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位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成长将影响到社会走向繁荣、富强、安定与幸福,因此,教育不仅要培育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等素质,而且必须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及健全的人格倾向。教师不但要教书育人,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也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就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包括舆论和教育在内的各种渠道,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青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德育的任务,就应当了解这个过程并探索其中的心理规律,然后才有可能酌情采取较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前进。
1.教师把社会道德规范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学生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依赖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或已形成的态度定势。
2.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行为,它总是由一定的是非善恶观念来支配的。少数学生做出一些不大符合道德要求的举动,可能是由于头脑中有错误的观念,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学会用道德的观念调节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在品德培养中是很重要的。
3.抗诱惑和道德意志力的培养。一个人有了道德认识能否引向行动,或者甚至有了道德信念和道德感能否支持按这种方向行动,还取决于他们能否抵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使道德动机在内心冲突中战胜其它非道德的动机、需要,以及是否具有毅力。
4.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的养成。一个人不仅仅有向善的愿望与热情,甚至还有决心与毅力,但如果不善于分析具体情景后再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与方法,或不具有某些行为技能,有时也不能取得合乎道德要求的效果,甚至是反效果。
例如: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讲述少年英雄林浩同学的故事,他在大地剧烈颤动时,临危不惧,勇敢地冲进教室救出了被困同学,他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向灾区的小朋友们献出一份爱心,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帮助他们重返校园。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老师,随后齐唱《感恩的心》,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二、学校教育是主阵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中小学教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1.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往思想品德课的最大失误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脱离学生群体的实际,空话多,成人化、理论化的东西多,这个必须改进。所以在进行新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时,要特别强调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及民主法制教育等。
新课程主张,教学要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不仅是对文化学科的要求,更是对思想品德课的要求。
2.其它学科的教学要善于渗透德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语文课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美学思想教育学生。历史课通过对历史英雄人物和祖国灿烂文化的讲授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地理课是通过讲授祖国多娇的江山丰富的物质资源及耗用情况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数学教学,可以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中外著名科学家感人事迹的讲授,培养学生爱科学及创新精神,并引导学生树立用科学为人类文明服务的崇高理想。教材中大量的事实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教育,陶冶学生美的心灵,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价值观。
三、思想道德贵在实践
实践证明,要取得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教育方法必须得当。加强道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提高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泛深入开展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注重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实践活动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具有时代特色。本着以人为本,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注重学生从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着眼,通过精心设计载体,丰富内容、拓宽渠道、增强活动吸引力和感染力来提高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过去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的一个原因是评价考试制度。在平时测验、考试时,特别注重文化课的考试,往往是一张考卷定终身,而思想品德课则被排除在考试之外。即使参加考试,也只是考基础理论。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基本不作为升学录取的因素,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教师、家长轻视思想品德教育,轻视参加社会实践。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中,这种现象正在改变,“新课程标准”规定“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将有力地促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道德行为,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
一是思想品德考评采取 “操行分”的办法,从各个方面考核学生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素质,激发他们热爱学习、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二是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如结合2008年的“奥运会”、“神七”飞天成功,更加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勇于拼搏”的精神,使学生的品德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职业道德实现的重要成果,也是每位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包括舆论和教育在内的各种渠道,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青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德育的任务,就应当了解这个过程并探索其中的心理规律,然后才有可能酌情采取较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前进。
1.教师把社会道德规范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学生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依赖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或已形成的态度定势。
2.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行为,它总是由一定的是非善恶观念来支配的。少数学生做出一些不大符合道德要求的举动,可能是由于头脑中有错误的观念,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学会用道德的观念调节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在品德培养中是很重要的。
3.抗诱惑和道德意志力的培养。一个人有了道德认识能否引向行动,或者甚至有了道德信念和道德感能否支持按这种方向行动,还取决于他们能否抵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使道德动机在内心冲突中战胜其它非道德的动机、需要,以及是否具有毅力。
4.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的养成。一个人不仅仅有向善的愿望与热情,甚至还有决心与毅力,但如果不善于分析具体情景后再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与方法,或不具有某些行为技能,有时也不能取得合乎道德要求的效果,甚至是反效果。
例如: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讲述少年英雄林浩同学的故事,他在大地剧烈颤动时,临危不惧,勇敢地冲进教室救出了被困同学,他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向灾区的小朋友们献出一份爱心,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帮助他们重返校园。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老师,随后齐唱《感恩的心》,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二、学校教育是主阵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中小学教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1.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往思想品德课的最大失误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脱离学生群体的实际,空话多,成人化、理论化的东西多,这个必须改进。所以在进行新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时,要特别强调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教育及民主法制教育等。
新课程主张,教学要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不仅是对文化学科的要求,更是对思想品德课的要求。
2.其它学科的教学要善于渗透德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语文课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美学思想教育学生。历史课通过对历史英雄人物和祖国灿烂文化的讲授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地理课是通过讲授祖国多娇的江山丰富的物质资源及耗用情况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数学教学,可以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中外著名科学家感人事迹的讲授,培养学生爱科学及创新精神,并引导学生树立用科学为人类文明服务的崇高理想。教材中大量的事实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教育,陶冶学生美的心灵,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价值观。
三、思想道德贵在实践
实践证明,要取得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教育方法必须得当。加强道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提高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泛深入开展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注重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实践活动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具有时代特色。本着以人为本,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注重学生从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着眼,通过精心设计载体,丰富内容、拓宽渠道、增强活动吸引力和感染力来提高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过去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的一个原因是评价考试制度。在平时测验、考试时,特别注重文化课的考试,往往是一张考卷定终身,而思想品德课则被排除在考试之外。即使参加考试,也只是考基础理论。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基本不作为升学录取的因素,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教师、家长轻视思想品德教育,轻视参加社会实践。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中,这种现象正在改变,“新课程标准”规定“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将有力地促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道德行为,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
一是思想品德考评采取 “操行分”的办法,从各个方面考核学生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素质,激发他们热爱学习、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二是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如结合2008年的“奥运会”、“神七”飞天成功,更加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勇于拼搏”的精神,使学生的品德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职业道德实现的重要成果,也是每位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