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炼字指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文言文用字简练,每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具体文字进行解读,能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力。
一、用字精妙处炼字
精妙,精当巧妙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用字的精妙,可以采用换一换的方法。
教学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卖油翁》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炼字环节:文中哪些字用得准确传神?它是最佳用字吗,换一个字试试?对比原字和自己换的字,品一品哪个字用得更好。学生找出了一些用字精妙的句子,如“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肃笑而遣之。”“尔安敢轻吾射!”“公亦以此自矜”等。怎么品呢?教师以第一句为例,引导学生用换一字、品一品的方法进行体悟。一名学生提议把两个“亦”都换成“甚”。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一致认为原句好:前一个“亦”是居高临下的藐视,是质疑,包含丰富的内心活動,甚至能让人联想到康肃公的眼神;后一个“亦”,陈康肃公尧咨举进士第一,历任陕西缘边安抚使、武信军节度使等,文武双全,面对一个卖油的普通人对他射箭技术流露出的轻视态度,他回应以一种包装过的谦虚——心里倨傲,极度不屑,表面上却以虚假的谦虚姿态示人。如果换成“甚”,前一个“甚”显出的是真谦虚、真求教的急切,后一个“不甚”显出了自我怀疑的味道,都与陈尧咨的内心活动不符。
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一下学法。学生发现,采用换一换的方法体悟用词的精妙,一是要找到课文中用得好的字,二是要去掉原字换一个字,三是对比读,品味其中蕴含的不同的情味和意蕴。按照这样的学法,学生自主品读了后三个句子,对文中人物的形象有了更立体的感受,对作者用词的精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二、用字简省处炼字
用字简省是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古人写文章,在不影响阅读理解的情况下,是按能省即省的原则处理文字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省略之处的精妙,对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力大有裨益。
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册数)的《曹刿论战》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炼字环节:本文语言简练而文字表现力极强,可谓“不可多加一字”。你试着给某个句子加一个字试试。学生试着给不同的位置增加字,但集体讨论后都被否决了。唯有一处,大家认为值得商榷。
原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改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大家继续讨论,达成的共识是:原句好。这三个短句是在说敌方士气从旺到衰,而我方气势则步步上升。“三而竭”的“竭”字一落,接下来一句是“彼竭我盈”。古汉语一般省写量词,如果某处没有省略,一般具有特殊的作用,比如此处的作用就是强调曹刿指挥鲁军一鼓作气,一战而胜。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了文言文用字简省处显现出的文字表达力后,笔者出示了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要求大家修改这个段落,使文字更加简练。
我百无聊赖地在沙发上来了一个葛优躺,漫无目的地把电视机遥控板拨弄一下,再拨弄一下。屏幕上的影像快速切换,一个也没钻进我心里。这时,一个小小的肉肉的小东西贴着我的脸粘上来,笑眯眯的眼睛一条缝:“姐姐啊,看电视不好玩啊,我们玩别的吧。”
学生通过探讨,认为有三处可以简省:“葛优躺”已经从形态上写活了“百无聊赖”, 所以“百无聊赖”可以省去;“把电视机遥控板拨弄一下,再拨弄一下”已经表明是“漫无目的”,故“漫无目的”可以省去;“一个小小的肉肉的小东西”,前一句已提到“小小”,故后面“小东西”中的“小”字应去掉。修改后,学生与原文一比较,发现文字表现力更强了。带着这种收获再读课文,他们对如何增强文字表达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用字反常处炼字
反常,就是跟正常情况不同。文字表达有基本规则,而文言文中有的字却使用的反常规、反常情、反常理。教学中,笔者常常鼓励学生抓住这样的地方炼字,以提升文字表达力。
1.反常规处炼字
反常规,就是用字违反文字表达的正常文法规则。
教学九年级上册《鱼我所欲也》时,教师启发学生:对比以前学过的《口技》,你有没有发现文字表达有反常之处?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句话反常,因为文言文一般省略量词,而这句话没有省略。笔者要求学生删掉量词后,对比阅读两个句子,体会这几个量词究竟应该删除,还是应该保留。学生对比阅读后发现,这些量词既强调了食具之陋、食物之少,又与后面的“万钟”形成了数量上的强烈对比,很有表现力,不能删。
2.反常情处炼字
反常情,就是用字违反了表达内容的正常情形。
教学九年级下册《公输》时,笔者让学生找找文字表达上的反常情之处。学生找到了两处:一,“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明明是大王要攻宋,公输为什么说是“王吏”呢?学生认为应该删掉“吏”字,表达才准确。二,“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以楚国之威势,楚王用得着“请”吗?学生认为“请”字不恰当,换成“可”字更符合楚王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形。真是这样吗?笔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学生发现用“王吏”而不用“王”,语气委婉,给楚王留足了面子,后一个“请”字虽是外交辞令,但把楚王高度认同公输分析的情态充分表现出来。两处反常情的用字描绘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文字表现力十足。
分析至此,笔者出示学生习作中的几句话:“我甚至都可以回忆起你大笑时那一根根暴起的青筋。嗯,还是挺强健的,像猪一样。我希望老爸像猪,一副壮实的身子,永远不倒……”读完这几句话,学生发出一阵哄笑:“怎么能把尊敬的老爸比喻成猪呢?”怎么改?一名学生说:“像牛一样更好。牛赋予父亲强壮、勤劳、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等特征,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笔者启发学生:“这是常情表达。坚持反常情表达,像伙伴一样戏谑一下父亲,仍然把父亲比作猪也未尝不可,只是语言表达上要进行一些调整。”学生经过讨论,把这几句话改成了“我甚至都可以回忆起你大笑时那一根根暴起的青筋。嗯,还是挺强健的,像猪一样。我希望老爸像猪,一副壮实的身子,有财有福,憨厚可爱,温和从容……”这样一改,不仅没有了不敬之感,反而能读出浓浓的爱意。
3.反常理处炼字
反常理,就是用字违反了一般的道理。
教学九年级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笔者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文中有一处用字违反了常理,你能找出来吗?”学生果然有了兴趣。经过认真阅读,他们认为:“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不合常理,因为“安”字在这里既可以理解为“怎么”,又可以理解为“哪里”。正是由于“安”字的歧义,才让庄子偷换了概念。如果把“安”改成“岂”,句子表达就更准确,庄子就难以找到漏洞了。以惠子的博学多智,怎会出现这样的表述漏洞呢?真的是惠子文字表达力欠缺,用词不准吗?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庄子文中所述的事例,很多都是虚构的。这个故事并不一定真实发生过,只不过是庄子写作时抓住文字表现力在做文章罢了。
分析到这里,笔者启发学生:你在作文时尝试过用字反常理的表达方式吗?有名学生找出了这样一个句子:“今天是我母亲最痛苦的一天,也是我的‘破壳’之日。”用“破壳”表达“出生”的意思,既有爱意,又富有画面感,比用“出生”更有表达力。
(作者单位:安陆市解放路初级中学)
一、用字精妙处炼字
精妙,精当巧妙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用字的精妙,可以采用换一换的方法。
教学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卖油翁》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炼字环节:文中哪些字用得准确传神?它是最佳用字吗,换一个字试试?对比原字和自己换的字,品一品哪个字用得更好。学生找出了一些用字精妙的句子,如“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肃笑而遣之。”“尔安敢轻吾射!”“公亦以此自矜”等。怎么品呢?教师以第一句为例,引导学生用换一字、品一品的方法进行体悟。一名学生提议把两个“亦”都换成“甚”。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一致认为原句好:前一个“亦”是居高临下的藐视,是质疑,包含丰富的内心活動,甚至能让人联想到康肃公的眼神;后一个“亦”,陈康肃公尧咨举进士第一,历任陕西缘边安抚使、武信军节度使等,文武双全,面对一个卖油的普通人对他射箭技术流露出的轻视态度,他回应以一种包装过的谦虚——心里倨傲,极度不屑,表面上却以虚假的谦虚姿态示人。如果换成“甚”,前一个“甚”显出的是真谦虚、真求教的急切,后一个“不甚”显出了自我怀疑的味道,都与陈尧咨的内心活动不符。
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一下学法。学生发现,采用换一换的方法体悟用词的精妙,一是要找到课文中用得好的字,二是要去掉原字换一个字,三是对比读,品味其中蕴含的不同的情味和意蕴。按照这样的学法,学生自主品读了后三个句子,对文中人物的形象有了更立体的感受,对作者用词的精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二、用字简省处炼字
用字简省是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古人写文章,在不影响阅读理解的情况下,是按能省即省的原则处理文字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省略之处的精妙,对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力大有裨益。
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册数)的《曹刿论战》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炼字环节:本文语言简练而文字表现力极强,可谓“不可多加一字”。你试着给某个句子加一个字试试。学生试着给不同的位置增加字,但集体讨论后都被否决了。唯有一处,大家认为值得商榷。
原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改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大家继续讨论,达成的共识是:原句好。这三个短句是在说敌方士气从旺到衰,而我方气势则步步上升。“三而竭”的“竭”字一落,接下来一句是“彼竭我盈”。古汉语一般省写量词,如果某处没有省略,一般具有特殊的作用,比如此处的作用就是强调曹刿指挥鲁军一鼓作气,一战而胜。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了文言文用字简省处显现出的文字表达力后,笔者出示了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要求大家修改这个段落,使文字更加简练。
我百无聊赖地在沙发上来了一个葛优躺,漫无目的地把电视机遥控板拨弄一下,再拨弄一下。屏幕上的影像快速切换,一个也没钻进我心里。这时,一个小小的肉肉的小东西贴着我的脸粘上来,笑眯眯的眼睛一条缝:“姐姐啊,看电视不好玩啊,我们玩别的吧。”
学生通过探讨,认为有三处可以简省:“葛优躺”已经从形态上写活了“百无聊赖”, 所以“百无聊赖”可以省去;“把电视机遥控板拨弄一下,再拨弄一下”已经表明是“漫无目的”,故“漫无目的”可以省去;“一个小小的肉肉的小东西”,前一句已提到“小小”,故后面“小东西”中的“小”字应去掉。修改后,学生与原文一比较,发现文字表现力更强了。带着这种收获再读课文,他们对如何增强文字表达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用字反常处炼字
反常,就是跟正常情况不同。文字表达有基本规则,而文言文中有的字却使用的反常规、反常情、反常理。教学中,笔者常常鼓励学生抓住这样的地方炼字,以提升文字表达力。
1.反常规处炼字
反常规,就是用字违反文字表达的正常文法规则。
教学九年级上册《鱼我所欲也》时,教师启发学生:对比以前学过的《口技》,你有没有发现文字表达有反常之处?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句话反常,因为文言文一般省略量词,而这句话没有省略。笔者要求学生删掉量词后,对比阅读两个句子,体会这几个量词究竟应该删除,还是应该保留。学生对比阅读后发现,这些量词既强调了食具之陋、食物之少,又与后面的“万钟”形成了数量上的强烈对比,很有表现力,不能删。
2.反常情处炼字
反常情,就是用字违反了表达内容的正常情形。
教学九年级下册《公输》时,笔者让学生找找文字表达上的反常情之处。学生找到了两处:一,“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明明是大王要攻宋,公输为什么说是“王吏”呢?学生认为应该删掉“吏”字,表达才准确。二,“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以楚国之威势,楚王用得着“请”吗?学生认为“请”字不恰当,换成“可”字更符合楚王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形。真是这样吗?笔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学生发现用“王吏”而不用“王”,语气委婉,给楚王留足了面子,后一个“请”字虽是外交辞令,但把楚王高度认同公输分析的情态充分表现出来。两处反常情的用字描绘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文字表现力十足。
分析至此,笔者出示学生习作中的几句话:“我甚至都可以回忆起你大笑时那一根根暴起的青筋。嗯,还是挺强健的,像猪一样。我希望老爸像猪,一副壮实的身子,永远不倒……”读完这几句话,学生发出一阵哄笑:“怎么能把尊敬的老爸比喻成猪呢?”怎么改?一名学生说:“像牛一样更好。牛赋予父亲强壮、勤劳、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等特征,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笔者启发学生:“这是常情表达。坚持反常情表达,像伙伴一样戏谑一下父亲,仍然把父亲比作猪也未尝不可,只是语言表达上要进行一些调整。”学生经过讨论,把这几句话改成了“我甚至都可以回忆起你大笑时那一根根暴起的青筋。嗯,还是挺强健的,像猪一样。我希望老爸像猪,一副壮实的身子,有财有福,憨厚可爱,温和从容……”这样一改,不仅没有了不敬之感,反而能读出浓浓的爱意。
3.反常理处炼字
反常理,就是用字违反了一般的道理。
教学九年级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笔者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文中有一处用字违反了常理,你能找出来吗?”学生果然有了兴趣。经过认真阅读,他们认为:“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不合常理,因为“安”字在这里既可以理解为“怎么”,又可以理解为“哪里”。正是由于“安”字的歧义,才让庄子偷换了概念。如果把“安”改成“岂”,句子表达就更准确,庄子就难以找到漏洞了。以惠子的博学多智,怎会出现这样的表述漏洞呢?真的是惠子文字表达力欠缺,用词不准吗?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庄子文中所述的事例,很多都是虚构的。这个故事并不一定真实发生过,只不过是庄子写作时抓住文字表现力在做文章罢了。
分析到这里,笔者启发学生:你在作文时尝试过用字反常理的表达方式吗?有名学生找出了这样一个句子:“今天是我母亲最痛苦的一天,也是我的‘破壳’之日。”用“破壳”表达“出生”的意思,既有爱意,又富有画面感,比用“出生”更有表达力。
(作者单位:安陆市解放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