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研讨与练习部分进行内容上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教师对其处理的建议。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新课程下语文作业的设计,组织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研讨与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材 研讨与练习 梳理与处理
研讨与练习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为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而有计划提供的各种练习、思考和活动。完善、合理的练习设计,不仅能够实现以上目标,而且还能为教师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使他们能够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然而,目前教学中对研讨与练习的利用并不十分有效。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
一、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研讨与练习的梳理
按照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对研讨与练习所训练的内容进行劃分: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课程目标中阅读的第13项是“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这一段话明确了阅读部分应掌握的四种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以下是六册书中各项知识题的分布状况,见表1:
所 在 位 置 训 练 内 容 题 目 类 型
七(上)世说新语 造比喻句 修辞知识运用题
七(上)理想 用比喻仿写诗句 修辞知识运用题
七(上)春 比喻知识介绍及仿写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七(上)济南的冬天 拟人知识介绍及体味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七(上)看云识天气 比喻、排比的仿写 修辞知识运用题
七(上)化石吟 古生物知识 利用文化常识解题
七(上)绿色蝈蝈 文中拟人的运用 修辞知识运用题
七(上)郭沫若诗两首 造比喻句 修辞知识运用题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文中比喻的运用 修辞知识运用题
七(下)安塞腰鼓 排比、反复的介绍及体味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七(下)观舞记 文中排比、比喻的作用 修辞知识运用题
八(上)新闻两则 新闻六要素、新闻结构文 文体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八(上)芦花荡 用比喻写作文 修辞知识运用题
八(上)苏州园林 说明方法介绍及其作用 文体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八(上)说“屏” 关于“屏”的知识 利用文化常识解题
八(上)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知识 利用文化常识解题
八(上)生物入侵者 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 文体知识运用题
八(上)桃花源记 社会发展史常识 利用文化常识解题
八(上)杜甫诗三首 对偶知识介绍体会及仿写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八(下)列夫托尔斯泰 夸张的介绍及作用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八(下)雷电颂 象征在文中的作用 修辞知识运用题
八(下)敬畏自然 反问的介绍及作用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八(下)满井游记 文中比喻的作用 修辞知识运用题
九(上)雨说 文体知识的区别 文体知识运用题
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设问的介绍及作用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古代“士”文化现象 利用文化常识解题
九(下)音乐之声 用比喻写人 修辞知识运用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六册书中共有知识题27道,其中语法题18道,文化常识题5道,文体知识题4道,而语法题中有关比喻的有10道,占绝对优势;从题目类型上看知识运用题有13道,知识学习及运用类的题有9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5道;从题量分布上看七、八年级居多,且每个年级中前半年居多。
语文学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新课标将听说能力合二为一成口语交际能力,于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成为语文学科最主要的训练任务。
训练时以阅读能力为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训练为辅。阅读能力中又以理解和认读能力的训练为主,口语交际能力中以课堂上最常见的表达和讨论为主。每种能力的训练量在不同学段的安排并不是均分的,认读训练量在七年级最多,理解训练量在八九年级的安排明显要多于七年级,筛选能力的训练则是七八年级多于九年级,积累能力训练量是七八年级多于九年级,运用能力的训练量则是九年级最多。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了课标10条总目标中哪些是属于过程与方法的,属于过程的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属于方法的有“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结合阅读教学的实际与学生阅读能力标准,应传授学生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有关这五项阅读方法的习题在教材中的状况,见表2:
年 级
项 目 七(上) 七(下) 八(上) 八(下) 九(上) 九(下) 总计
朗读 17 9 4 4 7 12 53
默读 1 0 1 1 0 0 3
精读 0 1 2 0 0 0 3
略读 0 0 0 0 0 0 0
速读 2 1 1 0 0 0 4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研讨与练习中许多题目在进行知识与能力训练同时就兼及了这方面的训练,比如许多思考文章主旨的题目。但有些题目是专门独立设立的,见表3:
位 置 内 容 位 置 内 容
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激励勇敢精神 七(下)登上地球之巅 集体主义、献身精神
七(上)济南的冬天 培养语言审美鉴赏力 七(下)邓稼先 人生观的教育
七(上)童趣 呼唤审美意识 八(上)老王 与人交往中要付出爱
七(上)皇帝的新装 培养健康人格 八(上)奇妙的克隆 锲而不舍的精神
七(下)丑小鸭 在逆境中成才的精神 八(下)藤野先生 思考人生的意义
七(下)诗两首 对人生积极的影响 八(下)小石潭记 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七(下)孙权劝学 关于求学 九(下)谈生命 体会生命的真谛
七(下)竹影 从生活中感受艺术 九(下)那树 呼唤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下)荒岛余生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九(下)枣 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
二、初中语文研讨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的研讨与练习系统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课文紧密联系,开展写作和口语交际活动,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但这是新课改之后发行的第一套教材,存在不足是难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口头练习多,书面练习少
口头练习是指通过动口来完成的练习,如要求“说说”“谈谈”“讨论”“复述”“朗读”等;书面练习指那些动手用纸笔来完成的练习,如要求“圈”“画”“补充”“抄写”“搜集”“仿写”“改写”“扩写”“写下来”等。以七(上)为例,可以确切归为口头练习题有52道,而书面练习仅有22道,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却减少了书面表达的锻炼机会。其实,书面练习对学生用语规范和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有益处。两者的比例应该均衡,而且书面练习应该形式多样,从字、词、句、段各个方面来训练。
(二)德育训练多,美育训练少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存在内容的不均衡,其中德育训练明显多于美育训练,如表5中的18项训练,有14项是德育练习,美育练习仅有4项。这一点从课标要求上也可以看出来,总目标第一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第三项“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些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设置明显突出了德育。此外,美育训练中比较注重审美鉴赏力的培养,而不太注重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三)轻视语文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知识在教材中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以知识短文、知识图表等形式显性存在,另一种是分散于课前提示、书下注解、课后练习中。鉴于以往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的知识,因此,新教材对于这类知识的态度是不愿提、不敢提。受这种态度的影响,课后练习中语文知识自然是少之又少。当然教材也必须革除那些僵死的陈述性语言知识,选取一些“精要、好懂、有用”的知识来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三、对初中语文研讨与练习处理的建议
教材最主要的使用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教材的利用程度。因此,对于研讨与练习的处理,教师要积极思考,充分开发,合理借鉴,做到物尽其用,使其利用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积累知识,形成语感
抄写、背诵、解释、理解并积累优美语句、罗列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等,都属于这种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训练的范围。每篇课文所包含的知识点可以变换方式进行练习。如“读一读,写一写”看似简单,若精心打造,其中大有文章可做:①基础性训练。就是“注音、解释”工作,但要求有选择地去做。②延伸性训练。在所列词语中进行找词练习,以某个语素为词头或词尾找三五个类似的词。以一个词为纽带,牵出一连串词语,既扩大词汇量,又可感受近义词间的差别。③拓展性训练。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语境,规定挑选三五个词来写一段话表述这个语境,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能力。
教师还要把散见于文中的知识点以练习的方式让学生一点点地梳理、积攒,建构自己的知识库。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选了鲁迅的《雪》、郭沫若的《雷电颂》、巴金的《日》和《月》、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浪之歌》和《雨之歌》。这个单元呈现的知识点就是关于现代散文诗,散文诗的意象、韵律、节奏、语言等常识应让学生有个粗浅的了解。可专门设计一个关于散文诗知识的练习,或教师直接陈述或让学生自己获取,然后通过反复的知识又是不同篇目的内容的训练,让学生最终懂得散文诗的基本形式,懂得欣赏散文诗。
(二)整合练习,融入教学
要确立“研讨与练习和课文是一体的”新观念,不要总认为课后练习天经地义就是学生在课后的作业。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而设计的,对课堂教学起指导作用。因此,决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整合。
第一、可以用作课前预习的依据。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第二题: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依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悬念→结局(技巧)
把这道题作为课前预习的依据,使学生通过此题对情节、人物、写法有个大致认识,教学时再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把握理解课文,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可以当作课堂讨论的主线。如《愚公移山》的第三题: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开山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如果教师用这道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此串联起教学,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理解。
第三、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教学简案。如《苏州园林》可以作如下简案:
1.阅读课文,完成练习一,明白该文的什么对象;
2.阅读课文,完成练习三,明白该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细读课文,完成练习二,揣摩说明文的语言;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四。
这是利用练习题的设置有序的特点,设计了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
(三)延伸作业,读写相促
“研讨与练习”对读写结合的重视不够,很多题只适合做阅读练习,没有深入到写作的层面。其实,从阅读到写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可以围绕课文主题、构思、选材剪裁或对比、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的某一点延伸拓展,进行写作训练。
如《春》这篇文章,在教学中通过诵读,語言品味,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一般教师教到这里就认为教学目标已达成。实际上若不再深入下去,学生被激发的审美情感就会慢慢消失,留在记忆中的东西就微乎其微。应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从《春》一文中学到的拟人、比喻和排比等手法,写一篇以“秋”为题的文章(教学时值秋季)。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语言运用的技法,又能学以致用,课文才能成为真正的典型范例。
本文力求以精确的数据、恰当的例子和细致的分析来研究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研讨与练习,通过由表及里地剖析,使人们对它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研讨与练习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值得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张勇.关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类型归纳与思考[J].语文建设,2005(6)
[2]郑桂华.语文教材训练系统的功能与结构[J].语文教学通讯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材 研讨与练习 梳理与处理
研讨与练习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为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而有计划提供的各种练习、思考和活动。完善、合理的练习设计,不仅能够实现以上目标,而且还能为教师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使他们能够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然而,目前教学中对研讨与练习的利用并不十分有效。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
一、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研讨与练习的梳理
按照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对研讨与练习所训练的内容进行劃分: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课程目标中阅读的第13项是“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这一段话明确了阅读部分应掌握的四种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以下是六册书中各项知识题的分布状况,见表1:
所 在 位 置 训 练 内 容 题 目 类 型
七(上)世说新语 造比喻句 修辞知识运用题
七(上)理想 用比喻仿写诗句 修辞知识运用题
七(上)春 比喻知识介绍及仿写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七(上)济南的冬天 拟人知识介绍及体味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七(上)看云识天气 比喻、排比的仿写 修辞知识运用题
七(上)化石吟 古生物知识 利用文化常识解题
七(上)绿色蝈蝈 文中拟人的运用 修辞知识运用题
七(上)郭沫若诗两首 造比喻句 修辞知识运用题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文中比喻的运用 修辞知识运用题
七(下)安塞腰鼓 排比、反复的介绍及体味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七(下)观舞记 文中排比、比喻的作用 修辞知识运用题
八(上)新闻两则 新闻六要素、新闻结构文 文体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八(上)芦花荡 用比喻写作文 修辞知识运用题
八(上)苏州园林 说明方法介绍及其作用 文体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八(上)说“屏” 关于“屏”的知识 利用文化常识解题
八(上)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知识 利用文化常识解题
八(上)生物入侵者 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 文体知识运用题
八(上)桃花源记 社会发展史常识 利用文化常识解题
八(上)杜甫诗三首 对偶知识介绍体会及仿写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八(下)列夫托尔斯泰 夸张的介绍及作用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八(下)雷电颂 象征在文中的作用 修辞知识运用题
八(下)敬畏自然 反问的介绍及作用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八(下)满井游记 文中比喻的作用 修辞知识运用题
九(上)雨说 文体知识的区别 文体知识运用题
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设问的介绍及作用 修辞知识学习及运用题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古代“士”文化现象 利用文化常识解题
九(下)音乐之声 用比喻写人 修辞知识运用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六册书中共有知识题27道,其中语法题18道,文化常识题5道,文体知识题4道,而语法题中有关比喻的有10道,占绝对优势;从题目类型上看知识运用题有13道,知识学习及运用类的题有9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5道;从题量分布上看七、八年级居多,且每个年级中前半年居多。
语文学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新课标将听说能力合二为一成口语交际能力,于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成为语文学科最主要的训练任务。
训练时以阅读能力为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训练为辅。阅读能力中又以理解和认读能力的训练为主,口语交际能力中以课堂上最常见的表达和讨论为主。每种能力的训练量在不同学段的安排并不是均分的,认读训练量在七年级最多,理解训练量在八九年级的安排明显要多于七年级,筛选能力的训练则是七八年级多于九年级,积累能力训练量是七八年级多于九年级,运用能力的训练量则是九年级最多。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了课标10条总目标中哪些是属于过程与方法的,属于过程的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属于方法的有“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结合阅读教学的实际与学生阅读能力标准,应传授学生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有关这五项阅读方法的习题在教材中的状况,见表2:
年 级
项 目 七(上) 七(下) 八(上) 八(下) 九(上) 九(下) 总计
朗读 17 9 4 4 7 12 53
默读 1 0 1 1 0 0 3
精读 0 1 2 0 0 0 3
略读 0 0 0 0 0 0 0
速读 2 1 1 0 0 0 4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研讨与练习中许多题目在进行知识与能力训练同时就兼及了这方面的训练,比如许多思考文章主旨的题目。但有些题目是专门独立设立的,见表3:
位 置 内 容 位 置 内 容
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激励勇敢精神 七(下)登上地球之巅 集体主义、献身精神
七(上)济南的冬天 培养语言审美鉴赏力 七(下)邓稼先 人生观的教育
七(上)童趣 呼唤审美意识 八(上)老王 与人交往中要付出爱
七(上)皇帝的新装 培养健康人格 八(上)奇妙的克隆 锲而不舍的精神
七(下)丑小鸭 在逆境中成才的精神 八(下)藤野先生 思考人生的意义
七(下)诗两首 对人生积极的影响 八(下)小石潭记 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七(下)孙权劝学 关于求学 九(下)谈生命 体会生命的真谛
七(下)竹影 从生活中感受艺术 九(下)那树 呼唤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下)荒岛余生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九(下)枣 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
二、初中语文研讨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的研讨与练习系统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课文紧密联系,开展写作和口语交际活动,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但这是新课改之后发行的第一套教材,存在不足是难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口头练习多,书面练习少
口头练习是指通过动口来完成的练习,如要求“说说”“谈谈”“讨论”“复述”“朗读”等;书面练习指那些动手用纸笔来完成的练习,如要求“圈”“画”“补充”“抄写”“搜集”“仿写”“改写”“扩写”“写下来”等。以七(上)为例,可以确切归为口头练习题有52道,而书面练习仅有22道,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却减少了书面表达的锻炼机会。其实,书面练习对学生用语规范和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有益处。两者的比例应该均衡,而且书面练习应该形式多样,从字、词、句、段各个方面来训练。
(二)德育训练多,美育训练少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存在内容的不均衡,其中德育训练明显多于美育训练,如表5中的18项训练,有14项是德育练习,美育练习仅有4项。这一点从课标要求上也可以看出来,总目标第一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第三项“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些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设置明显突出了德育。此外,美育训练中比较注重审美鉴赏力的培养,而不太注重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三)轻视语文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知识在教材中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以知识短文、知识图表等形式显性存在,另一种是分散于课前提示、书下注解、课后练习中。鉴于以往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的知识,因此,新教材对于这类知识的态度是不愿提、不敢提。受这种态度的影响,课后练习中语文知识自然是少之又少。当然教材也必须革除那些僵死的陈述性语言知识,选取一些“精要、好懂、有用”的知识来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三、对初中语文研讨与练习处理的建议
教材最主要的使用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教材的利用程度。因此,对于研讨与练习的处理,教师要积极思考,充分开发,合理借鉴,做到物尽其用,使其利用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积累知识,形成语感
抄写、背诵、解释、理解并积累优美语句、罗列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等,都属于这种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训练的范围。每篇课文所包含的知识点可以变换方式进行练习。如“读一读,写一写”看似简单,若精心打造,其中大有文章可做:①基础性训练。就是“注音、解释”工作,但要求有选择地去做。②延伸性训练。在所列词语中进行找词练习,以某个语素为词头或词尾找三五个类似的词。以一个词为纽带,牵出一连串词语,既扩大词汇量,又可感受近义词间的差别。③拓展性训练。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语境,规定挑选三五个词来写一段话表述这个语境,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能力。
教师还要把散见于文中的知识点以练习的方式让学生一点点地梳理、积攒,建构自己的知识库。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选了鲁迅的《雪》、郭沫若的《雷电颂》、巴金的《日》和《月》、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浪之歌》和《雨之歌》。这个单元呈现的知识点就是关于现代散文诗,散文诗的意象、韵律、节奏、语言等常识应让学生有个粗浅的了解。可专门设计一个关于散文诗知识的练习,或教师直接陈述或让学生自己获取,然后通过反复的知识又是不同篇目的内容的训练,让学生最终懂得散文诗的基本形式,懂得欣赏散文诗。
(二)整合练习,融入教学
要确立“研讨与练习和课文是一体的”新观念,不要总认为课后练习天经地义就是学生在课后的作业。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而设计的,对课堂教学起指导作用。因此,决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整合。
第一、可以用作课前预习的依据。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第二题: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依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悬念→结局(技巧)
把这道题作为课前预习的依据,使学生通过此题对情节、人物、写法有个大致认识,教学时再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把握理解课文,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可以当作课堂讨论的主线。如《愚公移山》的第三题: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开山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如果教师用这道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此串联起教学,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理解。
第三、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教学简案。如《苏州园林》可以作如下简案:
1.阅读课文,完成练习一,明白该文的什么对象;
2.阅读课文,完成练习三,明白该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细读课文,完成练习二,揣摩说明文的语言;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四。
这是利用练习题的设置有序的特点,设计了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
(三)延伸作业,读写相促
“研讨与练习”对读写结合的重视不够,很多题只适合做阅读练习,没有深入到写作的层面。其实,从阅读到写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可以围绕课文主题、构思、选材剪裁或对比、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的某一点延伸拓展,进行写作训练。
如《春》这篇文章,在教学中通过诵读,語言品味,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一般教师教到这里就认为教学目标已达成。实际上若不再深入下去,学生被激发的审美情感就会慢慢消失,留在记忆中的东西就微乎其微。应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从《春》一文中学到的拟人、比喻和排比等手法,写一篇以“秋”为题的文章(教学时值秋季)。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语言运用的技法,又能学以致用,课文才能成为真正的典型范例。
本文力求以精确的数据、恰当的例子和细致的分析来研究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研讨与练习,通过由表及里地剖析,使人们对它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研讨与练习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值得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张勇.关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类型归纳与思考[J].语文建设,2005(6)
[2]郑桂华.语文教材训练系统的功能与结构[J].语文教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