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这里沐浴着阳光,这里蕴含着泥土的芬芳,这里孕育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但不知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许多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尤其是中职学生,以至于出现一上课就没精打采,恹恹欲睡的状况。那如何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学习,我觉得最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老师自我感觉良好,老师通常关注的只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体验。起初,我在上文言文的时候,自己一句一句地讲,一段一段地分析,自己讲得兴趣盎然,滔滔不绝,沉醉其中,但学生却一副无所事事、昏昏欲睡的样子。后来,我尝试了另一种教法。先让学生结合文本下面的注释在课本上翻译字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疏通文本意思之后,小组合作分析段落内容,接着背诵重点段落,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背诵情况。结果,这种教学的效果甚好,学生不再睡觉了,且能够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更可喜的是有一部分同学竟能当堂背诵课文,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只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了兴趣体验,他才有可能喜欢语文,才有可能变“苦学”为“乐学”,才有可能让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课堂。
二、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着无穷无尽的潜力,就好像一种急待开采的金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的“金睛火眼”,抓住这个闪光点,不断地赞赏,反复地鼓励。特别是那些后进生,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对外界都极敏感,心灵总有一睹厚厚的墙,更需我们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我班的张朝阳和李亮是同桌,他们总是上课说话,作业拖拖拉拉,成绩也不尽人意,各科老师都感到头疼。后来我注意到张朝阳虽调皮些,但表现欲望比较强烈。于是上课时有需要读的我总是找他来读,有时干脆让他当老师,让他领着学生读,并让其负责收发作业。一段时间后,他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作业也能积极上交了,成绩自然也得到迅速提高。而李亮记忆力比较强,凡要求背诵的篇目,他读上两三遍就能熟练背诵。我总是先找他给大家作示范。他说自己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了。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信任度越大,成就就越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助都具备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可能,都有成功的希望。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我在上《项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看待主人公玛蒂尔德?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四、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语文是反映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的一种语言工具,它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势必会成为一潭死水,要想使语文教学取得成效,就得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有些甚至是作者真实人生的写照。要想解读文本,领会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生活。其次还要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生活库存,让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从自己生活的角度来品读作品,走进作家,完成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实现认知的趋同,情感的共鸣。用刘国正先生的话说,就是“语文一旦与生活相结合,便立刻生动活泼起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善于运用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学习的“渠”才会永不枯竭。
一、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老师自我感觉良好,老师通常关注的只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体验。起初,我在上文言文的时候,自己一句一句地讲,一段一段地分析,自己讲得兴趣盎然,滔滔不绝,沉醉其中,但学生却一副无所事事、昏昏欲睡的样子。后来,我尝试了另一种教法。先让学生结合文本下面的注释在课本上翻译字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疏通文本意思之后,小组合作分析段落内容,接着背诵重点段落,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背诵情况。结果,这种教学的效果甚好,学生不再睡觉了,且能够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更可喜的是有一部分同学竟能当堂背诵课文,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只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了兴趣体验,他才有可能喜欢语文,才有可能变“苦学”为“乐学”,才有可能让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课堂。
二、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着无穷无尽的潜力,就好像一种急待开采的金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的“金睛火眼”,抓住这个闪光点,不断地赞赏,反复地鼓励。特别是那些后进生,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对外界都极敏感,心灵总有一睹厚厚的墙,更需我们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我班的张朝阳和李亮是同桌,他们总是上课说话,作业拖拖拉拉,成绩也不尽人意,各科老师都感到头疼。后来我注意到张朝阳虽调皮些,但表现欲望比较强烈。于是上课时有需要读的我总是找他来读,有时干脆让他当老师,让他领着学生读,并让其负责收发作业。一段时间后,他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作业也能积极上交了,成绩自然也得到迅速提高。而李亮记忆力比较强,凡要求背诵的篇目,他读上两三遍就能熟练背诵。我总是先找他给大家作示范。他说自己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了。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信任度越大,成就就越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助都具备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可能,都有成功的希望。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我在上《项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看待主人公玛蒂尔德?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四、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语文是反映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的一种语言工具,它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势必会成为一潭死水,要想使语文教学取得成效,就得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有些甚至是作者真实人生的写照。要想解读文本,领会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生活。其次还要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生活库存,让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从自己生活的角度来品读作品,走进作家,完成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实现认知的趋同,情感的共鸣。用刘国正先生的话说,就是“语文一旦与生活相结合,便立刻生动活泼起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善于运用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学习的“渠”才会永不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