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市民要由国家来提供公共品,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却无 法享受这种待遇?
农民和城镇居民同是我国的公民,他们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农民同城镇居民一 样有权平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 □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马晓河博士
在以往人们的观念中,城市里的水、电、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 施要由国家来提供,而农村的同类公共基础设施应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国家只给予适当补 助。基于这种观念,农村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由农民掏钱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象。例如 ,向农民征收五项乡统筹费,用于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修 建;同时还从农民征收三项村提留费(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植树造林、五保户供养、农村医疗等事业。多年来,农民负担重主要重在农村公共基础 设施建设上,每年全国农民要拿出几百亿元投资搞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有关统计资料 ,2000年全国农民上缴的农业各税、三提留五统筹费和各种社会摊派约为1355亿元,其中三 提留五统筹费和各种社会摊派接近900亿元,人均达到95元。同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年均 纯收入仅相当于他们的1/3,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市民要由国家 来提供公共品,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却无法享受这种待遇?这几年,由于国家实施了积极 的财政政策,依靠发行国债大力推进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公共品 供给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财政和国债投资中对城市投入较多而对农村投入较少,这使得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越拉越大。面对这种差距给人们的视觉带来 的刺激是,当你进入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里就好像到了发达国家,相反当你进入中国 的农村看到的景象却非常落后,这种反差既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当 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落后,已严重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制约着国内 消费品市场的启动。我认为农村公共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理由是:
一、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从属性上同城市的基础设施一样都是公共品,同一属性的公共 品应该在供给上采取相同的政策。众所周知,在一个社会里,所有产品根据其竞争性和排他 性可以划分成公共物品和非公共物品。考察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公共物品一般都是由政府组 织供给的,供给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政府直接供给,比如国防、治安消防、基础教育、 医疗保障、科学研究、道路、救灾等等。第二种是政府间接供给,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价 格等政策,引导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比如鼓励私人部门为雇员提供人身健康和医疗保险 ,提倡全社会节约能源和水资源。第三种是政府以法律形式要求私人部门供给和维护公共物 品。例如要求化工厂、造纸厂、纺织厂等进行环保投资,以减少甚至杜绝污染,颁布休渔法 令保护渔业资源等。尽管公共物品的供给形式有差别,但是对于不同的人群或民族供给公共 品是不能有歧视性政策。因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是平等的,他 们享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是一样的,这些人或民族有权利获得同等的生存、发展权和公共物 品的享用权。在公共品供给政策上,厚此薄彼显然使一部分人优先享用了公共品的使用权, 另一部分人牺牲了这种权利。面对公共品供给的不平等,优先获得享用权的人群就有可能获 得较多的发展机会,相反牺牲了这种享用权的人则会丧失一部分发展机会。由此这会拉大人 群间的发展差距,引起社会的不公平。再说,财政是公共财政,财政资金来自广大纳税人, 在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应该有公平和平等性,既然是公共财政,在公共品的供给上对人群 就不应该有差别,也不应该有任何歧视。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农民和城镇居民同属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他们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农民同城镇居民一样有权平等享受政府提 供的公共物品。
二、我国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长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他们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工业化进入到现阶段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时,政府应该为农民大量提供公共物品。过 去,我国为了在较低收入水平下顺利推进工业化,国家利用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从农 民那里明拿和暗取了大量建设资金,可以说农民是勒紧裤带饿着肚皮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 的,没有这些积累贡献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工业化基础。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完 全可以不要农业和农民的任何积累支持,而且国家财政也有能力反过来支持农业、农村和农 民。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农民对工业化的血汁积累,对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本来,从农业和 农民长期过多地抽取工业化资本积累资金,已经极大地削弱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而20世 纪90年代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先发展,又使农民损失了一些发展机会。因此,无论 是回顾历史还是面对现实,农民都应该得到回报和补偿,让他们享受工业化的成果,国家有 责任让农民休养生息,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变“抽血”为“输血”。
三、启动市场消费扩大内需离不开93亿农民,为他们提供公共物品有利于带动农村市 场消费,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当前,在通货紧缩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急需扩大最终消 费品市场,而在消费品市场中最重要的是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人口消费。如果93亿农民 不消费或者减少消费,我国启动市场扩大内需的战略构想就很难实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农民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导致农村消费品市场在全国市场份额中不断下降。 例如1993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市场的比重为42%,到了去年下降到374% ,今年1月~7月份又进一步下降到367%。为什么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在萎缩?原因很简单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过低,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二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严 重不足。仅从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角度分析,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会导致农民行路难、通讯 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饮水难等等。这样,即使农民有钱也无法购买和消费工业品。此 外,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短缺,还迫使农民自掏腰包建设基础设施,无形中这又侵蚀了农民 的收入,增加了他们的支出,削弱了他们的消费能力。从启动市场扩大内需的战略高度看, 由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物品,既可以直接减少农民的支出,扩大他们的消费能力,同时又能 为农村创造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因此,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物品是一项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事情。
为了更好地向农村提供公共物品,首先政府要调整财政和国债投入结构,加大对农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政府应适当增加国债资金用于农 业、农村的数量和比重,使农村能够获得较多财政资金,由此为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 提供资金保障。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缺,关键是资金短缺,如果各级政府都能把农村像城市 一样对待,大量投入财政和国债资金,农村公共物品严重短缺的矛盾将会大大缓解。其次要 将公共物品的供给重点放到能直接影响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方面来。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严 重短缺,政府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满足需要,只能选择重点优先发展。例如,近两年可以将重 点放在中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医疗卫生、通电通讯、市场信息 体系和乡村9年制义务教育等建设方面,重点增加这些方面的投资,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 改善农民的生活消费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为了加快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速度,政府还 可以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农民或民间企业搞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以 财政补助形式鼓励农民开展职业培训,用补贴的办法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以贴息的方法支持 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公共服务业等。
总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应由政府来承担,亿万农民在接受公共品服务上有 权利享受到公平待遇。
农民和城镇居民同是我国的公民,他们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农民同城镇居民一 样有权平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 □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马晓河博士
在以往人们的观念中,城市里的水、电、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 施要由国家来提供,而农村的同类公共基础设施应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国家只给予适当补 助。基于这种观念,农村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由农民掏钱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象。例如 ,向农民征收五项乡统筹费,用于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修 建;同时还从农民征收三项村提留费(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植树造林、五保户供养、农村医疗等事业。多年来,农民负担重主要重在农村公共基础 设施建设上,每年全国农民要拿出几百亿元投资搞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有关统计资料 ,2000年全国农民上缴的农业各税、三提留五统筹费和各种社会摊派约为1355亿元,其中三 提留五统筹费和各种社会摊派接近900亿元,人均达到95元。同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年均 纯收入仅相当于他们的1/3,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市民要由国家 来提供公共品,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却无法享受这种待遇?这几年,由于国家实施了积极 的财政政策,依靠发行国债大力推进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公共品 供给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财政和国债投资中对城市投入较多而对农村投入较少,这使得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越拉越大。面对这种差距给人们的视觉带来 的刺激是,当你进入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里就好像到了发达国家,相反当你进入中国 的农村看到的景象却非常落后,这种反差既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当 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落后,已严重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制约着国内 消费品市场的启动。我认为农村公共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理由是:
一、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从属性上同城市的基础设施一样都是公共品,同一属性的公共 品应该在供给上采取相同的政策。众所周知,在一个社会里,所有产品根据其竞争性和排他 性可以划分成公共物品和非公共物品。考察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公共物品一般都是由政府组 织供给的,供给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政府直接供给,比如国防、治安消防、基础教育、 医疗保障、科学研究、道路、救灾等等。第二种是政府间接供给,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价 格等政策,引导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比如鼓励私人部门为雇员提供人身健康和医疗保险 ,提倡全社会节约能源和水资源。第三种是政府以法律形式要求私人部门供给和维护公共物 品。例如要求化工厂、造纸厂、纺织厂等进行环保投资,以减少甚至杜绝污染,颁布休渔法 令保护渔业资源等。尽管公共物品的供给形式有差别,但是对于不同的人群或民族供给公共 品是不能有歧视性政策。因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是平等的,他 们享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是一样的,这些人或民族有权利获得同等的生存、发展权和公共物 品的享用权。在公共品供给政策上,厚此薄彼显然使一部分人优先享用了公共品的使用权, 另一部分人牺牲了这种权利。面对公共品供给的不平等,优先获得享用权的人群就有可能获 得较多的发展机会,相反牺牲了这种享用权的人则会丧失一部分发展机会。由此这会拉大人 群间的发展差距,引起社会的不公平。再说,财政是公共财政,财政资金来自广大纳税人, 在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应该有公平和平等性,既然是公共财政,在公共品的供给上对人群 就不应该有差别,也不应该有任何歧视。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农民和城镇居民同属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他们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农民同城镇居民一样有权平等享受政府提 供的公共物品。
二、我国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长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他们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工业化进入到现阶段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时,政府应该为农民大量提供公共物品。过 去,我国为了在较低收入水平下顺利推进工业化,国家利用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从农 民那里明拿和暗取了大量建设资金,可以说农民是勒紧裤带饿着肚皮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 的,没有这些积累贡献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工业化基础。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完 全可以不要农业和农民的任何积累支持,而且国家财政也有能力反过来支持农业、农村和农 民。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农民对工业化的血汁积累,对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本来,从农业和 农民长期过多地抽取工业化资本积累资金,已经极大地削弱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而20世 纪90年代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先发展,又使农民损失了一些发展机会。因此,无论 是回顾历史还是面对现实,农民都应该得到回报和补偿,让他们享受工业化的成果,国家有 责任让农民休养生息,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变“抽血”为“输血”。
三、启动市场消费扩大内需离不开93亿农民,为他们提供公共物品有利于带动农村市 场消费,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当前,在通货紧缩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急需扩大最终消 费品市场,而在消费品市场中最重要的是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人口消费。如果93亿农民 不消费或者减少消费,我国启动市场扩大内需的战略构想就很难实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农民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导致农村消费品市场在全国市场份额中不断下降。 例如1993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市场的比重为42%,到了去年下降到374% ,今年1月~7月份又进一步下降到367%。为什么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在萎缩?原因很简单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过低,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二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严 重不足。仅从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角度分析,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会导致农民行路难、通讯 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饮水难等等。这样,即使农民有钱也无法购买和消费工业品。此 外,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短缺,还迫使农民自掏腰包建设基础设施,无形中这又侵蚀了农民 的收入,增加了他们的支出,削弱了他们的消费能力。从启动市场扩大内需的战略高度看, 由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物品,既可以直接减少农民的支出,扩大他们的消费能力,同时又能 为农村创造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因此,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物品是一项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事情。
为了更好地向农村提供公共物品,首先政府要调整财政和国债投入结构,加大对农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政府应适当增加国债资金用于农 业、农村的数量和比重,使农村能够获得较多财政资金,由此为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 提供资金保障。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缺,关键是资金短缺,如果各级政府都能把农村像城市 一样对待,大量投入财政和国债资金,农村公共物品严重短缺的矛盾将会大大缓解。其次要 将公共物品的供给重点放到能直接影响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方面来。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严 重短缺,政府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满足需要,只能选择重点优先发展。例如,近两年可以将重 点放在中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医疗卫生、通电通讯、市场信息 体系和乡村9年制义务教育等建设方面,重点增加这些方面的投资,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 改善农民的生活消费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为了加快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速度,政府还 可以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农民或民间企业搞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以 财政补助形式鼓励农民开展职业培训,用补贴的办法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以贴息的方法支持 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公共服务业等。
总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应由政府来承担,亿万农民在接受公共品服务上有 权利享受到公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