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黄淮平原的河南省西平县,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一个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的农业大县。西平是被尊为中华之母的蚕神嫘祖的故乡,嫘祖协助黄帝统一天下,教民植桑制衣,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从古至今,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生长出的一个个农业奇迹,令人艳羡。
近年来,西平县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河南省农科院)的技术依托下,向特色要效益、找出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精彩跨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
11月27日~28日,记者一行踏访西平,见证了这个农业大县现代农业的独特魅力。
粮食生产固本强基
田块方正连片,水泥路宽阔笔直,沟渠井电设施齐全,风乍起,一望无际的麦苗像万顷碧波,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青翠碧绿,生机盎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站在西平县二郎乡15万亩高标准粮田前,畅想着明年小麦的收成,记者一行脸上荡满笑意。
“这是我们县最新建成的最大的一块高标准粮田。”西平县农业局副局长李万祥介绍说:“和河南省其他粮食生产大县相比,西平耕地面积小,总产量不占优势。但我们因地制宜,密切依托河南省农科院等研发机构,把工作重心放在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产、依靠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上,目前,西平102万亩小麦全部为优质小麦,成为豫南地区最大的优质小麦商品粮生产、良种繁育、加工、贸易和出口基地。”
目前,覆盖二郎、焦庄、蔡寨、专探4个乡镇,总面积达15万亩的高标准粮田已全面建成,并以崭新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二郎乡张尧村6000亩高产创建核心区恰似一处精致的微缩景观,镶嵌在丰饶的西平大地上。
随着道路、机井、水渠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业高科技也在高标准粮田里亮相。记者看到,一座小型气象站和LED显示屏,可随时随地监测田里的雨量、气温、墒情等,并发布近期的农业信息。
“小麦如果生虫子,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一旁的西平县农业局副局长黄源介绍说,气象站安装了360度远程摄像头,可随时监控大田庄稼的生长状况。
“高标准粮田确实高效、高产,名不虚传!”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村民刘圈乐呵呵地说,“过去村里一亩地最多收七八百斤麦子,现在亩产最低都在1000斤以上。高标准粮田的麦子质量好,去年一斤麦子比普通市价贵了一毛多呢。”
河南省农科院挂职干部、西平县科技副县长张磊介绍,2012年,西平县人民政府与河南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开展了院县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工作,在以前合作的基础上持续提升合作内容,实现了农作物品种、栽培、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农业信息等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在高标准粮田示范基地,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水利灌溉均达到了100%,较好地解决了农业技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今,西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正呈加速提升之势。今年,该县粮食总产达89.88万吨,同比增长1.9%,总量居驻马店市第二,增速居驻马店市第三。粮食生产连续10年实现增产,西平再次用实力刷新了自己的高度。
蔬菜产业兴县富民
在盆尧镇尧蔬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一个个标准化蔬菜大棚排列有序。
走进蔬菜大棚,掀开厚厚的帘卷,记者一行立即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棚内的番茄已经挂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瓜果的香气自然清新,沁人心脾。
西平县农业局局长蔡新亭告诉记者,传统蔬菜种植缺乏技术含量,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必须向特色要效益、找出路。他们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在河南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力推高效、特色农业,打造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
尧蔬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现有社员200余人,带动种植户1200余户。目前已建设拱棚蔬菜300亩,钢架大跨度拱棚60座,反季节日光温室56座,主要种植番茄、丝瓜、苦瓜、黄瓜等反季节蔬菜,为周边城市提供优质无公害、绿色蔬菜。
叶李村村民彭富德是合作社种植大户,他指着番茄枝上的水晶夹说:“这个新型产品叫番茄固定夹,一个一毛八,一个棚多投资4000元。别看这个夹子毫不起眼,作用可大了,专门解决番茄种植中常见的果穗柄弯折,产量提高很多。”
“之前农民不懂得如何科学种植,在河南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今年的番茄产量大幅度提升,平日里的培训对大家很有帮助!”彭富德说。
生产管理过程中,播种、施肥、除草、灭虫、采摘等各个环节,合作社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绿色蔬菜的种植标准操作。
张磊告诉记者,河南省农科院的蔬菜专家来到田间地头,从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为广大生猪养殖户和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种植户购买物资、使用资金、学习技术、销售产品四不出村。在科技人员带动下,合作社今年实现销售收入560万元,入社社员年人均增收6600元,达1.96万元;辐射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200元,达1.22万元。
菜农告诉记者,只要加入合作社,就可以享受河南省农科院从品种供应、技术指导到市场销售的全程服务,解决了过去农户“单打独斗”办不了的事情。
通过大力发展精品蔬菜种植基地和生态循环农业,在河南省农科院畜牧专家和蔬菜专家的设计与具体指导下,盆尧镇叶寨村已形成了“猪-沼-菜”一体化生态农业链,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池使用做到了有机结合。种植业的下脚料和畜禽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后,可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经过转换冬天可给温室大棚供暖,沼气水可给蔬菜追肥,沼气渣可给蔬菜做底肥,减少了污染,还能变废为宝。张磊告诉记者,每个大棚可节约化肥200斤、畜禽肥21方、农药2000元,节约资金8800元;蔬菜增产30%,增效6万元,无公害生产可增加蔬菜的商品价值20%-50%。该项目目前在规模、科技含量和实际效益方面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成为豫南地区乃至河南全省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 花生产业成为新名片
位于盆尧镇陈老庄村的花生基地,一派沃野平川。看到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过来,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感谢的话说个不停。
“花生种植是我村新兴的主导产业。农业部门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今年我村花生亩产平均在350公斤以上,亩产值1800元,更多农民尝到了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甜头。”陈老庄村党支部书记陈保林这样对记者介绍。
陈老庄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过去,因为没有技术,加之费工多、产量低、效益差,大家都不愿意种花生,一些村民还认为在当地的砂姜黑土地上种植花生几乎是笑谈。2010年,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走进该村,通过对土壤化验和分析,证明砂姜黑土地尽管土质黏重,但各种养分全、含量较高,很适合花生种植,只需引进花生新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模式,更易获得高产。
村民陈占华以前靠在外打零工挣钱,一年下来收入只有1万多元。后来,在河南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他开始试着种植花生,从中尝到了甜头,从2010年的3亩,到2012年的租地种植60亩,再到2013年种植200亩,规模逐步扩大,年收入也由几千元增加到10多万元,如今,陈占华成了当地依靠种植花生致富的带头人。
同时,在河南省产业大县奖励资金、国家油料倍增计划等项目的扶持下,西平县持续加大在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补贴力度,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逐年高涨。今年,陈老庄村5000亩土地中就有4000亩种上了花生,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
陈老庄村花生基地不但带动了本村村民大量种植花生,还引领周边乡镇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其中,形成了以盆尧、焦庄、五沟营为核心的优质花生种植标准化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区域优势、产业优势。
2009年以来,西平县农业局紧紧抓住河南省实施油料倍增计划的机遇,审时度势,瞄准花生增产潜力大、产油量高的优势,积极搞好优质花生生产百、千、万示范方建设,在全县累计建立32个百亩方、9个千亩方和5个万亩方,通过对种植花生农户的种子、肥料、农药等进行补贴,共为花生种植户发放资金2000多万元,调动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今年,全县共种植花生16.7万亩,每亩比种植玉米增收300元以上。仅此一项,西平县种植花生的农户就增收近5000万元。
花生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西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如今,特色农业已成为西平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农民脱贫致富的增长点。由特色农业生发出的力量,正助推西平从一个农业大县阔步走向农业强县。
近年来,西平县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河南省农科院)的技术依托下,向特色要效益、找出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精彩跨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
11月27日~28日,记者一行踏访西平,见证了这个农业大县现代农业的独特魅力。
粮食生产固本强基
田块方正连片,水泥路宽阔笔直,沟渠井电设施齐全,风乍起,一望无际的麦苗像万顷碧波,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青翠碧绿,生机盎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站在西平县二郎乡15万亩高标准粮田前,畅想着明年小麦的收成,记者一行脸上荡满笑意。
“这是我们县最新建成的最大的一块高标准粮田。”西平县农业局副局长李万祥介绍说:“和河南省其他粮食生产大县相比,西平耕地面积小,总产量不占优势。但我们因地制宜,密切依托河南省农科院等研发机构,把工作重心放在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产、依靠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上,目前,西平102万亩小麦全部为优质小麦,成为豫南地区最大的优质小麦商品粮生产、良种繁育、加工、贸易和出口基地。”
目前,覆盖二郎、焦庄、蔡寨、专探4个乡镇,总面积达15万亩的高标准粮田已全面建成,并以崭新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二郎乡张尧村6000亩高产创建核心区恰似一处精致的微缩景观,镶嵌在丰饶的西平大地上。
随着道路、机井、水渠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业高科技也在高标准粮田里亮相。记者看到,一座小型气象站和LED显示屏,可随时随地监测田里的雨量、气温、墒情等,并发布近期的农业信息。
“小麦如果生虫子,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一旁的西平县农业局副局长黄源介绍说,气象站安装了360度远程摄像头,可随时监控大田庄稼的生长状况。
“高标准粮田确实高效、高产,名不虚传!”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村民刘圈乐呵呵地说,“过去村里一亩地最多收七八百斤麦子,现在亩产最低都在1000斤以上。高标准粮田的麦子质量好,去年一斤麦子比普通市价贵了一毛多呢。”
河南省农科院挂职干部、西平县科技副县长张磊介绍,2012年,西平县人民政府与河南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开展了院县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工作,在以前合作的基础上持续提升合作内容,实现了农作物品种、栽培、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农业信息等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在高标准粮田示范基地,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水利灌溉均达到了100%,较好地解决了农业技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今,西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正呈加速提升之势。今年,该县粮食总产达89.88万吨,同比增长1.9%,总量居驻马店市第二,增速居驻马店市第三。粮食生产连续10年实现增产,西平再次用实力刷新了自己的高度。
蔬菜产业兴县富民
在盆尧镇尧蔬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一个个标准化蔬菜大棚排列有序。
走进蔬菜大棚,掀开厚厚的帘卷,记者一行立即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棚内的番茄已经挂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瓜果的香气自然清新,沁人心脾。
西平县农业局局长蔡新亭告诉记者,传统蔬菜种植缺乏技术含量,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必须向特色要效益、找出路。他们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在河南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力推高效、特色农业,打造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
尧蔬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现有社员200余人,带动种植户1200余户。目前已建设拱棚蔬菜300亩,钢架大跨度拱棚60座,反季节日光温室56座,主要种植番茄、丝瓜、苦瓜、黄瓜等反季节蔬菜,为周边城市提供优质无公害、绿色蔬菜。
叶李村村民彭富德是合作社种植大户,他指着番茄枝上的水晶夹说:“这个新型产品叫番茄固定夹,一个一毛八,一个棚多投资4000元。别看这个夹子毫不起眼,作用可大了,专门解决番茄种植中常见的果穗柄弯折,产量提高很多。”
“之前农民不懂得如何科学种植,在河南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今年的番茄产量大幅度提升,平日里的培训对大家很有帮助!”彭富德说。
生产管理过程中,播种、施肥、除草、灭虫、采摘等各个环节,合作社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绿色蔬菜的种植标准操作。
张磊告诉记者,河南省农科院的蔬菜专家来到田间地头,从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为广大生猪养殖户和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种植户购买物资、使用资金、学习技术、销售产品四不出村。在科技人员带动下,合作社今年实现销售收入560万元,入社社员年人均增收6600元,达1.96万元;辐射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200元,达1.22万元。
菜农告诉记者,只要加入合作社,就可以享受河南省农科院从品种供应、技术指导到市场销售的全程服务,解决了过去农户“单打独斗”办不了的事情。
通过大力发展精品蔬菜种植基地和生态循环农业,在河南省农科院畜牧专家和蔬菜专家的设计与具体指导下,盆尧镇叶寨村已形成了“猪-沼-菜”一体化生态农业链,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池使用做到了有机结合。种植业的下脚料和畜禽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后,可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经过转换冬天可给温室大棚供暖,沼气水可给蔬菜追肥,沼气渣可给蔬菜做底肥,减少了污染,还能变废为宝。张磊告诉记者,每个大棚可节约化肥200斤、畜禽肥21方、农药2000元,节约资金8800元;蔬菜增产30%,增效6万元,无公害生产可增加蔬菜的商品价值20%-50%。该项目目前在规模、科技含量和实际效益方面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成为豫南地区乃至河南全省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 花生产业成为新名片
位于盆尧镇陈老庄村的花生基地,一派沃野平川。看到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过来,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感谢的话说个不停。
“花生种植是我村新兴的主导产业。农业部门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今年我村花生亩产平均在350公斤以上,亩产值1800元,更多农民尝到了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甜头。”陈老庄村党支部书记陈保林这样对记者介绍。
陈老庄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过去,因为没有技术,加之费工多、产量低、效益差,大家都不愿意种花生,一些村民还认为在当地的砂姜黑土地上种植花生几乎是笑谈。2010年,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走进该村,通过对土壤化验和分析,证明砂姜黑土地尽管土质黏重,但各种养分全、含量较高,很适合花生种植,只需引进花生新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模式,更易获得高产。
村民陈占华以前靠在外打零工挣钱,一年下来收入只有1万多元。后来,在河南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他开始试着种植花生,从中尝到了甜头,从2010年的3亩,到2012年的租地种植60亩,再到2013年种植200亩,规模逐步扩大,年收入也由几千元增加到10多万元,如今,陈占华成了当地依靠种植花生致富的带头人。
同时,在河南省产业大县奖励资金、国家油料倍增计划等项目的扶持下,西平县持续加大在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补贴力度,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逐年高涨。今年,陈老庄村5000亩土地中就有4000亩种上了花生,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
陈老庄村花生基地不但带动了本村村民大量种植花生,还引领周边乡镇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其中,形成了以盆尧、焦庄、五沟营为核心的优质花生种植标准化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区域优势、产业优势。
2009年以来,西平县农业局紧紧抓住河南省实施油料倍增计划的机遇,审时度势,瞄准花生增产潜力大、产油量高的优势,积极搞好优质花生生产百、千、万示范方建设,在全县累计建立32个百亩方、9个千亩方和5个万亩方,通过对种植花生农户的种子、肥料、农药等进行补贴,共为花生种植户发放资金2000多万元,调动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今年,全县共种植花生16.7万亩,每亩比种植玉米增收300元以上。仅此一项,西平县种植花生的农户就增收近5000万元。
花生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西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如今,特色农业已成为西平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农民脱贫致富的增长点。由特色农业生发出的力量,正助推西平从一个农业大县阔步走向农业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