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新生儿静脉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引起的问题分析与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并做如下报告。
关键词:新生儿 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 问题 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15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02-01
静脉注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是治疗新生儿心力衰竭及休克的常用方法之一,持续静脉滴注这两种药物能扩张患儿血管,改善微循环,但在临床中长时间维持使用时,药物对局部血管刺激性强,血管局部反应大,出现反射性痉挛、收缩,静脉穿刺局部及沿血管走形方向出现皮肤苍白、发红,甚至坏死等缺血缺氧性改变[1]。这与新生儿的特殊群体有关,因血管丰富表浅而易出现穿刺部位周围皮肤苍白,因血管对缺氧耐受性差而易引起坏死,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护理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與新生儿特殊群体有关:新生儿皮肤薄嫩,血管表浅壁薄,收缩与舒张功能差,缺氧耐受性差。
1.2 与这两种药物的特性有关:多巴胺系拟交感神经药物,其药理作用主要是收缩皮肤粘膜和骨骼肌血管,可引起血管内膜严重的组织学改变,对血管刺激性大,而多巴酚丁胺为合成的儿茶酚类药物,其轻度的扩张血管作用,不足以解决多巴胺的收缩血管作用。
1.3 与护士有关的因素:护士经验不足,选择血管不当;对药物性质认识不够。
2 处理措施
2.1 尽量使用四肢静脉穿刺而避免头皮静脉穿刺,以免万一药物作用引起皮肤坏死,会引起皮肤毛囊的损伤,影响患儿的容貌。
2.2 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时应遵医嘱使用微量泵严格控制滴速,做到安全用药。对需要持续静脉滴注此两种药物的新生儿,应选用静脉留置针并同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4h将多巴胺液体与另一通道不含多巴胺的液体交换静脉滴注,以利于静脉的恢复,若患儿对多巴胺敏感,可缩短间隔时间。
2.3 在持续应用过程中,选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局部外敷,以拮抗多巴胺收缩周围血管的作用,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的状态。
2.4 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有无极度苍白变紫,穿刺血管有无渗漏、肿胀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停止输注药物,以免引起皮肤坏死。
3 结论
通过采取以上护理措施,有效的避免了静脉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引起的不良反应,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爱花.多巴胺静脉滴注至皮肤坏死1例.温州医学院学报,2000,30(3):187-189
关键词:新生儿 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 问题 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15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02-01
静脉注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是治疗新生儿心力衰竭及休克的常用方法之一,持续静脉滴注这两种药物能扩张患儿血管,改善微循环,但在临床中长时间维持使用时,药物对局部血管刺激性强,血管局部反应大,出现反射性痉挛、收缩,静脉穿刺局部及沿血管走形方向出现皮肤苍白、发红,甚至坏死等缺血缺氧性改变[1]。这与新生儿的特殊群体有关,因血管丰富表浅而易出现穿刺部位周围皮肤苍白,因血管对缺氧耐受性差而易引起坏死,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护理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與新生儿特殊群体有关:新生儿皮肤薄嫩,血管表浅壁薄,收缩与舒张功能差,缺氧耐受性差。
1.2 与这两种药物的特性有关:多巴胺系拟交感神经药物,其药理作用主要是收缩皮肤粘膜和骨骼肌血管,可引起血管内膜严重的组织学改变,对血管刺激性大,而多巴酚丁胺为合成的儿茶酚类药物,其轻度的扩张血管作用,不足以解决多巴胺的收缩血管作用。
1.3 与护士有关的因素:护士经验不足,选择血管不当;对药物性质认识不够。
2 处理措施
2.1 尽量使用四肢静脉穿刺而避免头皮静脉穿刺,以免万一药物作用引起皮肤坏死,会引起皮肤毛囊的损伤,影响患儿的容貌。
2.2 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时应遵医嘱使用微量泵严格控制滴速,做到安全用药。对需要持续静脉滴注此两种药物的新生儿,应选用静脉留置针并同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4h将多巴胺液体与另一通道不含多巴胺的液体交换静脉滴注,以利于静脉的恢复,若患儿对多巴胺敏感,可缩短间隔时间。
2.3 在持续应用过程中,选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局部外敷,以拮抗多巴胺收缩周围血管的作用,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的状态。
2.4 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有无极度苍白变紫,穿刺血管有无渗漏、肿胀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停止输注药物,以免引起皮肤坏死。
3 结论
通过采取以上护理措施,有效的避免了静脉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引起的不良反应,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爱花.多巴胺静脉滴注至皮肤坏死1例.温州医学院学报,2000,30(3):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