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里,阅读着土右旗的来信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pn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名安妮。爱好文学。前不久在《鹿鸣》发表文章《村庄像一件往事》。曾经在《西部散文选刊》发表文章《北方的春天来得晚》。
  大雁滩
  蔚蓝的天空下,大青山像巍峨壮丽的火焰在燃烧。一马平川的原野,看上去像最辽阔的草原,最空灵的旷野,最深邃的大海,让人心驰神往。草原的胸怀,旷野的丰富多彩,大海的波澜起伏,这里都有。一条宽马路和两旁的竹篱笆像恋人一样追随着,一直通往大青山脚下看不见的远方。风夹杂着玉米瓜果香甜的气息,黄河水浸润下泥土的芳香,还有大出奇花的微笑,从墨绿色的地平线上吹来,掠过原野,掠过树梢,掠过房舍,停落在黄河岸边喘息。道路边那没心肝儿的马,只顾自己站在树荫下歇息、吃草、喝水,把套在自己身后美丽的南瓜车,丢在这三伏天火辣辣的阳光里,一顿暴晒。低矮的竹篱笆墙,满是攀爬着调皮捣蛋的牵牛花,倭瓜花。篱笆墙里,亭亭玉立的玉米,怀里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紫红色的李子、金黄的杏子,红彤彤的果子压弯了枝头,把沉重的影子变幻成斑驳陆离的照片。果实在晃动的风中摇曳,偶尔掉落在泥土里,发出一声叹息。不知名的植物蓬头垢面翻卷成一团,把自己的半个身子耷拉在篱笆墙上,像一条死狗,又像杯子里溢出的啤酒。大片的绿草茵茵繁茂,苜蓿花的紫火焰在绿草丛中燃烧。每一片果园的门口都摆着一个水果摊儿,主人站着,或蹲着,像果园门上搭着的一把老锁头。地域就是品牌,自己足以为产品代言:“正宗土默川水李子、大黄杏,进园随便采摘,好吃不贵……”七十几岁卖黄杏的老太太忙着招揽自己的生意,两只脚不停跑来跑去,鞋底交替着翻起来,又落下去,像两张快速翻动着的扑克牌。
  沿路尝遍土右旗各样甘甜而鲜美的瓜果,光阴转动着风车呼啦啦地响,如同转动我儿时封存已久的那个呼啦啦的记忆。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土右旗就是和甜美的瓜果,诙谐幽默又有点口无遮拦的二人台,再加一张能说会道买卖人的嘴关联着的。每年夏天,都会有几拨来自土右旗的买卖人,到村子的崖畔上叫卖水李子大黄杏,他们的叫卖声比黄杏和李子还要甜蜜得多,时刻撩动着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口水和魂灵。那时候人们都没有多少钱,一般情况都是以物易物。在村子里的小孩子一顿鸡犬不宁的大哭小叫之后,板闺女妈、平平奶奶、四四妈最先碗里端着几个鸡蛋走出崖畔来,换一些黄杏水李子回去了。二映妈过日子非常节俭,二映跑回家来一场更猛烈的嚎啕,二映妈也端一碗鸡蛋换回一些黄杏李子。三嬲伢妈硬撑着,坚决不给换,三嬲伢翻门跳窗子偷鸡蛋,摔伤了胳膊。那时候胡油和金子一样金贵,二春林却在他妈不在家,倒掉自家油瓶里的胡油,拿油瓶换黄杏,人家不给换。他妈发现空油瓶气得想把他打成稀巴烂,二春林一顿寻死觅活,他妈一路嘟囔着,也换回一些黄杏和李子。对于弟弟这样暂时哄乖顺的,或后壕住着,没听见叫卖的孩子,也抵不住跑上门来叫卖的诱惑和告知。于是,土右旗的买卖人成就了全村小孩子翻箱倒柜满地打滚儿等等的全把武艺,也欢欢喜喜名正言顺地带走女人们笸箩里刚刚攒起来,就被换走的为数不多的鸡蛋。李子黄杏再节约着吃,也有吃完的时候,而杏核磨成的口哨,快乐地吹来夏日午后丝丝缕缕的凉风,吹过秋天枯燥乏味的课堂。
  敕勒川博物馆
  在敕勒川博物馆幽幽暗暗的灯光下,我从远古时代陶器青铜器铁器的味道里出发,游走在游牧农耕两种文明的交相辉映,胡汉交融,烽火硝烟的变革中,让我读到了文明、进步、发展,也看到了战争、杀戮,流血,在那些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面前,也感受到了卑微、压迫,敬仰每一场反抗、斗争。静静地伫立在一方解说词前,感悟一段经典的文字:“半个世纪的敕勒川革命斗争史,艰难曲折,荡气回肠,可歌可泣。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英雄的革命前輩们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威武雄壮的史诗,耸立起一座光耀千秋的丰碑。今天,在这块血沃光荣的土地上,英雄的敕勒川人民,缅怀和铭记先辈的革命遗志,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敕勒川精神,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以无比的豪迈,续写着敕勒川更加壮美的篇章。”
   步出敕勒川博物馆,感觉顿时回到现实,天气不再燥热,风自由自在地吹过,花自由自在地开放,鸟自由自在地飞过,一切都沉浸在现代文明的幸福里……
  明沙淖民俗馆
  我曾经也是土生土长在庄稼地里的农民。我的祖辈们都是在黎明时分手里握一根皮鞭,赶一头耕牛,肩上扛一把老犁耧,一天耕种出几亩地,手里提一把老锄镰,一天锄割几亩麦子,腰上绑一根皮绳,一天背回几背青草。在暮色苍茫的归途中,累得咬牙切齿,对着自家女人们刚刚才燃起的屋顶那无精打采的炊烟,再诅咒一阵子:死婆娘,上哪寻狼去了,眼看受苦人回来了,才开始烧火做饭?进门探前身子,看一眼瓮底上的一点水,打起精神,走向老井。伸出臂膀摇动辘轳,臂膀的关节和辘轳一样的吱吱呀呀,迈出即将散架的腿脚,腿脚和水桶一样的颤颤巍巍,担回天上的星子和月亮。如今,皮鞭、犁耧、锄镰、皮绳、辘轳,在时光的流逝里风干成了木乃伊。老犁耧一把疏松的身子骨一动也会散架,再也不能犁动一铧土地,种下一粒儿种子。辘轳头腐朽成了一块糟木头,连吱吱呀呀转动的声响也没有。石碾石磨盘是不会海枯石烂的,在风一更,雪一更的年轮里,寂寥地仰望着天空。那个端端正正摆在躺柜上的红油漆梳头匣子,镶嵌着虎头形状的铁环,它的安静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尊严。只有那挂在墙上的一串儿老铃铛,任你摇出光阴的故事,但真正听得懂的人越来越少。
  我曾经也憎恨诅咒丢弃破坏过农具,似乎是它们铸就了我少年时劳苦受难的命运。锄地时,乘父亲不注意,偷偷丢下锄头,像决绝地丢下整个苦难的生活一样,以野兔般的速度翻越板申兔圪墚,没命地逃跑。跑丢了搭在肩上的红衣服,任凭克树大叔在后面怎么吼喊,就是不回头。父亲手里提着红衣服回来了,一顿骂骂咧咧,而锄头躺在茂盛的麦田里,直到秋天收割麦子才被找到。麦收季节,我站在无垠的麦田里,望着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握住镰刀柄,使劲儿摇掉镰刀头来破坏工具。父亲强忍怒火,在一天磕打、固定十几次镰刀头之后,大骂我懒得骨头疼,长大了也是讨吃要饭的头脸。而如今,离农具很近,却感觉它们渐行渐远,和它们很熟悉,却又感觉它们像稀有物种。   大葫芦头村
  七月的土右旗,黄河水养育的鱼、对虾在沉睡,大片的水稻在鸭群的游弋嬉戏里快乐地抽穗,像天空一样辽阔的玉米作物在疯长、走向成熟,村民们脱去破衣烂衫的平房,在精致的小二楼里无忧无虑,进进出出。黄河水养育的二人台,在大葫芦头村的戏台上吼喊得震天响。脸上像刮了腻子般浓妆艳抹的老太太,穿得花红柳绿,舞动得起劲。戏台下,烟蒂掐灭了一地。只有老年人在看戏。塌牙扁嘴的老汉们观望着,泥土一样的肤色,额头的皱纹里能挤死一只蚊子。一个头戴白大沿帽,鼻梁卡墨镜的老头儿,像个水手,皱皱巴巴的裤子和鞋,再加个不伦不类的敬礼,滑稽得让人想笑。摄影师举着长枪短炮捕捉着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性,那个扛着生了锈的锄头的老人,像个疯子。他以为自己和锄头一样,也是历史的遗产,满会场找寻、探听,嚷嚷着:那个照相的人在哪里?照相的人在哪里啊?我想让他给我照相。摄影师直嗓子吼:为了拍照的拍照没意境,没意境!小孩子有的沉溺于手机,似乎暂时和外物丝毫没有关系,有的随大人打理着摊边的买卖,历练得像一个真正的生意人。土右旗的二人台,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依然是那么清晰。
  土右旗的戏班子,一年总要来我们村子的崖畔上唱几天神戏(为村里求雨),戏班里男女老少都拉家带口,有的甚至怀里抱着吃奶的娃娃。他们除了在戏台上穿戏服、浓妆艳抹之外,和乡野村庄里的农民没什么两样。在我儿时的眼睛里,他们走村串户,遍迹周三二围,像是在流浪。他们又像在走江湖,见多识广而又不拘小节。见谁都跟老熟人一样搭讪,像游走在村庄里的熟悉的陌生人。母亲却说,他们是身怀技艺的农民,农忙时摇耧种地,放下锄头拿起镰刀,农闲时,出来唱戏养家糊口。村长给他们分组派饭,遇上欢喜人家,他们脱鞋上炕盘腿坐,饭后在哦声哦气的口音里天南海北地神侃,偶尔也会倒腾一点自己的遭遇。遇上待人小气的人家,他们席地而坐,把粗茶淡饭胡乱扒拉进嘴里,一抹嘴,风一样消失了。村子里的年轻人看不懂他们演的那些咿咿呀呀的大戏,只有老年人看得顾不上吃饭。二人台却老少皆宜,但我的母亲说什么也不会让我们女孩子出门去看二人台。二人台走了,二人台朗朗上口的曲调还在村口的崖畔、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尿泥旮旯儿到处疯长。台词更是在方圆几十里的村子里传播着。台上的几场哭戏,让演员在虚构的故事情感里流下自己真实的眼泪,也让村里的女人们跟着声泪俱下。晚饭过后,在一根被剥了皮,横卧崖畔的死榆树檩子上,总能看见一群坐着的女人,她们缝缝补补,说着戏班演员背后的不幸。毕竟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一个话题也够她们剖析整个夏天甚至更长时间的。我们学会了二人台的曲调,也分不清台词里的好话赖话,不管能说不能说的话,都原搬照样地说,不管能唱不能唱的曲儿,一字不落地全唱。并且几乎把二人台所有的曲目带回家,带到学校,带到班里,遭到家长、老师的封杀管教。站在大葫芦头村的戏台下,我默默地想,在二人台的故乡,二人台却冷冷清清,到最后,它会不会被流行音乐所取代?是不是也像我儿时的大戏,会淡出普通人的视野呢?
  宏源酒业
  宏源酒业的红高粱像一行一行城墙,垛在仓库里。屋顶那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灯光吉祥而喜乐,大坛大坛的萨白纯粮酒蒙着红红的盖头,俨如一个个即将远嫁的姑娘,梳妆打扮精致,静静端坐炕头,等待那远道而来笙吹戏打的花轿和如意郎君,充满了喜悦,又夹着淡淡的羞涩。似乎又饱含眷恋与怀念,眷恋身边的这片田野,眷恋手边的稻花香,眷恋九峰山的清泉,怀念高粱熟来红满天……在萨白纯粮酒的芬芳里,在甜美的瓜果佳肴里,二人台再一次在新一代年轻人口中传承。歌声带着浓郁的土右旗气息扑面而来,歌词优美,娓娓动听。歌声从心底唱响,掌声从未间断过,二人台仍在……
  归来
  车子在大青山脚下风一样地奔驰,绵延的大青山和广袤无垠的原野不断迎面而来,又不断被甩在身后。透过车窗仰望大青山,我除了欣赏它的巍峨与壮丽,此时更多的是敬仰。敬仰它的独树一帜,敬仰它连绵起伏,峰峦重叠的浩浩荡荡,敬仰它山峰挺立,不屈不挠的脊梁。眼前广袤无垠的土右旗,早已不是我儿时记忆中那个单单与黄杏李子二人台以及苦难关联着的土右旗。两天来,我如一头牛,被放牧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原野上,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朴实、勤劳、富裕、文明、进取、人杰地灵。两天来,我尽情地在这里吃草、喝水、瞭望、发呆、回忆、沉思……
  我头倚着车窗,半卧在座椅里,在车轮的运转中,行进在城市的边缘,家就在城市不遠的地方等着我。望着一轮火红的落日在天边的高楼大厦背后燃烧、隐没,又在地平线上燃烧、慢慢下落。我慢慢反刍,细细咀嚼,在黄昏里阅读着远方土右旗的来信……
其他文献
内蒙古作协会员,内蒙古大学法律硕士,土右旗作协副主席,出版小说集《百合笑了》,参与编辑散文集《敕勒新歌》。荣获黑龙江电视台举办的剧本接龙优秀编辑奖,现工作于土默特右旗纪委监委,曾在《检察日报》《内蒙古日报》《包头日报》等媒体发表作品计三十多万字。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你在我旁边,只打了个照面。  ——王菲《流年》  九峰山,高山深渊,青青苍苍。险峻的崖壁如刀削,满山不知名的杂树,一片接一片,一丛连
期刊
内蒙古人。热爱阅读与写作,已发表剧本、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作品见于《中国作家》《鹿鸣》《中国魂》《洮湖》等刊。  2019年的夏天,有幸参加了市里组织的文学采风创作活动。老朋友,新朋友,一行人愉快地游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途经的玉米地、香瓜田、荷花滩、酿酒坊等等,乡村里的一切都散发着勃勃的生机。  旅途的最后一站是土右旗美岱召镇大青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河子村。村里只有一条主道,两边长着一些年轻的
期刊
从事宣传工作多年,好读书,爱写作。作品散见《鹿鸣》《包头日报》等报刊。  土默川是红色的  以前听说的美岱召,是一座喇嘛庙的代名词。  今天,天气格外的热,是入伏以来最热的一天。一下车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就像远眺美岱召一路一巷的红色瞬间占满了双眼。走进美岱召,长长的街巷,路灯是红色的党旗,街巷到处是红色的标语,就连农业学大寨、农村供销合作社在红色的掩印下,仿佛回到了那个红色的年代。  此行是去红色教
期刊
刘文永,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散文集《憧憬与遐思》曾获包头市第九届文艺振兴奖图书类一等奖。  踏上土默川这块热土,浓浓的亲切感扑面而来。“前临黄河背靠山,海海漫漫土默川”,一句民歌描绘出土右旗的地理特征。  汽车在国道上奔驰,从车厢左侧眺望,巍峨的大青山,云山雾罩一般,群山起伏,层峦叠嶂,绵延不绝。车厢右侧是一望无际,绿意写满大地的田园景象。一片片高粱在微风吹拂下碧波荡漾,一朵朵向日葵迎着太阳微笑,
期刊
内蒙古作协会员,包头市作协会员。著有个人文集《一路走来》。  小时候我和家乡所有的孩子一样,对于音乐的启蒙不是童谣也不是歌曲,而是土里土气的“二人台”。那时候家乡经常正月排戏唱戏,演员都是本村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们,小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都学会了。我家就有三个演职人员,二姑和姐姐是演员,父亲是拉二胡的,所以熏陶更浓。她们有事没事哼唱两句,我有意无意就学了很多。有《五哥放羊》《挂红灯》《打连成》《走西
期刊
【新声力】  夏天又到了,似乎全城的姑娘都在减肥。到处都可以看见,不管多瘦的姑娘都端着一碗沙拉在吃。或者在饭菜旁边用一盆水来涮菜,涮掉油脂。乔家珊的论文行进到了关键的时候,19世纪畸形秀的组织者巴纳姆使得朱莉娅·帕斯特罗娜成为主角,朱莉娅·帕斯特罗娜,生命当中的偶然事件,往往成为一颗启动按钮,食堂对面餐桌上圆眼睛的姑娘把眼珠转了一转。她把最后一根水涮青菜嚼了两口,扔进碗里,打一个半饱不饥的嗝。中不
期刊
本名王喆,现居住于包头市。鲁迅文学院研究生。已出版作品《一朵时光轻流年》《在一起》《我若爱你时光为证》《小宠爱》等。  抵达白青尧的时候,阳光已不炽烈,暮色渐合的村庄染着霞色。这里很安宁,三花猫在大路上闲庭信步,回头瞅瞅我们,抻了抻慵懒的腰身,随意躺在了三三两两闲坐的村民脚下,尾巴轻轻拍打在干净的水泥地上。这是村民一天里最惬意的时刻,谈谈今天在田地里的劳作,讲讲村子厂里发生的事情。一条大路把村庄分
期刊
我这人从小就有抱负,曾经立下了无数的壮志,可惜很多志向如今早已依稀。不过,童年有四个远大的理想,倒是至今记忆犹新,从中似乎也可窥出我当年的几分雄心——那就是要娶个女裁缝做老婆、想到乡政府食堂当厨师、想进县委招待所管客房、还想当个牛气的班车司机。这些理想,曾经是我们那一代人人生的指引和生活的向往。不幸的是,我的这些理想全部落空了。  我记事早,四五岁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五岁时,别的娃娃都还在床上画地
期刊
包头市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营养师。文章散见于各类报刊、广播和微信公众平台。游走于医学与文学两个领域,用悲天悯人的情怀悬壶济世,用激情浪漫书写多彩人生。出版散文集《看花临水》。  秋天是塞北最美的季节。恰逢周末,几位文友相约去位于阴山山脉土默特右旗的九峰山采风度假。  起了个大早,沿着阴山北麓崎岖的山路一点点深入九峰山的腹地,经过近三个小时的翻山越岭,到了只有两户人家的小村落。然后被宣
期刊
满族。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手工协会会员,包头“钢铁城”诗社会员,第二十八期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  大雁滩  行程中最吸引我的,是你  终于可以从时间的缝隙  探出半个身子,一定要  带上宽松的衣裙和完整的自由  借你之名,借你之羽  南飞,向着灵魂新的栖息地  那些大雁去了哪里?  七月的阳光还如此滚烫  来时,我只看见  成片的杏林和满园的果香  红的,青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