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担任了十几年的小学教师,从应试教育过度到素质教育。这十几年中我可以说学到了许多教学经验,但对素质教育下提倡的新课程新理念教学还是理解不够,在一些听课过程中对一些教师这样诠释素质教育感到很困惑,本人也在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引领不够
一位教师执教《跨过海峡的生命桥》,组织学生学完生字,便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感受。学生读时,老师静立旁观;学生说时,老师一味地微笑点头,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和引导。课后,我们提出质疑时,这位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新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吗?”
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以牺牲教师的主导为代价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应该作壁上观,而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理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把学生的认知引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做到九个“尽可能”、四个“不先”,明白四个“不等于”。九个“尽可能”是: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先提;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四个“不先”是指:学生能讲的教师不先讲;学生能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读的教师不先读;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先做。教师要明白的四个“不等于”,即放手不等于甩手;自主不等于自流;群言堂不等于乱言堂;因势利导不等于千依百顺。
二、规范学生不力
在这十几节课中,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你想写哪几个字就写哪几个字”,于是,就有不少学生拣最简单的一读、一背、一写了事。
诚然,教师的初衷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教师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责任。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当这样理解:(1)新课标中提出的“致力于”要花更多的是时间和力量,不同于以往的“培养”;(2)新课标中所提的“语文”,是作为一种文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以往所提的“语言文字”,不只强调其工具性;(3)新课标所指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不同于“语言能力”,不是单项要求,而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4)“形成与发展”表达了语文课程的过程意识。
鉴于上述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得规范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与自主进取的关系,让他们对学习产生责任感和进取心。而且,这也不排斥在适当的时候作出硬性的规定。比如有些优美的语段,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背下来。教师规范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矛盾的。
三、偏离教学目标
一教师在上《蝙蝠的飞行》(人教版老教材)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读课文后,按课文所说的,分小组在组内某一个同学身上做实验,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表面上看,学生在课上“探究”得热热闹闹,但实际是: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这个奥秘,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比较明白的,做了这个实验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了。二、就算学生做完实验终于明白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难道学生在课中得到的实验技能是语文课的应负责任吗?回答是否定的。
关于探究学习,教师也应当明白:探究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基本性质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如:1+2=?如果只要求知道等于3,这是“接受学习”;如果要求弄清楚是等于3吗?这是“问题学习”;如果要求搞清楚为什么是等于3?这就是“探究学习”了。
四、忽视智能培养
在十几节语文课中,几乎无一教师进行文章脉络、层次的理清工作。语文课是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强调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中感悟。但是,如果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忽略了对文章结构、行文线索的领会,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低下。学生读起文章来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自己写起文章来也会结构不清、思路不顺。这是非常需要引起教师们注意的。
五、教法图新怕旧
以往的“传授式”教学是有其缺陷的。特别是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硬把知识往里塞。学生变得厌学、怕学,招致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一片讨伐声。探究性学习的出现多多少少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我们有时总是矫枉过正,该讲的不敢讲。其实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式学习,都是一种学习方式,不存在优劣之分。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死守一法,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实事求是地运用适合学生、文本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六、课堂虚多实少
就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特点而言,我们有如下教学建议:(1)要认的字,不要对汉字的结构做过细的分析;(2)不要过早的把生字从语言环境中提取出来单独认读;(3)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4)转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自主认字,引导学生去发现识字的方法和规律;(5)开放教学时空,结合课文内容积累相关词语,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积累相关的词语,从课文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6)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好课文:重视朗读,保证有读书的时间,体现层次性,每次读要有不同的要求,形式要多样;(7)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8)注重词语、句子的积累;(9)加强朗读指导。总之,要使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以上提到的课外行看起来很热闹,内行看起来很花俏,拿教学目标一检测,学生真正掌握的却非常少。原因何在?关键就在花架子多,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卡片要做得精美,但不能喧宾夺主;教学情景要创设,但不能牵强附会;课堂提问要设计,但不能没有质量;小组合作要提倡,但不能流于形式;双边活动要开展,但不能滥竽充数;虚的东西要兼顾,但不能没有意义;目标要求要落实,但不能满堂灌;教学效果要求好,但不能忽智视能培养。一堂课如果处理好了这八个“要”与八个“不能”的关系,教学效果一定不差,自然也是一堂合格的课。
一、教师引领不够
一位教师执教《跨过海峡的生命桥》,组织学生学完生字,便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感受。学生读时,老师静立旁观;学生说时,老师一味地微笑点头,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和引导。课后,我们提出质疑时,这位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新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吗?”
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以牺牲教师的主导为代价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应该作壁上观,而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理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把学生的认知引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做到九个“尽可能”、四个“不先”,明白四个“不等于”。九个“尽可能”是: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先提;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四个“不先”是指:学生能讲的教师不先讲;学生能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读的教师不先读;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先做。教师要明白的四个“不等于”,即放手不等于甩手;自主不等于自流;群言堂不等于乱言堂;因势利导不等于千依百顺。
二、规范学生不力
在这十几节课中,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你想写哪几个字就写哪几个字”,于是,就有不少学生拣最简单的一读、一背、一写了事。
诚然,教师的初衷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教师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责任。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当这样理解:(1)新课标中提出的“致力于”要花更多的是时间和力量,不同于以往的“培养”;(2)新课标中所提的“语文”,是作为一种文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以往所提的“语言文字”,不只强调其工具性;(3)新课标所指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不同于“语言能力”,不是单项要求,而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4)“形成与发展”表达了语文课程的过程意识。
鉴于上述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得规范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与自主进取的关系,让他们对学习产生责任感和进取心。而且,这也不排斥在适当的时候作出硬性的规定。比如有些优美的语段,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背下来。教师规范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矛盾的。
三、偏离教学目标
一教师在上《蝙蝠的飞行》(人教版老教材)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读课文后,按课文所说的,分小组在组内某一个同学身上做实验,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表面上看,学生在课上“探究”得热热闹闹,但实际是: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这个奥秘,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比较明白的,做了这个实验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了。二、就算学生做完实验终于明白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难道学生在课中得到的实验技能是语文课的应负责任吗?回答是否定的。
关于探究学习,教师也应当明白:探究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基本性质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如:1+2=?如果只要求知道等于3,这是“接受学习”;如果要求弄清楚是等于3吗?这是“问题学习”;如果要求搞清楚为什么是等于3?这就是“探究学习”了。
四、忽视智能培养
在十几节语文课中,几乎无一教师进行文章脉络、层次的理清工作。语文课是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强调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中感悟。但是,如果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忽略了对文章结构、行文线索的领会,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低下。学生读起文章来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自己写起文章来也会结构不清、思路不顺。这是非常需要引起教师们注意的。
五、教法图新怕旧
以往的“传授式”教学是有其缺陷的。特别是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硬把知识往里塞。学生变得厌学、怕学,招致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一片讨伐声。探究性学习的出现多多少少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我们有时总是矫枉过正,该讲的不敢讲。其实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式学习,都是一种学习方式,不存在优劣之分。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死守一法,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实事求是地运用适合学生、文本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六、课堂虚多实少
就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特点而言,我们有如下教学建议:(1)要认的字,不要对汉字的结构做过细的分析;(2)不要过早的把生字从语言环境中提取出来单独认读;(3)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4)转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自主认字,引导学生去发现识字的方法和规律;(5)开放教学时空,结合课文内容积累相关词语,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积累相关的词语,从课文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6)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好课文:重视朗读,保证有读书的时间,体现层次性,每次读要有不同的要求,形式要多样;(7)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8)注重词语、句子的积累;(9)加强朗读指导。总之,要使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以上提到的课外行看起来很热闹,内行看起来很花俏,拿教学目标一检测,学生真正掌握的却非常少。原因何在?关键就在花架子多,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卡片要做得精美,但不能喧宾夺主;教学情景要创设,但不能牵强附会;课堂提问要设计,但不能没有质量;小组合作要提倡,但不能流于形式;双边活动要开展,但不能滥竽充数;虚的东西要兼顾,但不能没有意义;目标要求要落实,但不能满堂灌;教学效果要求好,但不能忽智视能培养。一堂课如果处理好了这八个“要”与八个“不能”的关系,教学效果一定不差,自然也是一堂合格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