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宪章》的多重历史书写及其重构:以约翰王形象为中心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b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古英国编年史对《大宪章》和约翰王进行了多重历史书写,这些历史书写奠定了不同时期《大宪章》叙事和评价的基础.19世纪末斯塔布斯依据奥尔本斯编年史,认为约翰是彻底的暴君,强调《大宪章》的宪法性质.20世纪中叶霍尔特对政府档案进行了系统研究,采信《克洛兰编年史》的历史书写,强调约翰政府坚持亨利二世国家建设的政策,进而坚持《大宪章》的封建性质.近来卡朋特对原始手稿、政府档案和编年史进行了综合研究,依据贝蒂讷的无名氏的编年史和《科吉歇尔编年史》的历史书写,强调约翰性格的不足,重新主张《大宪章》的法治价值.总体上,依据法律文件、政府档案以及其他实物史料,研究者综合编年史中不同的历史书写,重构《大宪章》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结构、经济状况和社会心态,并对《大宪章》产生不同的叙事、阐释和评价.
其他文献
建设数字国家已成为全球共识,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已成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农民的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数字乡村建设的底色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成效.通过全面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和农民数字素养普遍偏低的深层原因,深入阐释农民数字素养的价值内涵、生成逻辑和内在要求,进而提出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的综合性实践路径,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搭建乡村治理数字化智慧平台,持续双向赋能以加速乡村经济文化产业迭代升级,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惠及范围最广、涉及资金量最大的住房保障项目,旨在提高城镇劳动者获得基本住房所需的支付能力,关乎整个住房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运行20多年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住房筹资和住房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我国住房体制的成功转型,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如制度惠及范围有待扩展、缴存比率差距过大、收入再分配负向效应、制度运行效率低下.从共同富裕的要求出发,稳步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制度职责定位,实现从重点解决“有住房”到重点支持“有房住”和从“保障与改善并举”到
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8-2021年发表的1163篇表现性评价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了我国表现性评价研究的热点及问题.近20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表现性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演进历程研究、概念研究、设计研究和应用研究四个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研究者对表现性评价实施中的现实问题关注不够,对表现性评价标准研究不足,忽视质性研究方法在表现性评价中的价值等问题.促进表现性评价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应该通过以下途径:组建复合型研究团队,加强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合作研究;推进表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