养,严把博士生招生选拔关和培养关。在治学上追求“深入浅出”和“由博返约”。注重营造学术氛围和学术能力的培养,采用学习一研究一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周末学术沙龙和实践经验积累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C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7)05一0143—03
  
  潘懋元教授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开创者,也是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二十多年来,他先后精心培养出数十位博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他在博士生培养中的一些做法和看法作一介绍,以供人文社科学界同行参考借鉴。
  
  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众所周知,招生选才的优劣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很大。潘懋元教授就十分注重对博士生的选拔,他认为博士生的选拔既不同于本科生,也不同于硕士生,在选拔中要慎之又慎,因为博士生的培养是以科研为主,是为了培养某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因此,严格选拔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
  另外,选拔的考生必须对本门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对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探求欲望和献身精神,愿意终生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做贡献。尤其是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有很多难题有待探索,如果没有信心,很可能半途转行。因为古往今来,以学术为志向的仁人志士通常需要有强烈的兴趣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来支撑其探索。他们正是以这种热情,长期专注于所探讨的问题,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
  但在现实中,我国博士生的选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为标准。但高分未必代表具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博士生中创新意识缺乏、学术潜质不足的大有人在。学者丁东在接触了一些文科教师和博士生后,发出如下感叹:“那些与社会进退、文化兴衰、民生忧乐相关的实际问题,他们大多不感兴趣;那些与学科本身发展相关的重要课题,也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他们所热衷的,就是从国外学者那里生搬硬套一些概念,构筑一些故弄玄虚的理论框架。另外,“据一位知名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估计,80%至90%的博士生只将顺利毕业作为学习目标,只有10%至20%的博士生有着较强的创新愿望和能力”。因此,如何选拔优秀的博士生,已成为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二、深入浅出,由博返约
  
  对所选之才的培养,潘懋元教授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法。首先,他认为,对博士生而言,治学上要追求“深入浅出”和“由博返约”。深要深在思想上,深在理论上,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而只有真正深入到了本质,把握了基本规律,才能浅出。很多研究者以把简单的东西讲得深奥难懂为学问高深,在治学上表现为正在深入,但还没有深入到本质,没有把握住最基本的规律,因而也无法浅出。做学问,要做到深入浅出,既有下工夫的问题,也有端正思想的问题。
  先说端正思想。潘懋元教授认为,很多年轻的理论工作者难以深入浅出,往往浅入深出,旁征博引许多高深的理论,以炫耀自己的学问。在他们看来,讲得明白易懂,语不深奥,似乎就没有学问。这使许多人尚未真正深入就自认为学问已经做得很深了,不再进一步努力深入。“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其实最高深的学问,也可以用最简明的语言来表达。所以,只有端正了思想,才能进一步把学问做深透。
  潘懋元教授还认为,除了端正思想外,还要下工夫。要在由约到博的基础上,再由博返约。由约到博是充分占有材料的过程,这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到。而由博返约是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其中蕴藏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这是一个需要高度创造力和艰苦求索的过程。要把材料融会贯通,化为己有,形成自己的见解,同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简明地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做到深入浅出和由博返约。
  在博士生培养方面,潘懋元教授除了从目标和思路上对学生们进行指导外,还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营造学术氛围,以加强博士生学术能力培养。
  
  1.“学习一研究一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法
  在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中,潘懋元教授首创了这一课堂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引导研究生在课堂学习中把学习任务、科研训练和教学实习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方法不仅能使研究生系统地学好课程,而且还使他们深入研究了一个或几个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博士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方法,为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同时,对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成果,不仅要求他们写出书面报告或论文,而且要在课堂上做报告,然后主持课堂讨论,以获得课堂教学的经验。教师的任务是课前指导,课堂引导,最后总结,包括对研究成果和课堂实习的评论。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在1997年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咨询”的成果,于2000年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1年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周末学术沙龙   潘懋元教授创办的周末学术沙龙已有20年的历史了。笔者访谈潘教授时了解到他创办学术沙龙的初衷,即是为扭转“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梅贻琦语)之局面,调和正规课堂教学之正襟危坐与刻板拘谨之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学识、情感以及精神上的全面交流,活跃当时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另一原因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潘懋元教授就读的厦门大学教育学系的一段课外学习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课外学习活动十分活跃,成立了很多学习兴趣小组,其中就有仲尼组、行知组、杜威组和卢梭组。潘教授当时是卢梭组的负责人,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讨论卢梭的《爱弥尔》等著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体会到这种课外学习活动可以纠正旧中国大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弊端:“一日教法偏于呆板。讲堂传授、讲解叙述而外,甚少质疑问难,是灌输知识,而非启发思想。盖由于一班学生人数常嫌过多,而程度智慧,又多不相等,师生之间遂少辩难机会。二日师生关系太疏。三日过重技术之传授,忽略人格之陶冶。”基于以上考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招收高等教育学研究生之时,潘教授创设了一种课外学习制度——周末学术沙龙。每逢周六晚七,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们聚集在潘教授家里,谈学问中的人生,也谈人生中的学问,话题有时事先确定,有时即兴而谈,可以是学术思想上的理性探讨,也可以是生活情感上的轻松交流,大家“各言尔志”,相互切磋琢磨。其问,沙龙虽然经历了规模和影响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可一直不变的宗旨就是以修养为中心,讲求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精 神、态度和方法的熏陶濡染,被学生们誉为“民间思想村落”、“学术生态场”和“精神家园”。潘教授的周末学术沙龙不仅深深吸引着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里的年轻学子,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像日本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有本章教授、大塚丰教授,加拿大学者、国际著名比较教育学家Ruth Hayhoe等国际友人来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访问时,都慕名参加了潘教授的周末学术沙龙。其中,Ruth Ha.Hayhoe还在其所著的《中国著名教育家传》的第五章“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奠基人”中特意提到了参加沙龙的感受。她说:“我入迷地观察着整晚的沙龙,亲眼见识了潘懋元教授的教学风格和对学生的和蔼可亲,而这是以前在相对正式一点的场合中我从未见过的。”此外,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东南晚报》和《厦门大学报》等十余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对潘教授的沙龙进行了专题报道。令人欣喜的是,在潘懋元教授的率先垂范下,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的年轻一代博导们,如刘海峰教授、邬大光教授、谢作栩教授、史秋衡教授等也纷纷开起了自己的周末学术沙龙,且各有各的风格,成为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的一种宝贵的学术传统。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不少研究生毕业后把潘教授周末学术沙龙的好传统带到工作单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实践经验积累
  潘教授注重研究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他告诫学生们:“我的理论研究很得益于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实践经验的积累使我在研究教育理论时,心中有‘实际’;在写文章、做报告时,心中有读者、听众,力求使抽象的理论成为简单、明白、可接受、可操作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从教育实践中发现理论问题,以教育实践检验教育理论的习惯,而不满足于只引用西方的观点和理论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论证自己的理论。”“很多青年理论工作者颇有才气,但如果不联系实际,光说空话,这样的才气是难有生命力的。理论还必须由实践来检验,通过历史分析、比较研究所获得的经验、理论,必须结合当前的实际,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被确认并得到应用,从而体现它们的社会价值。”为此,潘懋元教授积极给学生提供联系实际的机会。近几年来,在为博士生开设“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课程期间,潘教授每年都带全体博士生出去搞调研。如2002年到长沙高校考察,2003年到宁波考察民办高校,2004年到西安考察民办高校,2005年到北京考察民办高校。2005年1O月,潘教授还带领师生十余人前往挪威、丹麦等北欧六国进行院校考察。通过这些实践经验积累,可以让博士生们规避隐藏在象牙塔里可能造成的自我囚禁的危险,走出书斋,面向教育实践,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成就一种新的践行之学,从而为建构中国本土学术新的知识生产平台作出努力。
其他文献
在流体流度属性计算过程中,不同时频分析方法获得的流体流度属性剖面的分辨率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储层预测精度,而在流体流度属性计算过程中岩石物理关键参数又难以求取(如岩石
根据统计,1950年以前加拿大的大部分金属矿床是用常规勘探方法发现的.而在1950年以后,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的作用就越来越大了.现在,要想把矿床的新发现划分为地质的、物
期刊
由于地下介质结构复杂,混合网格二阶精度的9点差分已不能满足频率域声波方程数值模拟的需要。在四阶精度9点差分格式的基础上,推导了四阶精度17点差分格式,并引入非分裂的多
对于各向异性波场模式解耦来说,常规的散度与旋度运算存在明显误差,而理论上精确的偏振投影算子受介质参数和传播方向共同控制,导致相应的模式解耦算法成本难以承受。在前人
近几年裂缝型油气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车排子凸起东翼石炭系发育高角度、高密度的火山岩裂缝储层。首先开展叠前P波反射系数的各向异性理论分析,然后结合工区特点进行裂
随着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挑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更多人的共识,环境权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认可,并写入相应法律文本中。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环境
成都社会科学中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由古代蜀学发展而来,源远流长,一向具有传统的学科优势.20世纪初年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和学科门类的引进,逐渐形成现代
宣传工作是涉及全局的重要工作,新时期搞好宣传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刘少奇同志是我党杰出的政治家、理论家,他对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如何搞好宣传工作都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
近代社会教育作为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教育形态,对城市社会和人的早期现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彩响。它极大地夥响了近代城市民众的思想和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心理态度、价值
[关键词] 补亡诗;赋作;生活感受;民本思想  [摘 要] 《诗经》六首“有义无辞”之作实为“有声无辞”之作,束皙为其所作的《补亡诗》在句式和语言上都更趋近《诗经·小雅》的特色。束皙将自己真切的生活感受融入到诗中,诗作看似拟古,实为写今,从而深化了诗的主旨。诗作中蕴涵的贴近百姓的深切感情与其赋作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体现出作者农厚的民本思想。  [中图分类号] I222.7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