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杜甫是唐代社会转折时期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杜甫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所以,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是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一。杜甫用尖锐的观察力与惊人的写实手腕予以表现,这是其写实手法之二。
【关键词】现实主义 写实 杜甫
现实主义是文学史上两大创作方法之一,它要求作家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写作,强调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它要求从细节、情节、环境到人物外貌与内心的描写,都要符合生活的逻辑。作家思想感情和倾向性应该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画面自然流露出来,而不是作家自己直接说出来。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最早从周代民歌就开始了,至初唐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的“采丽竞繁”,现实主义诗歌才略见起色。大诗人李白虽也写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诗,但他的最大成就和贡献还是在浪漫主义方面。因此,总结并发扬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一历史任务,是由杜甫来完成的。
由于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对普通百姓受苦受难的生活有极其真切的现实体验,又由于他的思想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较大,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因而他对于国家、人民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对现实生活有深邃的洞察力,这种特殊的历史因素与思想基础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素有“诗史”的美誉。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一、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含有泪水和深情
在诗歌创作中,杜甫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又经过自己毕生努力拓宽和加深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和丰富多彩,从而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如《兵车行》从内容上看,此诗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安期间,指控唐王朝的穷兵黩武。诗人从咸阳桥边悲痛欲绝的送行场面开篇,展示了不义战争给人民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图景。接着,安排行人倾诉服役的苦况。“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无休止的服役,一方面是“边庭流血成海水”,一方面是“千村万落生荆杞”。不义战争造成社会凋残,生灵涂炭。诗人最后以悲愤的心情长呼:“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些细节描写,深刻地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在写法上看,这首诗的标题不用《从军行》一类的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一开始摹写送别惨状,是纪事;自“行人但云”以下为征夫的诉苦,为纪言,采用的是一种客观的纪实描写手法。讽刺杨国忠兄妹的《丽人行》亦复如此,全诗以精工细笔描绘了三月上已日杨氏姐妹游春的情景:如实记录了“丽人”的姿态服饰之美和饮食之精,写其富丽奢侈,寓褒贬于铺叙之中。全诗“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诸多重大事件,他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同时,他还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以时事入诗含有泪水和深情,具有运笔如椽,令人为之神动心摇的感染力。这除了他能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着想外,还在于他本人就是这苦命人中的一员,他的命运就是一般人的遭遇,只要真实在将自已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叙述出来,也就成了人民的代言人。
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三别”的三首诗作《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诗人把这一路所闻所见概括、提炼成为三个典型事件和情节。杜甫用他的诗笔做了动荡时代社会的代言人,完全因为他既有“穷年忧黎元”的赤诚心理,又有“世乱遭飘荡”的体验,才能深谙各种人物的心理,将曲折的隐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杜甫诗歌中这种深刻的揭露与大胆的批判,加深了杜甫诗的现实主义深广度,提高了诗歌的社会意义。
二、以叙事手法创立“家事诗”、自传诗,用纪行手法发展纪行诗并用尖锐细密的观察给予如实表现
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不仅体现在他那些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里,也充分表现在他创作的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杜诗里不乏贫贱夫妻,饥寒儿女的生活情景描写,以及思念亲友的情感抒发,开创了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家事诗”的写作。如《羌村三首》这一流传极广的组诗,就是诗人刚到家的几天里与妻子、儿女欢聚情景的艺术写照。特别是第一首,它道出了历经战乱,九死一生,偶然生还的人们共同感受和特定心情,其中写诗人在战乱中离散而重逢时由怪而惊、而悲、而疑的心情刻画细腻,极其感人。此外,像《述怀》《月夜忆舍弟》等诗也一样,在这些以“家事”为题材的诗作里,杜甫将家愁与国愁互为因果,因国恨而使家愁愈显深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一一落到实处。杜甫的诗歌创作,可以说全部是围绕他曲折的生活经历展开的,在其人生旅程每一个重要阶段都写出了回顾性的长篇作品,如《昔游》《遣怀》《宿音》《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马丽山》《提封》这些作品成为回忆自己身经的社会动乱往事的系列诗作。这些回忆性的自传体诗作,“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独具一格,有叙有评。”[3]如果将它们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起来阅读,相当于在读杜甫年谱。就反映个人生活而言,杜诗也是相当写实的,带记事性质的抒情诗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
杜甫的写实本领,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也显得很突出,这主要反映在他的纪行诗里。本来,山水诗与纪行诗在唐代己分属两种不同的题材,而杜甫再使二者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他的纪行诗常以意绪为先,在自然山水的描摹中,还有时代的风云和自己的身影,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与迟暮飘零之感,明显地有别于一般山水诗的流连光景。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开篇两句写近景,三四两句写无景,诗的后四句抒怀,‘官因老病休’,实际上,诗人的官是因为受排挤而‘休’的。虽然有心里不平,但无处诉说,这也正是孤寂、漂泊的原因,真话不能直说,可见诗人用意之良苦,末两句,诗人以天地间一只渺小的沙鸥来自喻,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无依无靠、漂泊不定的感伤情怀,一字一泪,令人不禁掩卷而长叹。”[4]
以纪行写山水始于谢灵运,但在摹山范水中并入身世之感、生事之艰,则属于杜甫的创造。他的纪行诗虽然不乏盛唐诗富于诗情画意的特点,却没有空灵冲淡的韵味,而是更注重写实,对自然的观察极为深细,用字精确传神以求细致地表现某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感受和气氛。杜甫入蜀前后写了大量的纪行诗,除了在诗中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外,还以随物肖形,变化多端的写实手法描绘自然山水,颇多写景入神之作。如《宿府》《宿江边阁》《月》《漫成二首》《后游》等,在诗人笔下的大自然,不论是苍崖碧水,还是芳草斑竹;不论是风霜雪雾,还是雨电云虹,总是与诗人的国家人民之思密切相关。他极大地开拓了山水诗的境界,使其扩充到人世间一切景物都可以表现的范围,并开出了后世各种风格流派的源头。
杜甫的以叙事写法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用纪行方式定山川风物,精确而传神,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歌创作的写实手法,这是杜诗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杜甫的诗歌以反映社会人生为目的,其作品的取材多半是当代的时事和自身的经历,也包括自然景物,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是极丰富、极真实的、极深刻的,而且不乏风趣,这些作品,“或叙事,或感怀,或赠送,或咏物,或题画,或登临,或怀古,都写得沉郁情深,各俱风彩。”[5]他有尖锐细密的观察力,用惊人的写实手法表现所目睹的一切。他的歌唱同老百姓的生活情感很接近,因而真实。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6]元稹的这些评价,杜甫都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无形的艺术世界. www.white-collar.net/wx.
[2]浦起龙.读杜心解.
[3]吴雄.世界巨人传记丛书——杜甫.
[4]王冶主编.杜甫诗集.
[5]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上册.
[6]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
【关键词】现实主义 写实 杜甫
现实主义是文学史上两大创作方法之一,它要求作家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写作,强调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它要求从细节、情节、环境到人物外貌与内心的描写,都要符合生活的逻辑。作家思想感情和倾向性应该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画面自然流露出来,而不是作家自己直接说出来。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最早从周代民歌就开始了,至初唐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的“采丽竞繁”,现实主义诗歌才略见起色。大诗人李白虽也写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诗,但他的最大成就和贡献还是在浪漫主义方面。因此,总结并发扬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一历史任务,是由杜甫来完成的。
由于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对普通百姓受苦受难的生活有极其真切的现实体验,又由于他的思想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较大,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因而他对于国家、人民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对现实生活有深邃的洞察力,这种特殊的历史因素与思想基础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素有“诗史”的美誉。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一、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含有泪水和深情
在诗歌创作中,杜甫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又经过自己毕生努力拓宽和加深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和丰富多彩,从而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如《兵车行》从内容上看,此诗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安期间,指控唐王朝的穷兵黩武。诗人从咸阳桥边悲痛欲绝的送行场面开篇,展示了不义战争给人民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图景。接着,安排行人倾诉服役的苦况。“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无休止的服役,一方面是“边庭流血成海水”,一方面是“千村万落生荆杞”。不义战争造成社会凋残,生灵涂炭。诗人最后以悲愤的心情长呼:“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些细节描写,深刻地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在写法上看,这首诗的标题不用《从军行》一类的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一开始摹写送别惨状,是纪事;自“行人但云”以下为征夫的诉苦,为纪言,采用的是一种客观的纪实描写手法。讽刺杨国忠兄妹的《丽人行》亦复如此,全诗以精工细笔描绘了三月上已日杨氏姐妹游春的情景:如实记录了“丽人”的姿态服饰之美和饮食之精,写其富丽奢侈,寓褒贬于铺叙之中。全诗“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诸多重大事件,他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同时,他还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以时事入诗含有泪水和深情,具有运笔如椽,令人为之神动心摇的感染力。这除了他能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着想外,还在于他本人就是这苦命人中的一员,他的命运就是一般人的遭遇,只要真实在将自已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叙述出来,也就成了人民的代言人。
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三别”的三首诗作《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诗人把这一路所闻所见概括、提炼成为三个典型事件和情节。杜甫用他的诗笔做了动荡时代社会的代言人,完全因为他既有“穷年忧黎元”的赤诚心理,又有“世乱遭飘荡”的体验,才能深谙各种人物的心理,将曲折的隐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杜甫诗歌中这种深刻的揭露与大胆的批判,加深了杜甫诗的现实主义深广度,提高了诗歌的社会意义。
二、以叙事手法创立“家事诗”、自传诗,用纪行手法发展纪行诗并用尖锐细密的观察给予如实表现
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不仅体现在他那些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里,也充分表现在他创作的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杜诗里不乏贫贱夫妻,饥寒儿女的生活情景描写,以及思念亲友的情感抒发,开创了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家事诗”的写作。如《羌村三首》这一流传极广的组诗,就是诗人刚到家的几天里与妻子、儿女欢聚情景的艺术写照。特别是第一首,它道出了历经战乱,九死一生,偶然生还的人们共同感受和特定心情,其中写诗人在战乱中离散而重逢时由怪而惊、而悲、而疑的心情刻画细腻,极其感人。此外,像《述怀》《月夜忆舍弟》等诗也一样,在这些以“家事”为题材的诗作里,杜甫将家愁与国愁互为因果,因国恨而使家愁愈显深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一一落到实处。杜甫的诗歌创作,可以说全部是围绕他曲折的生活经历展开的,在其人生旅程每一个重要阶段都写出了回顾性的长篇作品,如《昔游》《遣怀》《宿音》《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马丽山》《提封》这些作品成为回忆自己身经的社会动乱往事的系列诗作。这些回忆性的自传体诗作,“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独具一格,有叙有评。”[3]如果将它们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起来阅读,相当于在读杜甫年谱。就反映个人生活而言,杜诗也是相当写实的,带记事性质的抒情诗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
杜甫的写实本领,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也显得很突出,这主要反映在他的纪行诗里。本来,山水诗与纪行诗在唐代己分属两种不同的题材,而杜甫再使二者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他的纪行诗常以意绪为先,在自然山水的描摹中,还有时代的风云和自己的身影,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与迟暮飘零之感,明显地有别于一般山水诗的流连光景。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开篇两句写近景,三四两句写无景,诗的后四句抒怀,‘官因老病休’,实际上,诗人的官是因为受排挤而‘休’的。虽然有心里不平,但无处诉说,这也正是孤寂、漂泊的原因,真话不能直说,可见诗人用意之良苦,末两句,诗人以天地间一只渺小的沙鸥来自喻,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无依无靠、漂泊不定的感伤情怀,一字一泪,令人不禁掩卷而长叹。”[4]
以纪行写山水始于谢灵运,但在摹山范水中并入身世之感、生事之艰,则属于杜甫的创造。他的纪行诗虽然不乏盛唐诗富于诗情画意的特点,却没有空灵冲淡的韵味,而是更注重写实,对自然的观察极为深细,用字精确传神以求细致地表现某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感受和气氛。杜甫入蜀前后写了大量的纪行诗,除了在诗中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外,还以随物肖形,变化多端的写实手法描绘自然山水,颇多写景入神之作。如《宿府》《宿江边阁》《月》《漫成二首》《后游》等,在诗人笔下的大自然,不论是苍崖碧水,还是芳草斑竹;不论是风霜雪雾,还是雨电云虹,总是与诗人的国家人民之思密切相关。他极大地开拓了山水诗的境界,使其扩充到人世间一切景物都可以表现的范围,并开出了后世各种风格流派的源头。
杜甫的以叙事写法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用纪行方式定山川风物,精确而传神,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歌创作的写实手法,这是杜诗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杜甫的诗歌以反映社会人生为目的,其作品的取材多半是当代的时事和自身的经历,也包括自然景物,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是极丰富、极真实的、极深刻的,而且不乏风趣,这些作品,“或叙事,或感怀,或赠送,或咏物,或题画,或登临,或怀古,都写得沉郁情深,各俱风彩。”[5]他有尖锐细密的观察力,用惊人的写实手法表现所目睹的一切。他的歌唱同老百姓的生活情感很接近,因而真实。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6]元稹的这些评价,杜甫都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无形的艺术世界. www.white-collar.net/wx.
[2]浦起龙.读杜心解.
[3]吴雄.世界巨人传记丛书——杜甫.
[4]王冶主编.杜甫诗集.
[5]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上册.
[6]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