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蒂姆-拉曼被称作“用相机守望天堂鸟的人”,他用影像保护自然,历经七年时间完成了新几内亚地区39种“天堂鸟”拍摄项目,这种毅力和恒心深深影响着大洋彼岸的自然摄影师郑洋,他说,“如果不是对自然极端热爱的人,一定不可能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方式有许多种,郑洋与拉曼一样选择自然摄影来抵达,这源于另外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童年。
寻找童年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的人通过回忆找回童年的乐趣,有的人通过物件留住童年的记忆,而郑洋也同拉曼一样,用生态摄影延续童年的记忆。
拉曼自小在日本的山间与海边度过,自小就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使他的摄影作品中带有浓浓的东方风格,童年始终如同风铃一般在他作品中摇动。北京郊区长大的童年对郑洋的意义也像一串串叮咚的泉水,他常常回忆起那些夏天——“我生长在北京城乡结合地带,家周边的荒地与河流就是我的天堂,在仲夏夜傍晚的树林中寻找即将蜕皮的蚱蝉,白天到河边抓蜻蜓、钓青蛙,荒地里抓蝈蝈……成为一名自然摄影师是我一定会走上的路。”将工作与爱好同步,作为童年的延续和生活的源泉,郑洋在用作品告诉我们,他有多快乐。
因为和自己童年灵魂有共鸣,自然中许多画面都会激发起郑洋的拍摄热情,但摄影常常是一门懂得取舍的艺术,在众多自然影像中,唯有慢慢体会与感受,用心去搜索,方能捕捉到最振奋神经的色彩和瞬间。“很多时候,我拍摄的照片数量非常少,但是每一张照片几乎都能实现我的创作意图。”郑洋说。
热爱自然的人,大都因为它永无止境的光、景和生命力。因为背景的交代与光位直接影响了最终成像,如同印象派对自然光的热衷一样,郑洋的拍摄十分注重光与景深选择,他喜欢用广角镜头表现自然生物的视觉冲击力,每一个细微环节都会一一确认,力图呈现自然状态下的美。“当然,有时看到一个场景也会突发奇想,去选择某种特定的构图和和布光方式来进行拍摄。两者都自有乐趣,就像小时候在自然里玩过家家一样。”
在野外进行自然拍摄,乐趣常人无法体验,危险也非常人所能想象。一次,郑洋前往马来西亚热带雨林拍摄一种菌类,为将拍摄做到最好,他将脸贴在稀泥表面寻找最佳拍摄焦平面,却被蚊子咬了数口;在广西、海南等地拍摄时,为了等待竹叶青蛇的最佳拍摄位置,他铤而走险,身体距离蛇头仅10厘米,“当时只为拍摄好照片,但后来想想还是挺后怕的,但是自小我就有这股勇敢的猛劲!”正是对自然的极度热爱和这种不畏艰险的摄影态度,我们方得以在人潮涌动的城市中被他镜头下广阔奇妙的大自然所震撼,所感动,所向往。
作品的自然生动,是摄影师共同的追求,但郑洋认为,成像的自然与否,并不在于纯粹的不加修饰,它与灯光的使用、后期处理密不可分。
郑洋通常会选择使用闪光灯以突出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同时也会增强其光影效果。“我经常使用的是佳能MT-24EX双头闪光灯。双头灯的优势是可以任意摆放两只灯的位置,并可以分别调整两只灯的输出量,这样就让我有了更多的自由度。”除利用闪光灯提供光源外,郑洋也会使用一些自制的柔光设备对光线进行“修饰”。不同的柔光材料可以实现不同的氛围,但这需要摄影师不断琢磨,从而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光感和拍摄风格。
郑洋也不拒绝后期处理手法的使用。“自然摄影的前期和后期处理都需要长时间练习,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剥离。前期拍摄不够,后期处理也于事无补;后期处理若不够精细,也不能詮释好的拍摄意图。但可以确定的是,前期拍摄时照顾到的细节越多,后期处理就会越省力。”具体到欣赏中,可以在中外自然摄影的差异中去体会这种区别。郑洋认为,国外自然摄影师更喜欢尝试后期创作,包括利用更换背景、大幅度调整色调等方式来表现自己希望的主题等,国内自然摄影则更注重于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从摄影本身回到现实世界,如今,郑洋拍摄的许多作品服务于图库、各种媒体平台和第三方机构,对于摄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郑洋来说却并不是问题。“我所理解的自然摄影的商业性更多来自于某些组织或个人邀请摄影师对某地区特定物种进行的拍摄任务,并可支付一定拍摄费用。而目前我国更多的自然摄影者源于爱好。至于自然摄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我认为这并不矛盾。”
小时候,他想当个拍摄大自然中小动物的摄影师,如今梦成真。现在,他对自然有了更大的向往,他说,“我的终极理想是拍到世界上更多的稀有生物,并在南美亚马孙流域、婆罗洲热带雨林等地长时间定居,用身体去慢慢感受世界上最好的热带雨林!”将梦想说出口的瞬间,郑洋仿佛又回到了北京郊外的小时候,那是他自然摄影的起点,也是他精神世界的归途。
寻找童年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的人通过回忆找回童年的乐趣,有的人通过物件留住童年的记忆,而郑洋也同拉曼一样,用生态摄影延续童年的记忆。
拉曼自小在日本的山间与海边度过,自小就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使他的摄影作品中带有浓浓的东方风格,童年始终如同风铃一般在他作品中摇动。北京郊区长大的童年对郑洋的意义也像一串串叮咚的泉水,他常常回忆起那些夏天——“我生长在北京城乡结合地带,家周边的荒地与河流就是我的天堂,在仲夏夜傍晚的树林中寻找即将蜕皮的蚱蝉,白天到河边抓蜻蜓、钓青蛙,荒地里抓蝈蝈……成为一名自然摄影师是我一定会走上的路。”将工作与爱好同步,作为童年的延续和生活的源泉,郑洋在用作品告诉我们,他有多快乐。
因为和自己童年灵魂有共鸣,自然中许多画面都会激发起郑洋的拍摄热情,但摄影常常是一门懂得取舍的艺术,在众多自然影像中,唯有慢慢体会与感受,用心去搜索,方能捕捉到最振奋神经的色彩和瞬间。“很多时候,我拍摄的照片数量非常少,但是每一张照片几乎都能实现我的创作意图。”郑洋说。
热爱自然的人,大都因为它永无止境的光、景和生命力。因为背景的交代与光位直接影响了最终成像,如同印象派对自然光的热衷一样,郑洋的拍摄十分注重光与景深选择,他喜欢用广角镜头表现自然生物的视觉冲击力,每一个细微环节都会一一确认,力图呈现自然状态下的美。“当然,有时看到一个场景也会突发奇想,去选择某种特定的构图和和布光方式来进行拍摄。两者都自有乐趣,就像小时候在自然里玩过家家一样。”
在野外进行自然拍摄,乐趣常人无法体验,危险也非常人所能想象。一次,郑洋前往马来西亚热带雨林拍摄一种菌类,为将拍摄做到最好,他将脸贴在稀泥表面寻找最佳拍摄焦平面,却被蚊子咬了数口;在广西、海南等地拍摄时,为了等待竹叶青蛇的最佳拍摄位置,他铤而走险,身体距离蛇头仅10厘米,“当时只为拍摄好照片,但后来想想还是挺后怕的,但是自小我就有这股勇敢的猛劲!”正是对自然的极度热爱和这种不畏艰险的摄影态度,我们方得以在人潮涌动的城市中被他镜头下广阔奇妙的大自然所震撼,所感动,所向往。
作品的自然生动,是摄影师共同的追求,但郑洋认为,成像的自然与否,并不在于纯粹的不加修饰,它与灯光的使用、后期处理密不可分。
郑洋通常会选择使用闪光灯以突出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同时也会增强其光影效果。“我经常使用的是佳能MT-24EX双头闪光灯。双头灯的优势是可以任意摆放两只灯的位置,并可以分别调整两只灯的输出量,这样就让我有了更多的自由度。”除利用闪光灯提供光源外,郑洋也会使用一些自制的柔光设备对光线进行“修饰”。不同的柔光材料可以实现不同的氛围,但这需要摄影师不断琢磨,从而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光感和拍摄风格。
郑洋也不拒绝后期处理手法的使用。“自然摄影的前期和后期处理都需要长时间练习,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剥离。前期拍摄不够,后期处理也于事无补;后期处理若不够精细,也不能詮释好的拍摄意图。但可以确定的是,前期拍摄时照顾到的细节越多,后期处理就会越省力。”具体到欣赏中,可以在中外自然摄影的差异中去体会这种区别。郑洋认为,国外自然摄影师更喜欢尝试后期创作,包括利用更换背景、大幅度调整色调等方式来表现自己希望的主题等,国内自然摄影则更注重于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从摄影本身回到现实世界,如今,郑洋拍摄的许多作品服务于图库、各种媒体平台和第三方机构,对于摄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郑洋来说却并不是问题。“我所理解的自然摄影的商业性更多来自于某些组织或个人邀请摄影师对某地区特定物种进行的拍摄任务,并可支付一定拍摄费用。而目前我国更多的自然摄影者源于爱好。至于自然摄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我认为这并不矛盾。”
小时候,他想当个拍摄大自然中小动物的摄影师,如今梦成真。现在,他对自然有了更大的向往,他说,“我的终极理想是拍到世界上更多的稀有生物,并在南美亚马孙流域、婆罗洲热带雨林等地长时间定居,用身体去慢慢感受世界上最好的热带雨林!”将梦想说出口的瞬间,郑洋仿佛又回到了北京郊外的小时候,那是他自然摄影的起点,也是他精神世界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