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侯鈺鑫先生的《大地》,是在“太行山下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上”,一个妇孺皆知的真实故事基础上演绎而成。这是一部讴歌时代英雄,赞颂民族脊梁,弘扬主旋律的力作。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得2011年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主人公宇文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一生曲折坎坷,有说不尽的辛酸,道不完的苦难。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惊天地、泣鬼神,他的突出贡献和光辉业绩永载科学史册,并深深留在数千万农民兄弟的记忆里。
“三十年前他骑着自行车来到这里,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刚来时自行车是新的,现在自行车早已破旧不堪,骑起来除了车铃不响,所有的部件都叮当作响,堪称上世纪的文物了。他来的时候很年轻,刚在谈恋爱吧,如今变成白发皓首的老人了。”又传言:“他的家人都在北京,他顾不上照看他们。有个女儿是先天性心脏病,没有及时抢救,十二岁时死了。他的儿子十五岁就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伤残了。小女儿十分嫉恨他,父女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就嫁给了个老外出国走了。他的妻子是个林学家,和他一起守在这里,研究土壤,培育苗圃,这里山青了,长成了树林;这里的大地绿了,有了林带,有了果园。后来他妻子病死了,就葬在他实验室的窗前,他日夜厮守着她,每天都要到妻子坟前去兜圈,早三圈,晚三圈,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他们灵魂相通,长相知长相守。”(《大地·后记》)
树有根,水有源。宇文辉一生至死不渝地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心系农民,也是有着深层次社会原因的。他的老家在山西,“那里山高地旱,只长玉米和谷子,一年到头吃窝头”。他上农学院的目的,就是想学到一身真本领,彻底改变家乡穷山恶水的面貌,“让爹娘吃上白馍面条享上福”。大学毕业后,他有幸参加了一百位大学生组成的“实地勘察黑龙岗流域,采点普查黄淮海”的科研团队,并立志使盐碱地上长出绿油油的麦苗,黄灿灿的稻谷,让数千万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父老兄弟吃上白面馍,过上幸福日子。
正是因为心中有理想,所以他才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信念不动摇,不管是风吹浪打,或是艰难坎坷,始终淡泊名利,甘愿清贫和奉献,成了一位老百姓信赖、地方领导倚重、海内外闻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探索和发现,“使土壤的盐碱化、沙漠化得到治理,保证了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稳定、高产,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并为全球的土壤盐碱化治理提供了经验。”
透过现象看本质,宇文辉无疑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良心和希望的象征。他自觉肩负起了“改天换地”的时代重任和民族复兴的梦想,不计个人荣辱,遑论名利前程,远离京城,抛妻别子,自觉与社会最低层者为伍,乐意和黄沙盐碱结伴,扎根农村30年,将自己的满腔热血,甚至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苦难深重的父老乡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终于使黄沙滩上滚麦浪,盐碱地上泛绿波。可以不无自豪地说,他是知识界的精英和骄傲,是这个时代里最可爱的人,同时也是支撑中华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
除宇文辉之外,邺头村的党支部书记赵镢头,也是《大地》里闪亮登场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社会农村基层干部的典型代表。邺头村之所以能成为宇文辉等一班青年科学家首选实验基地,并在这里成就伟大事业,一方面是来自他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与他的努力配合、积极支持和无私奉献密不可分。如果当初不是他力排众议,强行收留了身份不明,且穷困潦倒、生命岌岌可危的宇文辉,也许他早已化为泥土;再言之,如果不是他的百般呵护,将“科学”奉若神明,宇文辉和他的科研团队,很可能一个战役未见胜负便已打道回府,作鸟兽散,自然也不会有后来举世瞩目的成就。他的经典话语是:“治碱队的老师都是宝贝疙瘩,俺舍出性命也要保护他们!”
以姜子倩、杨蕾、陆怡为代表的城市知识女性,和以叶如霞、秀秀为典型的农村新女性,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她们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勇敢地面对政治风云的变幻、现实生活的跌宕起伏、家庭矛盾的纠葛和心灵的困惑,用柔弱的肩臂擔当起了为人女儿、为人妻子、为人母亲和科研后勤生力军的重任,无怨无悔,而且样样做得都很精彩,巾帼不让须眉。总之,她们的形象是丰润饱满,光彩照人的,为新时代划下了浓浓的一笔,乃后世之楷模。
成就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个人英雄主义固然很重要,但集体精神、团体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强调个人,突出强者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每一个参与者的描述。读完小说,人们还会有一个收获,那就是“懂得了农业科学家的艰辛和不易,懂得了他们对土地的眷恋和钟情,懂得了他们为了让人类吃饱肚子而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从他们平凡、朴实的品格中懂得了伟大的崇高。”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主人公宇文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一生曲折坎坷,有说不尽的辛酸,道不完的苦难。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惊天地、泣鬼神,他的突出贡献和光辉业绩永载科学史册,并深深留在数千万农民兄弟的记忆里。
“三十年前他骑着自行车来到这里,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刚来时自行车是新的,现在自行车早已破旧不堪,骑起来除了车铃不响,所有的部件都叮当作响,堪称上世纪的文物了。他来的时候很年轻,刚在谈恋爱吧,如今变成白发皓首的老人了。”又传言:“他的家人都在北京,他顾不上照看他们。有个女儿是先天性心脏病,没有及时抢救,十二岁时死了。他的儿子十五岁就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伤残了。小女儿十分嫉恨他,父女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就嫁给了个老外出国走了。他的妻子是个林学家,和他一起守在这里,研究土壤,培育苗圃,这里山青了,长成了树林;这里的大地绿了,有了林带,有了果园。后来他妻子病死了,就葬在他实验室的窗前,他日夜厮守着她,每天都要到妻子坟前去兜圈,早三圈,晚三圈,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他们灵魂相通,长相知长相守。”(《大地·后记》)
树有根,水有源。宇文辉一生至死不渝地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心系农民,也是有着深层次社会原因的。他的老家在山西,“那里山高地旱,只长玉米和谷子,一年到头吃窝头”。他上农学院的目的,就是想学到一身真本领,彻底改变家乡穷山恶水的面貌,“让爹娘吃上白馍面条享上福”。大学毕业后,他有幸参加了一百位大学生组成的“实地勘察黑龙岗流域,采点普查黄淮海”的科研团队,并立志使盐碱地上长出绿油油的麦苗,黄灿灿的稻谷,让数千万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父老兄弟吃上白面馍,过上幸福日子。
正是因为心中有理想,所以他才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信念不动摇,不管是风吹浪打,或是艰难坎坷,始终淡泊名利,甘愿清贫和奉献,成了一位老百姓信赖、地方领导倚重、海内外闻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探索和发现,“使土壤的盐碱化、沙漠化得到治理,保证了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稳定、高产,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并为全球的土壤盐碱化治理提供了经验。”
透过现象看本质,宇文辉无疑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良心和希望的象征。他自觉肩负起了“改天换地”的时代重任和民族复兴的梦想,不计个人荣辱,遑论名利前程,远离京城,抛妻别子,自觉与社会最低层者为伍,乐意和黄沙盐碱结伴,扎根农村30年,将自己的满腔热血,甚至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苦难深重的父老乡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终于使黄沙滩上滚麦浪,盐碱地上泛绿波。可以不无自豪地说,他是知识界的精英和骄傲,是这个时代里最可爱的人,同时也是支撑中华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
除宇文辉之外,邺头村的党支部书记赵镢头,也是《大地》里闪亮登场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社会农村基层干部的典型代表。邺头村之所以能成为宇文辉等一班青年科学家首选实验基地,并在这里成就伟大事业,一方面是来自他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与他的努力配合、积极支持和无私奉献密不可分。如果当初不是他力排众议,强行收留了身份不明,且穷困潦倒、生命岌岌可危的宇文辉,也许他早已化为泥土;再言之,如果不是他的百般呵护,将“科学”奉若神明,宇文辉和他的科研团队,很可能一个战役未见胜负便已打道回府,作鸟兽散,自然也不会有后来举世瞩目的成就。他的经典话语是:“治碱队的老师都是宝贝疙瘩,俺舍出性命也要保护他们!”
以姜子倩、杨蕾、陆怡为代表的城市知识女性,和以叶如霞、秀秀为典型的农村新女性,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她们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勇敢地面对政治风云的变幻、现实生活的跌宕起伏、家庭矛盾的纠葛和心灵的困惑,用柔弱的肩臂擔当起了为人女儿、为人妻子、为人母亲和科研后勤生力军的重任,无怨无悔,而且样样做得都很精彩,巾帼不让须眉。总之,她们的形象是丰润饱满,光彩照人的,为新时代划下了浓浓的一笔,乃后世之楷模。
成就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个人英雄主义固然很重要,但集体精神、团体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强调个人,突出强者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每一个参与者的描述。读完小说,人们还会有一个收获,那就是“懂得了农业科学家的艰辛和不易,懂得了他们对土地的眷恋和钟情,懂得了他们为了让人类吃饱肚子而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从他们平凡、朴实的品格中懂得了伟大的崇高。”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