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设计思维泛指能够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进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的一整套思维过程。对于设计思维的训练应从设计师的世界观、知识结构以及相似性思维训练三个方面进行。同时应当注意: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设计思维的培养也需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推陈出新。
【关键词】设计思维;灵感;创新
设计思维泛指能够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进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的一整套思维过程。产品设计专业应当强调设计思维的培养。设计创意来自于设计思维,并且外化成设计作品。如果设计创意不够鲜明,立意不够独特,其设计作品必将受到负面的影响;相反,如果立意鲜明,思路宽广,设计作品则会一鸣惊人。
产品设计的整个设计思维过程除遵循一定的逻辑,按照严谨的逻辑轨迹进行准确的推理判断外,还时常依靠非逻辑性的直觉思维,特别是“灵感”思维。然而灵感思维也不是凭空降临的,其产生也是有其根源和规律性的。
1.灵感的产生
灵感是直觉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是按照一定的思考程序,而是思维某种闪光。它的出现缺少先前的预兆,不受个人的主观意愿所左右,是认识上的某种升华。在疑难问题面前,受到偶然事件的启发,突然产生豁然开朗。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由于它是设计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因此人们也把它称之为“顿悟”。
其实,灵感不是无缘无故凭空产生的,正如列宾所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在进行艺术设计时,设计的关注点是有目标和范围的,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有一定界域的,只有当外界出现与此相关的类似现象时,创意的火花便被点燃。时常会出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现象。所以,在产品设计专业的思维训练过程中,需要有培养一定的目标性,但不要局限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更须防止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空想。
产品设计不同于工程领域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因为它属于一门边缘学科,需要涉及的学科知识极多。不能简单的依靠某一个灵感来使整体的产品设计产生质的飞跃,但是可以在某一方面实现部分的突破。所以,对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灵感是以学识为根本,以多思为源泉。
2.构思基础
产品设计所涉及的对象包罗万象,产品的功能也随科技的进步而飞速发展。如果思维狭隘,知识匮乏,将会直接影响到设计的成果。如何打开思路,扩展意念,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创作两方面不断的积累经验。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任何事情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就必须经历从已知向未知的飞跃。产品设计构思也是如此,欲有新的创意。必须具备下述方面素质。
设计过程是一个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过程。设计思维的开发需要从已有的优秀产品设计作品中吸取营养,增加感性认识,不要简单的 “抄袭”与“模仿”。正如一位艺术家所说:“不要追求前人的足迹,只要追求前人所追求的”。对待产品设计史中存在的众多流派及其代表作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把它看作是一种设计思维过程的物化表现;因为任何一项成功之作,都植根于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应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生活哲理、时代特征在作品中的映射。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都在发生变化,作品的躯壳总要随时间而老化,而永恒存在的却是作者用全身心灌注在作品中的内蕴和风范。
前人的例子无不告诉我们:不论天赋如何,所有才能都是在后天习得的。没有科学的继承,就无法实现科学的创新。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的有了博学就等于人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只有做好了“青,取之于蓝”才能实现“青于蓝”。
在设计构思过程中,设计师应当始终牢记设计是“以人为本”的,是为了使人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是为了造就高尚的人格精神,而不是像艺术作品那样成为某种自我表现的载体。最终的设计作品应当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人机关系,构建一种人、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正如“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之迎,互藏其宅。”
3.道可道非常道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经验是弥足珍贵的,在解决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时,设计经验直接可以推而广之。在解决不同问题时,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相似性、互换性等特点,原有的经验也能对解决新问题起到参考作用,经验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这种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逐渐认识的各种设计规律就是设计的“道”。“道”从本质上说一定的设计思维模式。具体的讲就是前人根据设计实践总结出来的形式美法则。是一种经过系统训练而形成的设计理论。正如古人视规矩为构成方圆之器。因此,设计师只有熟练掌握了设计之道后,才能 “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但是,老子又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道是随着人们认知上的深化而发展变化的。倘若把道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因为只有在不拘泥于现有的道,而又合乎于道时,这才是真正的设计之道。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所以必须用新的道不断地否定旧的道,进而促进道的发展。
设计构思过程中,设计师在熟知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还须克服思维的定势,认真体会并加以实践——“无法之法,乃为至法,非法法也”。用老经验解决新问题并不是永远都可靠。应当具体地分析和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无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随意翻用。人类的知识是永远螺旋上升发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方法也自然不能例外。事物总是在矛盾——解决——矛盾,否定——肯定——否定中前进的,破与立辩证的统一,不敢打破陈规旧律则无法推陈出新。但是,欲突破某种方法,则必首先彻底地了解这种方法,只有对这种方法形成的内、外因和发展变化了如指掌,才能重新加工和改造,使之更新换代。所以,认为没有经验,不掌握方法,只凭“天赋”就可设计出好作品的想法,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的任何发明家都不是仅凭空想,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不借助前人的经验、方法、研究成果而一蹴而就的。 4.设计中的相似性思维训练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从表面现象看情况千差万别。但是仔细研究起来,无论在事物表面肌理方面,还是在事物组成结构方面,相似性几乎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规律。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总是遵循着“认识事物——模仿事物——创造事物”的过程。所以,相似性思维是产品设计专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方式。
利用相似性思维来进行产品设计,要善于从彼此事物之间的联系到启发,以此相似性为基础来开发设计新的产品。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仿生学,就是依靠运用相似性思维来解决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对于产品设计专业,相似性思维使得跨领域研究成为可能。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使得产品设计专业的研究更具创新性。例如:在产品结构设计中,有的设计师借鉴化学分子结构,进行产品有机形态研究;有的设计师观察海洋流动形态,进行卫浴产品的创新性研究;有的设计师痴迷于生物界的蜂窝造型,突破产品的力学结构设计。
可见,相似性是事物间存在的普遍性。正如荀子所说“以类行杂,以一行万”。触类旁通和“一法精,百法通”是自古以来的思维方法。在现代社会,相似性思维具有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特点。因此,产品设计的创新过程需要从相异中寻找相似;从个性中寻找共性。从类似中寻找创作的原型。
综上所述,产品设计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的积淀,是依附于人的社会生活而存在。因此设计思维应以历史、社会、文化、生活作为创作根源。在悉心观察、体验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萌发创作的灵感,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赵林霞.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及实践探索[D].南京理工大学,2012:5-6.
[2]鲍懿喜.工业设计的视觉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9-13.
[3]马玉婷.中外工业设计教育比较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23-34.
[4]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 2013:5-9.
[5]敖堃鹏.社会转型期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2-3.
[6]李阳.工科背景下中西方工业设计教育比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12-21.
[7]何剑峰.基于“事理学”理论的产品创新开发模糊前端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9:43-50.
[8]陈可倩.中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19-24.
[9]马金晶.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9:3-4.
[10]杜淑幸.工业设计网络化协同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6-8.
[11]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3:1-2.
[12]张睿.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4-6.
[13]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3-9.
[14]吴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14-17.
[15]许晓燕.以史为镜知古鉴今[D].武汉理工大学,2012:5-8.
[16]刘永德.拓宽基础开发意念──对未来建筑教育的思考[J].建筑学报,1997,05:25.
作者简介:
苏恒:(1979-),男,助理实验师,硕士,现任教于上海电机学院,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基金项目:
上海市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项目资助(E3-13SY05-003)
【关键词】设计思维;灵感;创新
设计思维泛指能够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进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的一整套思维过程。产品设计专业应当强调设计思维的培养。设计创意来自于设计思维,并且外化成设计作品。如果设计创意不够鲜明,立意不够独特,其设计作品必将受到负面的影响;相反,如果立意鲜明,思路宽广,设计作品则会一鸣惊人。
产品设计的整个设计思维过程除遵循一定的逻辑,按照严谨的逻辑轨迹进行准确的推理判断外,还时常依靠非逻辑性的直觉思维,特别是“灵感”思维。然而灵感思维也不是凭空降临的,其产生也是有其根源和规律性的。
1.灵感的产生
灵感是直觉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是按照一定的思考程序,而是思维某种闪光。它的出现缺少先前的预兆,不受个人的主观意愿所左右,是认识上的某种升华。在疑难问题面前,受到偶然事件的启发,突然产生豁然开朗。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由于它是设计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因此人们也把它称之为“顿悟”。
其实,灵感不是无缘无故凭空产生的,正如列宾所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在进行艺术设计时,设计的关注点是有目标和范围的,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有一定界域的,只有当外界出现与此相关的类似现象时,创意的火花便被点燃。时常会出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现象。所以,在产品设计专业的思维训练过程中,需要有培养一定的目标性,但不要局限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更须防止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空想。
产品设计不同于工程领域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因为它属于一门边缘学科,需要涉及的学科知识极多。不能简单的依靠某一个灵感来使整体的产品设计产生质的飞跃,但是可以在某一方面实现部分的突破。所以,对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灵感是以学识为根本,以多思为源泉。
2.构思基础
产品设计所涉及的对象包罗万象,产品的功能也随科技的进步而飞速发展。如果思维狭隘,知识匮乏,将会直接影响到设计的成果。如何打开思路,扩展意念,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创作两方面不断的积累经验。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任何事情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就必须经历从已知向未知的飞跃。产品设计构思也是如此,欲有新的创意。必须具备下述方面素质。
设计过程是一个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过程。设计思维的开发需要从已有的优秀产品设计作品中吸取营养,增加感性认识,不要简单的 “抄袭”与“模仿”。正如一位艺术家所说:“不要追求前人的足迹,只要追求前人所追求的”。对待产品设计史中存在的众多流派及其代表作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把它看作是一种设计思维过程的物化表现;因为任何一项成功之作,都植根于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应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生活哲理、时代特征在作品中的映射。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都在发生变化,作品的躯壳总要随时间而老化,而永恒存在的却是作者用全身心灌注在作品中的内蕴和风范。
前人的例子无不告诉我们:不论天赋如何,所有才能都是在后天习得的。没有科学的继承,就无法实现科学的创新。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的有了博学就等于人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只有做好了“青,取之于蓝”才能实现“青于蓝”。
在设计构思过程中,设计师应当始终牢记设计是“以人为本”的,是为了使人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是为了造就高尚的人格精神,而不是像艺术作品那样成为某种自我表现的载体。最终的设计作品应当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人机关系,构建一种人、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正如“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之迎,互藏其宅。”
3.道可道非常道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经验是弥足珍贵的,在解决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时,设计经验直接可以推而广之。在解决不同问题时,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相似性、互换性等特点,原有的经验也能对解决新问题起到参考作用,经验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这种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逐渐认识的各种设计规律就是设计的“道”。“道”从本质上说一定的设计思维模式。具体的讲就是前人根据设计实践总结出来的形式美法则。是一种经过系统训练而形成的设计理论。正如古人视规矩为构成方圆之器。因此,设计师只有熟练掌握了设计之道后,才能 “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但是,老子又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道是随着人们认知上的深化而发展变化的。倘若把道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因为只有在不拘泥于现有的道,而又合乎于道时,这才是真正的设计之道。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所以必须用新的道不断地否定旧的道,进而促进道的发展。
设计构思过程中,设计师在熟知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还须克服思维的定势,认真体会并加以实践——“无法之法,乃为至法,非法法也”。用老经验解决新问题并不是永远都可靠。应当具体地分析和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无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随意翻用。人类的知识是永远螺旋上升发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方法也自然不能例外。事物总是在矛盾——解决——矛盾,否定——肯定——否定中前进的,破与立辩证的统一,不敢打破陈规旧律则无法推陈出新。但是,欲突破某种方法,则必首先彻底地了解这种方法,只有对这种方法形成的内、外因和发展变化了如指掌,才能重新加工和改造,使之更新换代。所以,认为没有经验,不掌握方法,只凭“天赋”就可设计出好作品的想法,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的任何发明家都不是仅凭空想,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不借助前人的经验、方法、研究成果而一蹴而就的。 4.设计中的相似性思维训练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从表面现象看情况千差万别。但是仔细研究起来,无论在事物表面肌理方面,还是在事物组成结构方面,相似性几乎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规律。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总是遵循着“认识事物——模仿事物——创造事物”的过程。所以,相似性思维是产品设计专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方式。
利用相似性思维来进行产品设计,要善于从彼此事物之间的联系到启发,以此相似性为基础来开发设计新的产品。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仿生学,就是依靠运用相似性思维来解决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对于产品设计专业,相似性思维使得跨领域研究成为可能。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使得产品设计专业的研究更具创新性。例如:在产品结构设计中,有的设计师借鉴化学分子结构,进行产品有机形态研究;有的设计师观察海洋流动形态,进行卫浴产品的创新性研究;有的设计师痴迷于生物界的蜂窝造型,突破产品的力学结构设计。
可见,相似性是事物间存在的普遍性。正如荀子所说“以类行杂,以一行万”。触类旁通和“一法精,百法通”是自古以来的思维方法。在现代社会,相似性思维具有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特点。因此,产品设计的创新过程需要从相异中寻找相似;从个性中寻找共性。从类似中寻找创作的原型。
综上所述,产品设计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的积淀,是依附于人的社会生活而存在。因此设计思维应以历史、社会、文化、生活作为创作根源。在悉心观察、体验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萌发创作的灵感,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赵林霞.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及实践探索[D].南京理工大学,2012:5-6.
[2]鲍懿喜.工业设计的视觉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9-13.
[3]马玉婷.中外工业设计教育比较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23-34.
[4]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 2013:5-9.
[5]敖堃鹏.社会转型期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2-3.
[6]李阳.工科背景下中西方工业设计教育比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12-21.
[7]何剑峰.基于“事理学”理论的产品创新开发模糊前端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9:43-50.
[8]陈可倩.中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19-24.
[9]马金晶.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9:3-4.
[10]杜淑幸.工业设计网络化协同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6-8.
[11]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3:1-2.
[12]张睿.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4-6.
[13]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3-9.
[14]吴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14-17.
[15]许晓燕.以史为镜知古鉴今[D].武汉理工大学,2012:5-8.
[16]刘永德.拓宽基础开发意念──对未来建筑教育的思考[J].建筑学报,1997,05:25.
作者简介:
苏恒:(1979-),男,助理实验师,硕士,现任教于上海电机学院,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基金项目:
上海市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项目资助(E3-13SY05-003)