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体验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 自主尝试,亲历实践,感悟、理解与运用语言,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历程。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体验性学习
《语文新课标》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 激发学生情感,引发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学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现实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解读文本。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资源,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使这外部引起的“触感”转化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动力。
2. 情景再现
现代教学技术为再造情景提供了可能,可以通过制作合成的多媒体课件给人带来强大的感官冲击力,催人动情,促人求知,以实现有效体验。例如在学习媳圆明园的毁灭》的“毁灭”部分时,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影片《火烧圆明园》中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等文字的真正含义,从这些文字中体味到心酸、国耻,激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从而影响和改变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不妨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其生活经验,将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形成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有趣、好奇、实用的问题情境中自我探究,建构学习的内容,感受学习的价值意义。
3. 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选材范围甚广,从时间来说,有现代的、近代的,也有远古年代的;从空间来说,有现实生活中的,也有异国他乡的,从大海、高山到浩渺的宇宙,无不涉及。教材内容中许多篇目并不是小学生阅历中的,与其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要解决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问题。 我们就必须展开心灵的翅膀,利用想象带领学生神而往之。只有使学生有体验,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效。
3.1 读中想象。 “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放电影”,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既是对语言的品味过程,更是深情投注的体验过程。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产生有效体验,解读文本,感悟文本。
3.2 “补” 中想象。 一是可以通过抓住文中的空白点,适时展开补白,使学生产生有效的体验,从而丰满文本。二是可以通过抓住文末的空白点,适时展开补自,使学生产生有效的体验,提高学习质量。
3.3 “话” 中想象。
3.3.1 “话” 即说,描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鼓动学生联想,形成心理体验。例如学习《草原的早晨》 一课时,可以开展“假想旅行”活动, “我们乘北上的列车到草原做一次有趣的旅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火车开啦,呜—— 咔嚓,咔嚓,呜—— 车窗外一片漆黑,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一点?呜—— 咔嚓,咔嚓,呜——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三点,东方就要微露晨曦了??鸣——咔嚓,咔嚓,鸣- - ,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四点,火车已进人辽阔的大草原??啪,啪,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快看呀,草原已从睡梦中醒来? ?”披文人情,使学生由联想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3.2 “话”即对话。教师可以通过抓住教材中的“矛盾点”、“可疑点”,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多元的、深层次的对话,获得体验,获取新知。只有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身处地,展开对话, “亲身”体验,方能悟得“其中真意”。
3.4 “比” 中想象 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抓住“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句中的“放”字与“扔”做比较,即时表演,展开想象,体验心境,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文本的内涵在比较中得以领悟,进而收到“一览众山小”的教学效果。
4. 引领实践活动,升华体验
“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因此,仅仅注重学生个体角色体验、感悟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多项合作、交流活动,来激活语文教学。只有在课堂上积极联系课内课外,积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他们才能有所感、有所悟,直至有所创造。
语文教学中需要各种体验,人生就是一种体验历程。教学中的每一项活动都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去经历、体验而设计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 “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体验到“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体验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验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这,才是我们矢志追求的语文课堂。为了体现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要让全体学生真正走进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沈建 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 ,中国教育学刊 2010.(4)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 方振玉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 小学语文教师 2003 .01
收稿日期:2013-08-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体验性学习
《语文新课标》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 激发学生情感,引发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学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现实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解读文本。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资源,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使这外部引起的“触感”转化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动力。
2. 情景再现
现代教学技术为再造情景提供了可能,可以通过制作合成的多媒体课件给人带来强大的感官冲击力,催人动情,促人求知,以实现有效体验。例如在学习媳圆明园的毁灭》的“毁灭”部分时,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影片《火烧圆明园》中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等文字的真正含义,从这些文字中体味到心酸、国耻,激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从而影响和改变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不妨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其生活经验,将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形成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有趣、好奇、实用的问题情境中自我探究,建构学习的内容,感受学习的价值意义。
3. 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选材范围甚广,从时间来说,有现代的、近代的,也有远古年代的;从空间来说,有现实生活中的,也有异国他乡的,从大海、高山到浩渺的宇宙,无不涉及。教材内容中许多篇目并不是小学生阅历中的,与其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要解决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问题。 我们就必须展开心灵的翅膀,利用想象带领学生神而往之。只有使学生有体验,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效。
3.1 读中想象。 “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放电影”,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既是对语言的品味过程,更是深情投注的体验过程。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产生有效体验,解读文本,感悟文本。
3.2 “补” 中想象。 一是可以通过抓住文中的空白点,适时展开补白,使学生产生有效的体验,从而丰满文本。二是可以通过抓住文末的空白点,适时展开补自,使学生产生有效的体验,提高学习质量。
3.3 “话” 中想象。
3.3.1 “话” 即说,描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鼓动学生联想,形成心理体验。例如学习《草原的早晨》 一课时,可以开展“假想旅行”活动, “我们乘北上的列车到草原做一次有趣的旅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火车开啦,呜—— 咔嚓,咔嚓,呜—— 车窗外一片漆黑,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一点?呜—— 咔嚓,咔嚓,呜——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三点,东方就要微露晨曦了??鸣——咔嚓,咔嚓,鸣- - ,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四点,火车已进人辽阔的大草原??啪,啪,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快看呀,草原已从睡梦中醒来? ?”披文人情,使学生由联想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3.2 “话”即对话。教师可以通过抓住教材中的“矛盾点”、“可疑点”,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多元的、深层次的对话,获得体验,获取新知。只有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身处地,展开对话, “亲身”体验,方能悟得“其中真意”。
3.4 “比” 中想象 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抓住“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句中的“放”字与“扔”做比较,即时表演,展开想象,体验心境,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文本的内涵在比较中得以领悟,进而收到“一览众山小”的教学效果。
4. 引领实践活动,升华体验
“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因此,仅仅注重学生个体角色体验、感悟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多项合作、交流活动,来激活语文教学。只有在课堂上积极联系课内课外,积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他们才能有所感、有所悟,直至有所创造。
语文教学中需要各种体验,人生就是一种体验历程。教学中的每一项活动都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去经历、体验而设计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 “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体验到“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体验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验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这,才是我们矢志追求的语文课堂。为了体现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要让全体学生真正走进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沈建 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 ,中国教育学刊 2010.(4)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 方振玉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 小学语文教师 2003 .01
收稿日期:201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